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政治

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03.5亿元,增长13%。三次产业比例为7.3: 65.7: 2。

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09.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5.9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461.4亿元,增长14.5%;第三产业增加值1922亿元,增长9.3%。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7.9∶64.3∶27.8变为7.9∶65.0∶27.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04万元(4825美元),比上年增加4113元。

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7865438+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0.6亿元,增长5.6%;第二产业增加值501.1亿元,增长13.6%;第三产业增加值220.65438亿元,增长65.438+02.3%。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7.9∶65.0∶27.1调整为7.8∶64.0∶28.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3489元(5328美元),比上年增加3089元。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2%,比上年回落3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2%,比上年回落2.7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4.0%,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3.3%,分别比上年下降7.6和11.8个百分点。淮南市财政收入达到6543.8+063.8亿元,同比增长654.38+08%。

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78818亿元。建国前,旧的生产关系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加上天灾人祸,农业生产水平低下。1949年粮食产量只有45公斤,农民人均产值150元。

建国初期,进行了土地改革,开展了互助合作运动。人民政府还颁布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生产的政策法令,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从1949到1957,粮食产量增长21.4%,农业总产值增长30.2%。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生产关系的急剧变化,生产力遭到破坏。1963年农业总产值比1957年下降53%,粮食产量下降57.4%,仅相当于1949年的76%。20世纪60年代末,由于水稻扩大种植,粮食产量出现反弹。

建国以来,郊区农业生产总体上取得了较快发展,主要农副产品产量翻了一番。与1990年的1949相比,粮食总产量由571000吨增加到268200吨,增长了3.7倍;油料作物总产量由1415吨增加到4083吨,增长1.89倍;年末大牲畜由20371头增加到53854头,增长1.64倍;年生猪存栏量从1751增加到122361,增长了68.88倍。山羊和绵羊的年饲养量从9635只增加到57817只,增加了5倍。水产品总量从295吨增加到4901吨,增长了15.1倍;农业总产值(按1980不变价格计算)从2848万元增加到1641400元,增长4.76倍,年均增长4.36%。

2012年度粮食种植面积203313公顷,比上年增加1.5%;棉花种植面积885公顷,油料种植面积4845公顷,分别减少4.5%和4.2%;蔬菜种植面积26552公顷,增长4.1%。粮食总产量65438+33.8万吨,比上年增长5.0%,其中夏粮产量59.4万吨,增长6.2%。秋粮产量74.4万吨,增长4.1%。

2012年,主要肉类总产量8.6万吨,比上年增长5.3%。全年生猪出栏47.9万头,增长5.8%;牛出栏4.7万头,增长7.4%;屠宰羊25.8万只,增长4.8%;屠宰家禽21.22万只,增长5.8%。年末淮南市农机总动力654.38+0.78.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8%。各类拖拉机113864台,下降3.8%;联合收割机4544台,同比增长16.3%。全年化肥施用量(纯量)140753吨,增长4.8%;农村用电量78756万千瓦时,增长8.8%。有效灌溉面积104.7千公顷,增加0.23千公顷;节水灌溉面积58.8千公顷,增加5.8公顷。2011冬季至日2012春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完成土石方1401万立方米,完成市级重点水利工程11,整治堤防9公里,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20公顷。年末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43家,新增企业78家。其中,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5家,新增6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龙头企业1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工业企业。通过新建和扩建,淮南市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工业设备不断更新,生产能力大幅提高。根据1985的工业普查数据,80年代设备占31.8%,其中进口设备占3.5%。70年代设备占45.2%,其中进口设备占5.5%。60年代设备占15.8%,50年代占4.3%。淮南解放初期,只有煤矿、电厂、面粉厂、碾米厂、手工卷烟厂等八个工业企业。1949工业总产值3382万元,其中地方工业产值仅470万元。截止1978年末,淮南市共有工业企业276家,工业总产值达到1075亿元(不变价1980)。截止1990年末,淮南工业企业超过1000家,工业总产值44.5亿元。同时,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的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淮南市建立了造纸、纺织、医药、日用橡胶、食品等轻工业生产体系。到1990年末,轻工业企业449家,年产值163亿元;1978中轻重工业比例为29.2:70.8;1990为36.65: 63.35,轻重工业比例逐渐趋于合理。

煤炭工业

淮南是中国亿吨煤炭基地、华东火电基地和煤化工基地“三大基地”,是华东地区的工业“心脏”。

经济以重工业为主,煤炭工业是支柱产业。已探明的煤炭储量为444亿吨。到2010年底,煤炭产量将达到100万吨左右,是全国13万吨煤炭基地之一。

煤炭行业企业有: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淮南矿业集团、SDIC新集集团、皖北煤电集团、淮浙煤电、淮湖煤电等。

电力工业

华东电力基地发展了电力工业。截至2009年底,淮南发电总装机容量已达10万千瓦,到2020年,将建成总装机容量2000万千瓦时的火电三峡。是“皖电东送”的“先头部队”。

电力企业有:大唐淮南洛河电厂、中电投淮南魏萍电厂、大唐淮南田家庵电厂、淮南田集电厂(淮湖煤电有限责任公司)、淮南凤台电厂(淮浙煤电有限责任公司)等。

化学工业

化工企业有:中安联合煤化工有限公司(年产654.38+0.7万吨甲醇项目)、淮化集团(神舟系列飞船推进剂提供商)。

装备制造业

装备制造业包括电子工业部第八研究所、比塞洛斯淮南(世界最大的煤矿企业)、凯盛重工、李顺机械、长壁煤矿机械等龙头企业。通过引进和专业扶持,培育了一批中小企业,形成了合作紧密、产业链长、关联性强的煤矿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依托陕西重汽集团年产5万辆新能源专用汽车项目,将淮南建设成为辐射华东的专用工程运输车制造基地。“十二五”期间,采煤设备、工程运输机械等装备制造业将发展成为淮南市第四大支柱产业。形成了以采煤设备、印后设备和石油化工机械设备为特色,以工程运输机械加工制造为新增长点的四大产品体系,推动装备制造业迈上新台阶。到2015年,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力争达到400亿元。明清时期,淮河沿岸有漯河和石头埠两个大型商场。由于水陆交通便利,商业一度繁荣。洛河镇属于怀远县东南乡的一个重要集镇。20世纪30年代初,田家庵已经发展成为淮河流域一个有影响的商埠。大同、九龙岗因煤矿发展形成工矿城镇,商业初具规模。20世纪30年代中期,淮南铁路建成通车,田家庵作为煤炭输出口岸的地位进一步加强,形成了田家庵、大同、九龙岗“淮南三镇”。到1940年代,田家庵已有七八百家企业。

1952淮南个体私营企业总数从0949年的1145增加到3426家。从1953开始,淮南的私营企业分两步向社会主义转变。到1956,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淮南只有200多家个体商贩维持经营,初步形成了国营和供销社商业一分为二的局面。从1976到1990,商品销售和转让总额20.94亿元,年均商品销售和转让65438+3900万元,是1976商品销售和转让总额的2.1倍,年均增长9.7%。国有商业经过结构调整和管理方式改革,政企分开,以国有商业为主体,多元化、多渠道、开放式的流通体系逐步形成。到1990年底,外贸市场已发展到16个国家和地区。

2012年,淮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完成256.5亿元,同比增长15.8%。进出口总额合计3.5亿美元,增长46.1%,居安徽省第八位。其中出口2.45亿美元,增长167.5%,连续8个月位居安徽省1。进口6543.8+0.4亿美元。引进外商直接投资6543.8美元+0.9亿美元,增长47%,居安徽省第五位。海外投资800万美元,实现零的突破。对外工程承包新签合同额3.64亿美元,居安徽省第三位。增长180.5%,位居安徽省第二。完成营业额2亿美元,位列安徽省第三;增长43.9%,居安徽省第四位。淮南消费品市场整体平稳增长,其中城市市场零售额233.9亿元,同比增长16.0%。农村市场零售额22.6亿元,增长14.5%。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226.6亿元,增长16.2%;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29.9亿元,增长12.4%;规模以上商贸流通企业263家,比上年净增124家。2012年,淮南市规模以上商业流通企业31家,销售额超过100万元,比2011年增加5家。其中,销售额1亿至5亿元的有24家,销售额5亿至1亿元的有3家,销售额1亿元以上的有4家。31企业累计销售额达17.88亿元,占淮南市规模以上商贸流通企业的82.8%。淮南市有规模以上餐饮企业和个体经营户73户,其中法人企业23户,个体经营户50户,比上年增加42户。2012年,餐食收入4.6亿元,增长27.5%,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0.4个百分点。淮南供销社粮油烟草专卖稳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