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坚持中西医并重?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
2016年2月26日,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明确提出“中西医并重,实行中西医地位平等”。那么,两会委员如何看待和解读“中西医并重”?
“中国特色医疗卫生体系”的核心是政府坚持“中西医并重”的基本原则,把“中西医结合”的指导思想贯穿于一切医疗卫生工作之中。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发挥了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在医疗实践中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
2011 7月1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要求“逐步建立健全中国特色全科医生培养、使用和激励制度,全面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2015年10月,11《关于推进全科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提出,将“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治疗”纳入签约服务,“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预防保健中的重要作用,鼓励提供群众欢迎的中医药服务”。
从我国基层长期的医疗卫生实践来看,特别是在一些边远、山区、缺医少药地区,实践证明,实行中西医“并重”、“结合”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中国特色的全科医生应具备西医和中医(或民族医药)的知识结构,能够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的中医适宜技术和诊疗服务。
全科医生有点用词不当。
但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当前的全科医生教育、培训和基层医疗工作中,“中西医并重”的原则并没有真正得到贯彻,主要表现在:
1.培养模式不合适。目前各类医学教育(西医、中医)都把通识课程作为医学教育的一部分,但相当多的学校把它作为选修课,只有部分学院把它作为必修课。在西医院校的医学教育中,教育内容基本上是西医的课程体系,五年制本科医学教育只有60~80学时的一门中医课程,显然难以满足了解和掌握中医、中医、针灸推拿等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毕业三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只安排两个星期的中医科实操,只能是抓一抓。
该模式培养的西医全科医生中医基础知识和技能薄弱,难以提供中医辨证施治、保健、适宜技术等医疗卫生服务。当全科医生,满足不了普通人的需求,承担不了国务院即将发布的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内容的基本任务。
2.实习岗位设置不合适。目前,国家已全面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其中全科医师分为“全科医师”和“中医全科医师”。就影响而言,部分地区照搬了原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早在2011发布的《执业注册中执业范围的暂行规定》,将全科执业岗位归入17临床类别,使得中医全科医师的执业岗位仅限于医院中医科,不能进入全科执业科室。
随后,中国全科医生也被排除在1万名全科医生需求的统计之外。即使在基层医疗机构,也经常出现这样的怪现象:一方面,全科医生数量不达标,进入全科岗位的西医全科医生无法满足基层群众对中医保健、疾病预防、慢性病干预的需求;另一方面,能在基层为人民服务的中国全科医生,却不能进入全科岗位。
事实上,目前中医全科住院医师培训内容不仅包括中医各学科知识、中医适宜技术、医疗保健等。,还包括西医全科的所有相关知识。以上海市中医全科医师培养为例,部分科目(如传染病等。)与西医全科完全融合,有效保证中医全科医生能够完全胜任基层全科医生医疗服务的各项工作。但在全科医生培养结束时,仍被定义为“中医全科”,其执业范围和职业发展受到极大限制,对全科医生培养和全科医疗服务发展十分不利。
实施全科医疗,中医是不可或缺的。
针对上述情况,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建立全科医生培养制度》等文件精神和《关于即将开展全科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加强全科医师培训。医学院校要把全科医学内容作为医学生培养的必修课,显著增加其课时和教学内容,使每个医学生都必须掌握全科医学的基本知识。
完善全科医学教育的内容设置。加强全科医学课程建设,逐步实现西医院校和中医院校统一的全科医学教育,建立包括西医和中医教学内容的统一课程体。
完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不再分中医和西医,将西医院校和中医院校毕业的全科医学专业学生纳入统一的培训体系,包括培训内容、培训方案和培训要求。全科医生继续教育要根据基层全科医生服务内容和范围的要求,全面开展中西医临床培训,成为有中国特色的全科医生。
改善全科医生执业环境。完成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全科医师不再区分中西医,全部按照全科执业注册;设置全科医生岗位的医疗机构,也要将这些人员全部安排在全科医生岗位。在确定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师比例时,将所有取得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的全科医师(含中医、西医)全部纳入统计口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