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中国传统文化讲座手稿。

于丹: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很高兴这个周末和大家在重庆一中相聚。今天,我们在信息技术平台上谈论中国的传统文化,这是教育部推动的一个项目。我觉得这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它给了我们一个人生坐标,就是我们今天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我们今天需要什么样的文化。

我一直希望中国的传统文化观是一种活的基因,能够对每个孩子的人格成长和身心健康起到积极的作用,但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也不是简单枯燥的古文。我们今天需要的是一种活的文化。很多朋友看过世博会,没看过的。中国馆里有一个大家都在讲的景观。这是什么?就是清明上河图。这次我们看到的江边景象不再是简单的画卷,北宋的时光流转就在你眼前。你会看到,一会儿晨光暗淡,一会儿灯火通明。你会看到进士来来往往,做生意的人离得很远,你会看到老人和孩子在这个市场里开心。我们站在这样的长卷面前,你分不清是北京的王府井,重庆的解放碑,上海的南京路,还是北宋的汴梁城。一瞬间,来来往往的人以一种亲密的方式走进了你的生活。

无独有偶,我们现在知道,在我们博物馆里,清明节的江边地图,用手指就能看懂。当你点击的时候,它也能活过来。这些现象都出现在2010。它告诉我们什么?也就是说,在今天这个时代,最好的文化资源就是穿越尘埃,来到我们今天的生活中。让它帮助我们21世纪,而不是21世纪的人,穿越经典,来到一个平等的时代,让我们完全符合经典理论。中国的哲学和文学历史非常悠久,过时的东西太多了。我们需要的文化是活生生的生活,是我们可以选择的生活方式。

《周易》中有一句话:“观天文,观时变,与人有关,化之于世”。这两句话很有意思,和天文学有关。也就是说,观测完天文学,我们就会知道实时的变化。为什么重庆很热?这与其山城的地理位置有关。等你知道了最近几天的天气变化,你就知道加衣减衣了。而下一句“是关于人性的,要把它变成世界”,就是观察世界上的各种事物,然后把世界流化。它变成了一种思想,一种学习的方式和我们生命的成长。那么什么是文化呢?在我的理解中,文化其实是一个动词。因为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从来不缺少文学,只是我们有时候缺少文化。如何有一个生动的方式,方便大家低成本提取信息?这一次,学脉。教育部推出的教育信息服务平台com,最大程度的尊重了孩子差异化的个体生存,也最大程度的激活了学校资源的享受。这其实是一个化生社会。文学可以很古老,文化可以很现代,古代文学是通过现代化的完美结合。我从来不希望我们所说的文化一定是一种僵硬、沉闷的文化。希望文化能被人们接受,走近,喜欢。

为什么中国的文化说可以点亮孩子成长的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盏属于自己的灯。在一盏灯的照耀下,他的人生之路将被照亮,他的梦想将被照亮。我们今天学什么?我们今天实际上有一些简单的二元对立。

经常被媒体问一个问题:“看看现在的社会,有很多娱乐的东西,比如网络游戏,电视节目,孩子们都会很喜欢。而我们的国学传统是那么有意义,那么重要,但是孩子们却不喜欢。严肃国学怎么可能盖过娱乐网游,怎么才能把大家的兴趣转回严肃国学?”其实我自己的专业是教传媒,大学的正式学科是传播学。我从不认为传统国学与现代传播和现代文化现象相悖。最好的传播方式是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用孩子最喜欢的方式去做。如果你认为国学一定是枯燥无味的,那么让孩子为了意义和价值而学习,而不是为了天真和好玩,是不符合规律的。父母苦,孩子也苦。

所以我有时候开玩笑说,一个小孩肚子疼,他妈妈左手拿着一块糖,右手拿着一颗黄连素,说你选什么?糖很好吃,你吃了继续肚子疼;黄连素是苦的,但是吃了会治病。你吃什么?妈妈当然希望他吃黄连素,但是十个孩子有十个会选择吃糖。为什么不能给黄连素裹上糖衣?你让他在治病的同时享受这种甜蜜的滋味不好吗?所以我一直觉得,无论是我们今天的媒体,老师,还是家长,都不要把国学严肃的一面过于人为的夸大,我们会吓到孩子的。对于教育部为什么这次推出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我个人感觉非常好。是因为它会让孩子觉得,在电子生存的时代,有了这种自助提取,可以在虚拟的空间里完成最大限度的自由。这种方式符合孩子对身心成长的渴望。

其实一个人最大的满足就是尊严和自由。当一个人受到尊重的时候,当他选择的空间有充分的自由的时候,当孩子还小的时候,我们就把他当成了高贵的生命。然后这个人会对社会承诺责任,完成对未来独立空间的选择。我们常说,孩子心理断奶期太晚了。他们习惯了被父母和老师宠着,习惯了为他们选择。但我们也承认,父母有一个纠结的心结,就是一方面照顾孩子,替孩子选择,一方面又责怪孩子不争气,不由自主。其实好的网络平台不是推出什么产品,而是它推出的服务模式。互联网最大的革命是什么?是完成公民社会的独立交换。

每个人都在说中国正在民主化的进程中。什么是真正的民主?民主不是简单的公民民主投票时的一票,更重要的是文化权利的共享,更重要的是中国文化精神的触动。以前我们门槛太高,了解国学研究往往是学术精英的事。其实在我的理解中,中国文化是有其内涵研究和外延普及的。研究可以是专业人士的事,但普及是中国每个人的权利。怎样才能设计出“零门槛”的普及?通过这样做,教育将真正完成一个现代网络工具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顺利连接。什么是最好的学习状态?《论语》说“知者不如知者,知者不如知者”,这是三重不同的境界。“知者”是指我知道它,我学过它,我理解它;一个“有知识的人”意味着人们真正热爱它,并致力于它。“好知识”不是最好的状态。“快乐知识”是最容易提取有用信息,完成创造性快乐,感受人生最大价值的发展。当你通过这样的学习变得完美时,你也完成了一个孩子。这种状态是最好的。

今天的时代,从我们看到的清明上河图,就能在我们眼前流转,今天这个公共服务平台就推出来了。其实都符合一个规律,就是文化会以“零门槛”的方式进入大众的生活。作为一名教师,我去任何一个国家,都会关注他们的教育方式和社会手段。在台湾省,我有时会感到担心。我在他们的教材体系中看到过中国文化的设定和搭配。虽然台湾省是个小地方,但一直努力保存中国的传统文化——虽然我们可以看到有把中文从台湾省的教科书中剔除的趋势。其实看了他们的教材,你发现他们的态度还是很认真的。现在的孩子都知道三字经和弟子规,有的小学的孩子都知道《论语》。但是有多少孩子会在小学之前就知道《论语》《孟子》《中庸》《大学》这种所谓的四书五经呢?孩子们真的很熟悉吗?中国人来自哪里?我们需要打通血脉。我不是说两千多年前的经典一定适用于今天,50%以上都过时了。比如那些封建礼教,今天已经不需要了。但是那些君子的修养,能不能用简单的方式让它深入人心呢?让一个孩子用快乐的方式完成他的接触。什么是中国文化?它讲究的是一种自我学习和更新。

我们都知道中国文化的源头是儒道结合。儒道两家匹配,给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坐标?今天,我不认为学习国学的目的是让孩子流利地背诵一段话,拿出来像弹琴一样给客人表演。不一定一个孩子就能理解流利背诵的真正含义。我们需要给孩子的生活提供一个坐标,让他有一个大格局。什么是“模式”?成人世界常说:“谁的思想有限。”什么是限制?局限性是格局太小,受其限制。我们不能因为局限而责怪对手,因为你自己的游戏很小,你限制了自己。儒家和道家在中国,儒家是大地,它教导我们进入社会生活;道教是天空,教会我们精神上自由飞翔的能力。儒家和道家是中国的天下。所以在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中,有六个字来形容盘古的人格,叫做“神比地好。”也就是说,一个人要在天上完成自我超越,做一个神仙;在大地上完成自我实现,做一个圣人。神和圣洁,在中文里其实是天地的坐标。一个人只有顶天立地,这个大写的人才能成立。

我在大学的时候,经常看到一种遗憾,就是各地的尖子生——以高分考上国家重点大学的人——人际交往有障碍。有时自大,有时自嘲,有时为了工作,有时为了失恋,整个人的精神系统都被颠覆了。这样的事情今天到处都是。这一切都说明,我们的孩子,在整个人生成长过程中,比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健全的人格和心智,是对自己承诺责任的能力。一个人先对自己和亲人承诺责任,然后才能履行对社会、对民族、对未来的承诺。一个人不能对自己做出承诺,对自己也是伤害。

在当今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面临着怎样的生存状态?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实行计划生育,第一代计划生育的子女已经开始上小学。但是这些独生子女的心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需要我们注意。以前我们四五个孩子什么都需要分享。那时候的孩子要懂得分享。大一点的孩子要带孩子,因为父母没有精力。那时,孩子们可以用绿豆和破布缝一个沙袋。小男孩可以用棍子砍出一把小手枪,玩得不亦乐乎。说到我的孩子,礼物不是娃娃就是电动车;不是几百几千块钱,而是这个东西一坏,孩子就张嘴说,妈,这个东西坏了,给我买个新的。我觉得那时候我们的沙袋破了,最多只能自己补。那时候连沙袋都没有买新的概念。

我们那时的孩子很少依赖物质,我们依赖自己的创造;那时候我们是分组玩的,沙袋和战争都不是一个人的,而现在的孩子往往会失去分组的特点。虽然看起来他们在一起玩,但是你觉得他们玩的是什么?滑板车和旱冰鞋都是为了好玩。有什么游戏可以配?孩子其实是在游戏中学习,一种叫做规则的东西。小女孩跳橡皮筋的时候,如果一边有人弹得不好,就必须把橡皮筋举起来,这是技术不太熟练的人应该做的。现在这么多孩子,因为在群体中经验不足,不愿意。他不懂得为群体多努力,缺乏群体荣誉感。同时,这种成长方式也不利于孩子的健康。

如今,太多孩子的空间都在屋檐下。现在,孩子们在学习奥数,玩电脑,弹钢琴。但是在户外什么都不做。现在我是一名母亲和一名教师。我常常在想,我们是在进步还是在退化。我经常想,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如何在这个教育平台上提高人的最大自由空间,如何用一种好玩的方式激活人的心智。希望用教育制度来弥补独生子女带来的心理变化,给独生子女更好的自我调节空间。这不是院墙之类的学校式教育能完成的。事实上,独生子女是生态环境的变化,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表现在人们的心态和价值选择上。现在希望我的学生能恋爱,在恋爱中努力学习。因为我觉得现在的孩子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永远不会谈爱情。现在的孩子,谈恋爱的时候形影不离,但是打起来,女孩说:“你怎么可以这样对我?我父亲从不这样做。”现在的小女孩,把父亲对自己的爱当成了别人的标准。她没有兄弟,小时候也没给过什么。她很自然地认为父亲年轻时为她树立的榜样就是未来男友的榜样。这一切都不是我们懂奥运,有特长就能解决的问题。我一直在想,我们现在的公众平台能完成多少人的社交链接,能完成多少补充?今天,我有机会做第一次讲座,也是作为一名老师,来看看如何最大化这个平台带来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