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玄冥五气篇》讲座札记
五味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甜入脾,即五入。
?五味入五脏,酸味入肝,辛味入肺,苦味入心,咸味入肾,甜味入脾。这就是五味入。
?在本文中,酸、辛、苦、咸、甜泛指五种食物,而不是单纯指具有这种味道或名称的食物和药物。以酸味为例。除了醋,柠檬、VC之类的都属于酸味食物的范畴。像叶酸和核酸,虽然名字里有酸,但在本文里并不酸。肝喜理气,调气,而酸有收敛作用,能调肝气。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柠檬酸和VC具有抗坏血、帮助肝脏新陈代谢的作用。中医认为肝肾同源。以山茱萸为例,味酸,入肝肾。
?辛入肺。这个“信”和我们通常的认知不一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混淆麻辣和辣这两个词。中医中的辛是指功能发散、有香味的食物和药物,如葱、姜、蒜、辣椒等。肺主气,人闻到或吃了辛辣食物后容易打喷嚏,也说明辣味入肺。
?Harmonia(拉丁名),一种西药,也有类似的作用原理。有类似氨水的刺激性气味,临床上用于昏迷病人的急救。通过给病人闻这种药水,可以刺激他打喷嚏,醒来。麻、辣虽归入五味中的辛,但不具有辛的发散作用,应该是复合味。就像有些食物,酸味是甜的,就是它们入了肝脾,不是只有单一的味道。还有一种说法是辣太刺鼻,不为人知。
?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辛辣食物应该就属生姜了。生姜可分为生姜、干姜、高梁姜等。生姜和高梁姜同属一类,但高梁姜的温散作用比生姜更强。肺与大肠为表里,大肠属于消化系统,肺与胃相通。因此,生姜既能宣肺气,又能温中散寒,减少不良反应,止呕止呕。洋葱也是典型的辛辣食物。凡发散的药材,不宜久煎,否则会影响辛散的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其有效成分是一种具有超强挥发性的芳香油,久煎会挥发失效。
甘茂配方葱汤
七根葱和三片姜。
取两味,水煮,温服。
生姜辛温,善散寒解表,宣肺气,故适用于风寒感冒。对于风热感冒,需要板蓝根、金银花清热解表。根据舌象可以区分风寒和风热。白皮毛味寒,黄皮毛风热。
?葱和姜也有很强的解毒作用,自古以来民间烹饪鱼虾都用姜,因为凡是有腥味的食物都有一定的毒性,吃螃蟹的时候也大量使用姜,还有醋和糖。醋有收敛作用,糖也有解毒作用。
案例:一名25岁男子在食用曼陀罗煎剂后出现幻觉、不动,于是用红茶、猪油、白糖灌服中毒溶液1小时后恢复正常。
?以上案例说明,猪油也是宝。油是人体生理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从那些喜欢吃红烧肉的百岁老人可以窥见一斑。
?苦入人心:心开始懂舌,统御神明。因此,如果心火旺盛,就会引起舌苔生疮、失眠等症状。西医对口腔和舌头上的疮很无奈,往往只能用碘甘油消毒。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外用药物如冰硼散和兰斯水?都是中药制剂。苦入心脾,所以清心火的药材都是苦的。以麝香保心丸为例。味道又苦又苦。
清心活方
1.竹叶慕童甘草汤
方毅:竹叶和木通都可以降火,而甘草可以调和各种药物,起到缓解剂的作用。
2.三黄泻心汤
方一:黄连清心火,黄白清下焦火,秦煌清胃火。
?咸入肾:中医所说的肾的概念远远大于西医。西医仅指肾,中医指肾,还包括先天和后天的精。凡是补肾的东西,都离不开“咸”味。以补肾圣品荣为例,尝之微咸,也解释了一切药物以五味为基础的理论。咸味虽然滋肾,但是太咸了也会伤肾,这和西医的想法是一致的,就是钠离子在肾脏里过滤不了,伤肾。
?甘入脾:脾主运化,五味中对应的就是甘。当你觉得嘴里微甜的时候,其实是身体在提醒你湿气太重,脾的运化功能下降了;如果感觉是甜的,就会伴有腹泻。西医认为腹泻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而中医认为脾虚是腹泻的根本原因,所以要通过健脾利湿来治疗。例:四君子汤+香砂木香(理气开胃)。甜味入脾。所以,食欲不振时,可以用甜食来刺激食欲,但太甜会伤脾。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糖尿病,中医称为消渴。一般会出现三多一少的现象,就是多喝、多吃、多尿、减肥。糖尿病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三种,表现为多喝水、多吃饭、多小便,但三种现象不会同时出现。糖尿病的病因比较复杂,可以这样理解:胰岛素向细胞输送糖分,一旦糖分过多,就无法输送,脾胃的功能就会出现问题。就像工厂里原料太多,却没有工人操作,原料就会堆积,慢慢变质腐烂,出现各种并发症。
?总之,五种食物分五脏,太多或不够都会引起五脏疾病,需要根据体质来选择。
五气致病,心为叹,肺为咳,肝为舌,脾为吐,肾为虚。胃为气逆,为咳,为恐,大肠小肠为泻,下焦溢于水,膀胱不利于膀胱,不适于溺,胆为气,称为五病。
?五气是指五脏的气活动。气主功能,所以五气的变化可以提示病理变化,有助于鉴别疾病。唉,和打嗝差不多,只是伴有胸闷气短。如果经常呛咳,说明心脏不足,严重时甚至出现哮喘。心因性哮喘和肺源性哮喘不同,后者会有痰。咳嗽与肺有关,可分为湿咳和干咳。没有痰就是干咳,有痰就是湿咳。干咳分为气管炎症和燥邪犯肺两种。还有一种特殊的咳嗽:百日咳,这种咳嗽有一个象征性的症状,就是咳嗽时有回音。百合、百部、川贝、桑叶、菊花、杏仁适用于治疗百日咳。
?病例女,18岁,肺结核8年,西医无效,转中医。中国50年前物资匮乏,医生就用中医?并叫他每天吃两个鸡蛋(久病一直正气不足,扶正祛邪)吃了三个月,肺腔变窄钙化。
?肝即语,本文所指的肝病是肝气郁结的疾病,而不是西医所说的肝炎等器质性肝病。肝主木,主泄,欲调。所以一旦肝气郁结,就会发生很多疾病。女性特别容易因情志失调而肝气失调,导致一系列乳腺疾病,所以要用逍遥丸。治疗原则:疏肝理气。肝气之气不畅,就会多语,且多为重复,典型代表:祥林嫂。
?脾是呕吐,吐的是酸水,一般指胃病。胃溃疡和胃炎是发病率较高的两种胃病。两种疾病的病因病机不同,治疗原则也不同。胃炎是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幽门螺杆菌是胃壁表面相对较大面积的炎症。幽门螺杆菌具有传染性,所以提倡使用公筷。胃炎可以用黄连素加大蒜治疗,相对胃溃疡来说比较温和。不按时吃饭是胃溃疡的主要原因。到了吃饭时间,胃发出饥饿的信号,但你不及时进食,胃会照常分泌胃酸。其主要成分是盐酸,腐蚀性极强。如果没有食物来腐蚀胃酸,就会腐蚀胃壁,形成溃疡。如果把胃壁看成地毯,胃炎就相当于在表面烧了大面积的毛,而溃疡就是烧了一个洞,严重的就破了。所以溃疡发展到后期会出现胃穿孔。
?肾虚即气虚:经常打喷嚏、打哈欠说明肾虚,精气不足。肾主气,因此,喘气也要考虑肾的问题。尤其是老年人,大多肾气不足,走一点楼梯就会喘气。肾阴虚者宜用金匮肾气丸,刘地地黄丸。
地黄丸“三补三泻”的思想与意义
三补:熟地黄滋阴,山药补脾肾,山茱萸补肾。
三泻:泽泻清下焦,牡丹皮泻血热,茯苓清中焦。
地黄丸加减方
1.加入肉桂,并附上一片:金匮肾气丸。
2.加枸杞菊花:杞菊地黄丸(适用于高血压、头风、头晕、视物模糊)
3.知母黄柏:白质地黄丸(用于清下焦湿热)
4.加五味子麦冬:麦味地黄丸
?大肠和小肠都是腹泻:腹泻一般是大肠和小肠的问题。
?下焦溢为水,膀胱经不利于膀胱经,不是关于溺水的。
?溢出:水肿
?迪:迪。
?遗尿:遗尿
?肾气不足导致小便过多;肾阴不足导致小便少,甚至无尿。肾限制水汽。中医把肾和膀胱功能联系起来,西医是分开看的。多尿宜用六味地黄丸,无尿水肿宜用金匮肾气丸。
?胆为怒:肝胆相连,肝气郁结为怒,宜用龙胆泻肝丸。
五精相合:精气相合,心内喜,肺内悲,肝内忧,脾内恐,肾内恐,意为五精与虚相合。
注意和:聚一聚
?五脏相合:五脏精气相乘,合为一脏,化邪为病。
?精气结合五脏证:精气与心结合产生笑;而在肺里,是悲伤的;而在肝脏,有焦虑;而在脾,则胆小;而在肾,心悸和恐惧。这是五脏精气合而为一的证候,因虚而合则气机失调。以上症状都不是器质性疾病,都是气失调引起的问题。精与心结合会让你快乐,快乐,悲伤,痰会让你疯狂。经常看到精神病人总会傻笑。而一直哭,多是《金匮要略》中提到的病症,一般发生在30-40岁的女性,宜用甘麦大枣汤。
?五邪是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
?五脏为邪,一般指六淫,与临床表现有关,夏季心脏病高发;冬天,肺病高发;春季肝病易中风;长夏腹泻;秋季一般是阴虚,容易出现干燥症。
五脏津液:心主汗,肺主泪,肝主泪,脾主津,肾主津,合称五液。
?心主血脉,汗为心之液。所以,血和汗是同源的,汗多了血液黏稠度就会增加。肺通过鼻子呼吸,所以肺主鼻。如果肝气不疏,就会想哭,说明肝主流泪。唾液和口水在中医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所属的脏腑也是不同的。没有泡沫的水样叫唾液,俗称口水;如果有泡沫,那就叫吐,也就是通常说的吐。如果经常睡觉流口水,说明脾虚。有些人总喜欢吐槽,其实对精肾伤害很大,要尽量避免。
五味忌口:辛气,气病,不可暴饮暴食辛;咸血,血液病,不能再咸食;苦骨,骨病,不再苦;你愿意吃肉,就会生病,不会吃太多;酸性导致肌肉无力,肌肉疾病,吃太多酸就是吃太多,没有禁止,没有命令。
?疾病禁食的五味:辛味引气,气病,不能多吃辛味;咸味分为血、血证,不能多吃咸味;苦味导致骨病,不能多吃苦味;甜味导致肌肉疾病,不能多吃甜味;酸味导致筋膜疾病,不能多吃酸味。这是疾病的五大禁忌。你应该节制,不要多吃。
?五病发生:阴病发生于骨,阳病发生于血,阴病发生于内,阳病发生于冬,阴病发生于夏,称为五病。
阳病:高血压、中风等发热。阴病,属于风寒风湿,属于阴病范畴。阳病发生在冬季,阴病发生在夏季,提示夏季阴虚较多,需要养阴,而冬季阳虚较多,需要补阳。关节痛通常是从骨头开始的。风寒湿合称为痹。如果股骨头坏死,就是典型的阴病。治疗原则:滋阴同时补肾阳(鹿茸,补肾阳首选)。同理,治疗阳病也不要忘了养阳。
五邪引起的紊乱:邪入阳,为狂;邪入阴,则痹;阳入则癫痫;阴入则癫痫;当阳进入时,它是安静的;阴出则怒,谓之五乱。
注意:哑
?外邪扰乱五脏的病理变化:邪气入阳,则狂;邪气入阴,血管凝涩,产生痹痛;邪气入阳,邪气拍击身体,就容易发生癫痫。五脏阴经经过喉间,伤阴而哑。当邪气由阳移至阴时,患者较为平静,而邪气由阴移至阳时,患者较为愤怒。这叫五乱。
?邪气侵阳,则癫狂,活血化瘀足矣。如果邪气侵入阴,病情就会严重,根据《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可以理解。以感冒为例,外感邪气侵入人体的顺序是太阳(症状),然后是少阳(半表半里),然后是阳明(癫狂),还有阴?,尹?,尹??《伤寒论》中的伤寒是指外邪,而不是现代医学中的伤寒菌。太阳病的治疗是解表,解表的药物分为寒热两种。如遇高热不退,持续高热,可用白虎汤,肺炎可用麻杏石干汤。
五邪所见: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因阴而阳,病好而怒,谓五邪皆同生而死。
?五邪所见脉象为:春有秋发脉,夏有冬石脉,长夏有春弦脉。这是五邪的脉象,预后相同,都是死的。
五脏藏神在心,神在肺,魂在肝,意在脾,志在肾,就是说五脏藏神。
?藏于五脏之中的精神活动:心为君之官,藏神主血,所以一个人心情不好,需要养血安神,所以要用归脾汤;肺藏魂,肝藏神。如果人烦躁,情绪激动,就需要调理肝肺;肾藏野心,表现做事的勇气和决心;脾藏意,人一旦多想,就会影响脾胃的吸收,甚至出现茶不思饭不思的局面。
五脏主政:心主脉,肺主肤,肝主筋,脾主肉,称为五主。
?肺主皮毛,因此,大多数皮肤病都与肺气发育不良有关。调理这类疾病,按照中医五行的思路,可以通过补脾健肺,也就是养土生金。目前湿疹患儿较多,需要先调理脾胃,再宣肺。一般先杀虫,然后服用一段时间的苹果粥,滋补脾胃,最后可以用一些中药如百部、苦参等来宣肺。
五劳伤:长时间视力引起的血伤、长时间躺着引起的气伤、长时间坐着引起的肉伤、长时间站立引起的骨伤、长时间行走引起的筋伤统称为五劳伤。
?肝藏血,开窍于目,因此,长期伤血也会伤肝;如果你长时间躺着,你将无法呼吸。以产妇为例。经常卧床,容易发胖,产褥期要适当运动。久坐,血管受压迫不流通,就是肉受伤,褥疮就是原因;人站着的时候,受力的是脊椎,所以说站久了伤筋动骨;长期受伤,所以中医不提倡跑马拉松。
五脉如:肝脉弦、心脉钩、脾脉生、肺脉发、肾脉石,为五脏之脉。
?五脉对应外物:肝脉如弓弦,心脉如钩,脾脉如支票,肺脉如秋毛,肾脉如沉石。这是五脏的脉搏。只知道这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