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炎《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第一讲)

首届《萧炎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讲座

《黄帝内经》三要(一)

《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是2007年南先生在太湖大学堂的讲座集锦,围绕《黄帝内经》精神和中医基本观点,以此展开研究。南先生将生命科学、道家养生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引用大量生活实例,生动清晰地阐释了《内经》的精微含义和难以理解的含义。精妙绝伦、直指人心的《黄帝内经》这部蕴含着现代中医源头和中国人生哲学宗旨的思想著作,真正走进了普罗大众,成为每个人都可以触摸和实践的日常生活,成为中国人养心、养性、养生的真正“圣经”。

萧炎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科01黄帝内经三要

说到《黄帝内经》,我们都知道中国文化的根本中心是以黄老之道为基础,然后分散成百家争鸣。所谓黄老,即黄帝轩辕氏为全面起步阶段,春秋战国以后才转向以老子等狭义道家学说为代表。

黄帝之学是什么,在中国文化中一直很难界定。因为它是包括中国在内的整个董文化,不考虑一切世俗的东西。

一般来说,提到黄帝就会想到《黄帝内经》,它只是中国古代传统医学的一部书,站在考证的立场上。上面记录了书的年代,很难查。所以越来越被人鄙视。就连学医的也是一代不如一代。因为中国传统文字的差距,越读越不懂。

简而言之,《黄帝内经》不仅仅是一部医书,更是一部囊括了“医界、医人、医国、医社”以及所有医书的书。

我们平时翻开《黄帝内经》,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第一篇《上古天真论》,似乎是从中国的玄学和哲学开始的。很难读,我也不想读。

其实在看中国的古典书籍的时候,不要通过在17世纪以后的大学里学习一点点西方文化和写作的逻辑来看。那是不相干的,而且越读越远,越迷茫。中国古典文化的习惯,以随便聊聊为主,有自己的逻辑,而不是先做一个前提,再发挥它,辩护它,再下结论。如果用西方中世纪文化之后的逻辑来看待中国的古典文化,我们会彻底反感。如果说西文人物逻辑完整,其实不然。只要看看印度文化和佛教的成因,比如玄奘大师翻译的《瑜伽大师论地》,就知道西方中世纪文化之后的逻辑人物对于年轻一代来说只是新兴的小儿科。

话不扯了,简单地说,《黄帝内经》的真正目的分很多,分散在每篇文章的内涵中,或一两句,或多句,其中比较重要的一句,就是《伤寒论》中的三个要领:

黄帝问:(1)说天道好的人,必经他人检验。(2)说过去好的,一定要符合现在。(3)对别人好的人,自己也会累。如此,道不惑而数极,所谓明也。

读这个,《内经》全书的中心,它是以“医(寿)世、医(寿)人、医(寿)国、医(寿)社”为中心的,但它只是从如何养生长寿人先。

比如“天人合一”的内涵是什么?它说:“说天堂好话的人必须接受人的考验”。如果只谈抽象的天文学或有形的天体,与生活、人生无关,那就是空谈学术上的理想,不是无用,而是相反。它必须有实际应用和实验经验的人员。

此外,“说过去好的人,一定要符合现在。”博古需要认识当下,任何知识,如果只谈当下,不了解古今的因果关系,就容易陷入偏见,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说得好的人,自己也会累。”无论是政治还是医学,一切,治人与待人,第一知识,首先要从我自己的实验开始。“如此说来,道不糊涂,却要数杆子。所谓明是也”。

总之,这段话,黄帝内经的中心,也是黄老学习的要点,是贯穿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的大道理。

南,2008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