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的健康特征是什么?
有一本医学书叫《伤寒论》,是清代名医吴鞠通写的。他把海参和鲍鱼写成滋补的材料,认为这些都是很好的食疗材料。
《伤寒论》是中医经典著作。这本书里有不少用作药物的食物。粗略统计,有七八十种之多,包括谷类、水果、哺乳动物、鸟类、蔬菜等。
中医热病(外感病)理论认为,外感病一开始,邪热伤津,直到病后,饮食也很巧妙。一味的吃食物,因为干鲜不同,还有其他的影响。
比如荷叶、鲜荷叶、干荷叶的挥发性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夏季炎热的时候,可以用新鲜的荷叶煮粥,以获取其香味,这样可以驱邪,而干品自然没有这么好的效果。
再比如,经常吃的生姜,吃的比较早。《论语》中有孔子“不撤姜食”的记载。众所周知,姜被用于食物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很久以前,姜被用作药物。
《伤寒论》中姜的药用有六种。比如生姜味辛性温,北方民俗用生姜和糖熬制开水在寒冷的风雨后御寒,从而预防外感疾病。桂枝汤缓解肌表的作用,离不开生姜的辛温。生姜还有中和的功效。比如,人们吃螃蟹,要用姜和醋作为配料,就是利用姜的暖胃来中和蟹肉的寒凉。生姜还可以辅助阳气,如《伤寒论》中的露姜饮,就是将人参的甘甜与生姜的温热相结合,辅助阳气。对了,蒸螃蟹的时候要在南方的一些地方放一些紫苏叶,也是基于紫苏的辛温来解决螃蟹的寒性。
水果入药由来已久,用法和食用差别不大。如山楂酸味甘,性温,有消食化积、化瘀的作用。单用可治食滞,与麦芽、神曲合用效果更佳。传统上我们把这三种味道统称为“三仙”,在今天的临床上也是非常常用的,尤其是对于停止进食的孩子,效果很好。事实上,这种用法在民间也广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