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提高自身修养的方法,是养生的原则。
古人认为:求静是养生修道不可避免的基本方法。对于养生来说,一切生命的源泉来自于静,这是大自然的作用。自然界中,万物的生长都是从安静中丰富其生命功能。在沉默中成长,在运动中枯萎。人的生命,往往等同于活动,是休息,睡眠是人需要休息的惯性姿态,生命无尽的动能就是靠充分休息获得新生。
空,就是空到极致,没有一丝杂念和污染,空明。静是练功夫的,要专心守心。“至极致,至静至信”这六个字,包含了做功夫的方法和修道的境界和水平。
静,是人在思想安静、思想集中、摆脱杂念的基础上出现的清醒、放松、舒适的状态。它不同于我们兴奋时的清醒状态,也不同于我们睡着时的无知状态。但在只有一念的状态下,身心是安静的,应该保持一段时间。心中空无一物,思绪不静。
科学表明,当人体进入静止状态时,不仅主观上产生舒适的感觉,客观上也会发生变化。比如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身体的能量消耗减少,人体的副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使人体在兴奋状态下保持生理平衡,可以帮助身体储存能量,减缓心跳,降低血压,节省不必要的消耗。高血压患者可以通过镇静来降低血压。所以中医认为人体在静止的时候可以养生治病。
佛教讲究“戒、定、智”,即以禅定为主,进而达到般若智慧的成就。人类的知识来源于后天生命的本能,运用智力和大脑。寂静是培养先天智慧的温床,智慧来自寂静。所以打坐是一种对身心都有好处的养生方法。
安静不需要刻意要求。宁静是一种修炼境界。很多人刚开始练的时候都达不到这个境界。他们总是希望借助方法和技巧快速达到这种境界。其实这是与真正的宁静相反的,因为寻找方法和技巧的过程就是寻求宁静的过程,是一种欲望,是内心躁动不安的表现。
静其实就是静,用心求静,用方法求静。那不是越来越动荡了吗?我们习惯了运动,而不是静止,无论是心理上还是生理上。从心理上来说,我们的意识、感知、思想和情绪都在不断变化。生理上,血液的通过,神经的感觉,呼吸时时刻刻的运作,也会有苦乐的感觉。有些身体有疾病的人,静坐时会感到酸、痛、冷、热、痒。当你因分心而静坐时,你会比你移动时更激动。
如何做到安静?首先要认清自己的内心,不要逃避,明白自己为什么静坐,找到自己静坐的目的,承认这些杂念只是静坐的第一个效果。就像一杯浊水,浑浊的时候,一点灰尘残渣都没有。只有静止的时候,尘渣才会沉淀下来。静止之下没有尘埃和渣滓,但是已经有尘埃和渣滓了,因为静止被发现了。
所以我们可以把打坐过程中产生的自私杂念当作一种修炼的目的,不必苛责自己。我们要用心观察自己,找到问题的根源。如果人在安静的时候想睡觉,还不如去睡觉,等睡个好觉,神清气爽的时候再来静坐。
安静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身体会随着安静的深入而发生有益的变化。做事最重要的是坚持,静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