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过后,很多人开始祛湿。记得做好这三件事,才能轻松祛湿,更健康。

经过这几年专家和健康媒体的科普,我相信你或多或少已经建立了一个健康理念:万恶湿邪为先,百病以湿除。总之,很多人一看到“湿”这个东西,就想把它像瘟疫一样赶出身体。

但是很多被大家疯狂转来转去,抄袭自某些媒体的资料,都是在盲目鼓励大家祛湿除湿解毒。似乎这件事就像给供水池放水一样,简单粗暴却毫无章法,只让大家看到了好处,却从来不提同时存在的“坏处”和“禁忌”。

看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一头扎进这个阵营,我觉得这一刻泼几盆冷水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信每个忙着做祛湿功课的人都曾经或者正在抱它的大腿。就算是保健小白,也听说过这东西的功效。

但很多人都有眼睛干涩、鼻子干涩、嘴巴干涩、喉咙干涩、腹泻等“副作用”。喝了红豆薏米水一段时间后,甚至皮肤变差,大便变干,月经变少...

我们来分析一下。配方中的“红豆”是又细又长的“红豆”,可以入药。

红豆

许多中医著作认为,赤小豆具有利尿消肿的作用,对许多水湿壅滞的疾病都有很好的疗效。比如李时珍,认为小便有益。说白了,如果体内津液运行不畅,或者有“坏水”积聚,只要是在小豆的适用范围内,都可以通过排尿利尿恢复正常。

至于约伯的眼泪,中医认为其味甘、淡、性凉,利尿、吸潮、健脾、止泻。同样,薏苡仁对于水湿凝滞引起的水肿、排尿困难,或者脾虚湿盛引起的腹胀、排尿困难也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综上所述,如果脾胃湿热,如怕热,舌苔厚腻,舌边有齿痕,皮肤头发油腻,四肢浮肿,按压时甚至有凹坑,适量摄入红豆薏仁水确实能起到一定作用,但原则是“止中病”,解决问题就停。

薏苡仁(薏苡仁)

正是因为有上述功效,而且这两样东西既是食用的又是药用的,不像那些“正经药材”让人望而生畏,需要医生处方才能安全服用,所以很多人认为它们无害,经常吃也不会坏...

事实上,在古代的草药著作中,对两者的负面作用都有详细的描述:

总的来说,红小豆和薏米的走势是向下的。虽然体内滞留的水湿之邪可以通过利尿排出,但也会扰乱体内宝贵的阴道液,容易造成白带流失。

使用不当,无休止的饮酒,或缺乏阴道液,如口渴,心烦,失眠,鼻咽/舌/皮肤干燥,小便短,大便干燥等。,以及脾胃阴虚容易饿、瘦、干、吃不胖的体质,一味的吃太多,无异于毒害自己。

此外,如果脾胃虚寒,或者倾向于寒湿,“轻渗湿”的向下作用,非常容易使脾阳受损,影响营养物质的正常运输,也影响湿邪的化解过程,使体内湿邪的积聚更加无法无天。

如果孕妇使用薏苡仁,也可能导致早产。即使现在提倡用薏米,也要炒熟,让它不那么凉,但不能抹杀薏米本身容易消耗津液的本质。

所以红豆大麦的水就算吹到天上,看起来对人畜无害。如果背离了“适宜”、“适度”、“适度”的原则,就可能成为你的灾难。

目前比较流行的祛湿方法,除了红豆薏米水,可能还有很多人通过运动和蒸的方式来进行。更有甚者,他们会搞一些火疗、经络灸之类的调理来发汗,看似祛湿解毒。

有些人认为,当他们全身冒汗,全身湿透,甚至像被雨淋了一样大汗淋漓时,大量看似讨厌的湿气可以随之跑掉。毕竟都是水。

但不知道有谁有过这样的经历:经过一段时间的剧烈运动到出汗,或者经常蒸,火疗/脉冲灸等疗法后,会出现心慌、乏力、口干、皮肤干燥、出汗、月经减少/更年期等问题。,或者更容易感冒,更虚弱,更怕冷,比以前更不感冒。

因为在中医看来,汗液并不是简单的由水、氯化钠、尿素、乳酸、脂肪酸组成的液体代谢产物。其实,汗多湿后的种种不适,都是宣泄过度的结果,最终伤精耗气。

首先,汗液的产生来源于日常饮食、呼吸、睡眠等过程的转化所产生的营养精华,是人体外阴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所谓“汗血同源”、“汗为心之液”,足以体现汗水的珍贵。

其次,“阳加于阴,意为汗。”也就是说,发汗的过程不仅需要充足的阴道液和精血作为物质基础,还需要阳气的温热、蒸腾和推动作为动力源,从而打开毛孔,让津液渗透体表,从而实现发汗的功能。

综上所述,出汗是一个需要身体阴阳充足,然后相互配合的生理过程。物极必反,盲目过度的依赖这种方式,不顾自身情况,暴汗自己去祛湿,只会导致阴阳俱损。

气血亏虚、身体瘦弱容易感冒的人,或者经常熬夜、睡眠不好、长时间疲劳、用脑过度的人,这里特别提醒你。

做过祛湿功课的人大概都知道,湿邪凝聚和痰湿的来源和主要矛盾在脾胃。运输有问题,排不出。自然是外邪难挡,鬼无处不在。

我的看法是“管住你的嘴”、“不要乱来”、“适当活动”这三个原则是健脾祛湿化痰的可靠方法,男女老少都适用。你相信我吗:

闭嘴。

“守口如瓶”就是《黄帝内经》说的“饮食要适度”。不仅要注意吃饭,还要注意喝水。

这不仅是为了保护脾胃,也是为了培养运化水湿的主要系统,同时尽量避免痰湿之邪入口。

“谦”不仅要求我们三餐定时、细嚼慢咽、不暴饮暴食、不饿一顿饱饭,还要求我们克制一些不受脾胃欢迎的东西的摄入,比如我们常说的:生冷、黏腻、肥腻、甘甜;

生食:不加热烹调的食物,如生鱼、生酸菜鱼、生鱼片、凉拌、凉拌等。这类食物温度低,容易抑制脾胃功能,难以消化,从而诱发脾胃郁结。

冷:一是指入口温度低于体温的食物,如冰镇西瓜、冰镇啤酒、刚从冰箱取出的食物等。二是指寒性的东西,如火龙果、猕猴桃、草莓、梨、圣女果、各种瓜类。

粘性:①指粽子、汤圆、元宵、八宝饭、粘豆包、滚雪球等“粘性食物”;②指滋补性粘腻的东西,如阿胶、鹿胶、海参、熟地黄等。难消化,易引起胃肠停滞,痰湿内生。

停滞:容易造成部分人停滞、打嗝、腹胀的食物,如红薯、芋头、栗子、粗粮、死饼等。如果消化特别差,本身有积食的人,或者有消化道溃疡、慢性胃炎的人,强烈建议吃这类食物。

胖:指肥腻腻,不仅指我们常规意义上的肉、内脏和动物头蹄,还包括:①油炸、烧烤类食物,不限于油条、炸糕、炸鸡、羊肉串等;2含油量高的食物,如各种坚果;(3)动物蛋白含量高的食物,如阿胶、鹿胶、海参、鲍鱼、花胶、蹄筋等。

甘:指加工过程中额外添加糖分的食品,如零食、巧克力、糖果、果汁、汽水、奶茶等。

味浓:是指食物调味过重,无论是在家做饭还是外出就餐,总会有人觉得太甜、太辣、太咸、太酸、太油...还包括味精、鸡精或其他调味剂过多的“太鲜”。长期重口味,容易导致脏腑失调,脾胃精气消耗,痰湿积聚。

可以收集截图,慢慢体验和练习。我说的“适度”或“禁忌”,并不是说你一棍子打死也不能吃,而是让大家根据各自的身体状况决定吃不吃、吃多少、吃多久。

另外,我想和你谈谈喝水的问题。

在中医的概念里,不仅有积食,还有“积饮”。这个“喝”就是你所讨厌的湿邪、湿邪的具体表现。是由于水、液不能运化,病理上滞留于体内所致,也称“水郁为饮,饮凝成痰”。

《黄帝内经》里说得很清楚,喝胃里的水,就像食物一样,也需要脏腑的配合,消耗精气,完成消化、运输、吸收、排泄的一整套过程。并不是说喝水就能直接给身体补水。

但如果喝多了,喝多了,比如不管体质和饮食每天喝8杯水,早上倒一大杯水,到了就强迫自己喝水等等,问题就不仅仅是湿度越来越重了。

如果有分寸感,饮食适度,既能填饱肚子,解渴,又能享受美食,同时让身心得到饮食的滋养,而不是被饮食本身和不良习惯所伤害。

不要乱来

“不要乱来”是很重要的一点。这不仅仅是针对日常“加湿”身体的坏习惯,还包括谨慎对待湿气。

首先说说生活中“加湿”身体的坏习惯,包括但不限于:

上面最后两点都提到了。心情不好或思虑过度,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脾胃乃至全身气机的运行,影响水湿的运行和排除。

湿邪就像电脑垃圾。清洁是使其变少的关键,但当务之急是尽量减少或避免垃圾产生的各种可能性。否则,即使你打扫得再勤,在衣食住行、情感心理等方面也不会有所改善。,而且你也不会看到什么特别明显的变化,白白伤了你的信心。

其次,我想说“别乱来”提醒大家,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体质不一样,祛湿的方法也不一样。

以红豆薏米水为例。我们之前提到过,湿热体质的人可以适量使用。寒湿体质但体质坚实,没有阴虚血虚的人,在平衡寒性的同时,加少量干姜温补脾胃阳气是必要的,但也不建议长期使用,因为还是会消耗阴气。

适当移动

“适当的运动”不仅仅是指适度的、适度的体育锻炼,还指一些简单的锻炼,以健脾胃,顺气血,使身体内部的传导和循环。

首先,适当的运动,适度的出汗,确实能祛湿,还能壮阳健脾胃。对于缺乏运动,经常久坐,喜欢待在家里的人来说,这真的比吃吃喝喝祛湿好多了。

在运动方面,除了慢跑、散步、快走、跳绳,八段锦、太极拳、五禽戏对消除湿气、疏通经络、引导气血也很有效。最简单的,你可以重点练八段锦里的两式,即“双手抱三焦”和“一提调理脾胃”。

不管做什么,动动就好,在阳光明媚的时候做就好,不要太在意时间的长短,以微热,微汗,不觉得累为好。但是不建议你去健身房汗如雨下。

对于日常生活比较忙,总觉得没时间运动的人,或者觉得抽不出专项运动时间的人,建议参考运动康复圈“活跃十条”的观点。比如把“跑一万步”改成“有空走10分钟”,把运动量分解成几个部分,每天分多次保持适度的活动状态,在不容易造成运动损伤的同时,更容易长期坚持。

关于健脾和胃、疏通气血的简单方法,我介绍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揉腹法,它集补益和疏通中焦于一体。

双手搓热,放在肚子上,手掌指向自己的神阙穴(肚脐)。用中等深度的力度,以神阙穴为中心,先顺时针再逆时针按摩腹部,各36次,经期、产前、孕后不建议使用。

没有什么祛湿的方法可以马上用,一劳永逸,适合所有人。树立正确的思维,形成良好的习惯,远比你手里的一堆方法去尝试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