“少工作”——健康长寿的秘诀

药王孙思邈有一句名言:“道家养生养性之道,永远是努力,只是太累太强,听不见。且流水不腐,家不尴尬,故亦因其动。”

“少工作”——健康长寿的秘诀

古今中外的寿星,大多都是勤于“小劳动”的从业者。有人调查了新疆的一些长寿者,发现73%的长寿者是长期从事农业劳动的农民。阿克苏地区有10位百岁老人,其中8位是体力劳动者。广西巴马90岁以上的人几乎都是体力劳动者。

全国人大代表中,曾经有一个农民的寿星冉阿姨,晚年身体依然硬朗,能吃能睡。104岁时,她不仅下地参加劳动,还养了三头大肥猪。她105岁参加全国人大会议时,人们问她健康长寿的秘诀是什么?她幽默地回答:“秘诀是每天工作,滋补品是阳光和风雨。不信,你试试。”

她一辈子没吃药,最后109岁去世。对日本部分百岁以上老人的调查也发现,75岁的占一半,80-84岁的占三分之一,脑力劳动者中的寿星几乎都热爱劳动或运动。这方面的例子数不胜数。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对王公贵族体弱多病,农民平民勤劳坚强的理论阐述得淋漓尽致。他说:

“君王和贵族就这样守着自己的身体,岂不哉?而且它的和平居所经常遭受许多疾病。至于农民王,他一年到头辛勤劳动,却从不抱怨生病。为什么?

丈夫的风、霜、雨、露、寒、暑的变化也是此病的诱因。农民王,盛夏劳作,穷冬暴晒,筋骨受袭,皮肤受浸,霜露风化,寒暑不能毒。

现在的王公贵族都在一个重家之下。它们出门会趁着天气,风袭皮毛,雨遮皮毛。他们担心的一切都是有备而来。太多的恐惧,却又太多的修炼,小小的失望,便寒暑入其中。是一个善于健身的人,让他可以放松工作,按部就班,让他的四肢在寒暑中苟延残喘,然后他可以身强体壮,冒险不受伤。"

中国古代300多位皇帝的平均寿命不到40岁。虽然导致他们死亡的原因很多,但常年养尊处优无疑是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人的体力劳动日益减少,劳动强度也大大降低。他们太安逸,活动少,导致身体各个系统器官的功能下降,免疫力下降,引发各种疾病。

人们把一些肥胖、四肢无力、易患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的人称为“现代休闲病”。许多专家认为,消除“现代休闲病”的方法是“勤奋”,劳动的健身功能不容忽视。我们应该勤于参加各种生产劳动或体育锻炼,以达到养生健身的目的。

为什么劳动有助于健康长寿?

首先,劳动可以锻炼身体,畅通气血,锻炼筋骨,起到调节精神的作用。经常工作可以促进饮食的消化,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量,改善心肌的营养和代谢,增强神经和肌肉的弹性和张力。

其次,体力劳动是预防早衰的重要手段之一。进入中年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组织器官也会衰老。经常工作的人可以增加肌肉代谢,减缓生理萎缩,从而有效地预防或延缓关节僵硬、骨质疏松等衰老现象的发生,为健康长寿打下良好的基础。

当然,劳动也可以增长知识,积累经验,开拓智慧。当辛勤的劳动和汗水变成无数的果实时,它能让人心情舒畅,增加生活的情趣。劳动也可以作为一种享受。陶渊明的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描述了这种心境。

劳动有益健康长寿,但要注意量力而行,劳逸结合。比如外部条件不好的时候,我们要暂时回避;长时间工作要适当休息。

对于中老年人来说,由于年龄的增长,体力逐渐下降,适当降低劳动强度是合适的,“总想努力”是合适的。换句话说,工运一定要掌握好尺度,不是时间越长越好,强度越大越好。那么这个尺度怎么把握呢?

药王孙思邈有一句名言:“道家养生养性之道,永远是努力,只是太累太强,听不见。且流水不腐,家不尴尬,故亦因其动。”

“小劳力”的道理就像“流水不腐”

“少劳动”是指不太剧烈的运动,“经常想要少劳动”是指经常锻炼,热爱运动,养成热爱运动的习惯。但要记住,无论做什么运动,“精疲力尽”和“强到无以伦比”都是不可取的。运动到汗流浃背,筋疲力尽,已经是“大劳动”了。咬着牙挑战身体承受能力的极限,只会伤害身体。

孙思邈没有表达养生的原则,只是用了一个比喻。据说它的原理和“流水不腐,亲戚不咬”一样,都是因为运动。其实这种养生方法源于古人对人体生理病理的科学认识。

《吕氏春秋大禹》说:“常人三百六十节,九窍,五藏(脏),六腑(福)。皮之欲与之比,血之欲贯之,筋骨之欲固,心之欲和,精之欲行。如果是这样,疾病就没有生存的地方,邪恶就没有生存的理由。”

这段话说明,健康的人体,皮肤细腻,筋骨强健,心态平和,血和精贯穿全身,源源不断地运行。一旦气血不畅,就会导致各种疾病,所以保持气血通畅是养生防病的主要目标。

那么,怎样才能让血液保持通畅呢?只有“形动”才能使气血通畅。但“装腔作势”并不是无节制的运动,因为过度的运动会使人气血消耗过多,产生所谓的“五痛六极”。所以《黄帝内经》提出了“孜孜不倦”的运动尺度。

三国时期的名医华佗进一步细化了这个尺度。他强调他不应该过度锻炼。他对弟子乌普说:“我有一技之长,五禽戏...我身体不开心。我开始玩鸟的游戏,出了一身汗。因为被粉了,身体轻飘飘的,想吃东西。”华佗认为,当运动到“出汗(衣服微湿)”时,就应该停下来,再涂上爽身粉,身体会感到轻松方便,胃也会想吃东西。

孙思邈的“苦中作乐”是基于前人的知识和经验。此外,他还明确提出,运动要以“出汗”为基础。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修身养性之道,在于长期坚持行、立、坐、卧、视、听。盖血伤久,气伤久,骨伤久,肉伤久,肌伤久。”这里指出,走路也要适度,避免“长伤”。

孙思邈在书中还详细记录了许多“小劳动养生法”。如搓脸、搓腹、搓耳、敲牙、敲鼓、松腰等。老子导法,华佗五禽戏等。理气法,胎息法等。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小劳动养生”体系,对后世的运动养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萧劳》让孙思邈充满活力。据唐书记载,孙思邈年近百岁时,仍“耳聪目明”,得益于“不厌其烦地调养身体”。孙思邈成为古代最古老的名医之一。

萧劳养生家陆游:所以,小老君会吗?

长寿诗人陆游是孙思邈养生法的实践者。他在《亦舒》一诗中写道:

全书闲刷,玄孙竹马取骑。

所以,小老君会吗?我的老师是家庭的中枢和活水。

闲暇时,鲁整理书籍,收拾几案,有时还骑着曾孙的竹马,童心未泯。不要以为他没事干,其实他在锻炼身体。

孙思邈的体力劳动养生法,运动方式灵活,体能消耗低,技术要求低,经济负担小。随便做做也能得到一定的健身效果,只要持之以恒,对身体大有裨益。而且这种方法和近几年流行的“轻运动、快乐运动”有异曲同工之妙。

现在很多人喜欢散步锻炼身体,散步也要遵循“小劳动”的原则,要“量力而行”,出一点汗,而不是“大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