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哲学与现代生活论文(2)

论中国古代哲学与现代生活论文

生活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21世纪,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代大学生任重道远。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给了他们很高的期望,但很多社会现象不得不令人警醒。许多大学生的现状不能不令人担忧:人文精神缺失、精神文明真空、公民意识淡薄、生命尊严淡漠、责任意识缺失、社会公德滑坡...这些都给高等教育敲响了警钟。将中国传统哲学引入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一种倒退,而是希望用传统哲学中优秀思想和观念的一贯部分来震撼当代大学生的心灵,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了解中国古代哲学,接受中国古代哲学精华的影响,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塑造、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1)中国古代哲学非常重视个人修养和理想人格的培养,这对塑造具有高尚品格的当代大学生的情操具有重要意义。

现在很多大学生进入高校后都是放松自己。

感觉很渺茫,就把精力放在了上网和谈恋爱上,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一些大学生为了获得奖学金和荣誉不择手段...众所周知,大学是一个人加强自身修养,培养理想人格的时候。未来怎么走,自己定位在哪里,都离不开个人修养,离不开思想认识的提高。

中国古代哲学的各个流派都非常重视个人修养的充实。儒家认为,人只有拥有完整的知识结构,才能拥有完美的理想人格,所以要努力充实自己的知识和修养。孔子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时不时地学习一下也不错啊!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家不知道,却不在乎,不是君子!”孟子认为,无论什么时候,人都要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权贵不能屈”,保持自己的操守,不要因为名利而损害个人品格。道家哲学认为虚名会给人带来伤害。庄子认为:“名限于实,义设于正处,谓文章善,有福报。”只要名声符合实际,善行符合能力,就这样。墨家也非常重视“修身”,强调“察色修身”、“穿体”。

总之,当代大学生要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完善人格,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扎扎实实学习,老老实实做人,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正是古人所提倡的。今天,“修身、治国、平天下”被时代赋予了深刻的含义。

(2)中国古代哲学主张正确对待义利关系,这对当代大学生在面对义利矛盾时做出正确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义利关系一直是中国古代哲学争论的焦点。在义利问题上,各家各有看法。在义利问题上,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选择?当前,一些大学生为了赚钱,误入传销,被不法分子利用,害人害己;有的大学生为了获取蝇头小利,向同学推销一些“三无”产品;一些大学生为了获取利益,违反学校的相关规定,铤而走险...

中国古代哲学家在义利问题上做出了许多不同的选择。儒家认为追求物质利益和祈求幸福是人们共同的追求。子曰:“富而贵者,人之所欲也。”孟子也说:“欲贵者,合也。”但儒家哲学家认为:“君子谋道而不谋食。”在他们看来,物质利益只是人生存的一种基本的、低层次的需要,还有更高层次的需要,那就是对道德的追求。在道家哲人面前,名利都是烟云,“圣人不厌其烦,去奢入泰”,认为过度的追求、过度的欲望、过度的期待都应该去除。庄子反对谋利,尤其反对以不正当手段获取利益。

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今天,每个人都应该正确处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首先要肯定每个人的正当利益。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难免会发生冲突。当这种冲突发生时,应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原则,个人应以大局为重,必要时为集体利益做出牺牲。当代大学生通过合法途径赚取生活所需,无可厚非。高校往往鼓励学生勤工俭学,但需要注意的是,不择手段谋取利益的结果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3)中国古代哲学崇尚“仁”的原则,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这对当代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现在的大学生在家里往往是“小皇帝”“小公主”,是父母长辈关心照顾的对象,这也造成了部分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但是进入大学后,远离父母,大学生开始了集体生活。如果继续保持“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凡事只考虑自己,那么这样的大学生就很难适应大学生活。

中国传统哲学崇尚“仁爱”原则,强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关心他人。他认为人与人相处,要设身处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强调:“老年人老,青年人年轻,青年人年轻。荀子强调:“仁者爱人。”墨子从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和功利原则的角度提出了“互爱互利”的思想。我国古人从仁的精神出发,主张“和为贵”,强调社会和谐,强调和谐共处,主张团结互助,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人际的和谐、身心的和谐,始终坚持与人为善。

今天的大学生在集体生活中也应该追求这样一种“仁”的精神,努力与同学、老师搞好关系,凡事设身处地,平等待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中国古代哲学注重道德实践,主张言行一致,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现象,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不利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有些大学生也有这样的表现,比如考试时违反考试纪律,与人交往不老实,对父母长辈颐指气使...这不禁让人在心里画了一个大大的问号:“现在的大学生都这么不道德吗?”

在中国历史上,儒、道、墨、法、佛等学派都认为,在理想人格的塑造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注重道德实践。中华民族廉洁自律、慷慨大方、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尊师敬业、奋发有为、舍身为义、勇于担当、怒而奋发、恪守诚信等优良道德传统,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深入人心。

现在的当代大学生还是应该践行这些在中国古代哲学基础上形成的道德传统,言行一致,而不是说一套做一套。我相信在当代大学生的榜样下,我们的社会会更加和谐美好。

中国古代哲学可以说是一个具有鲜明二重性的矛盾体。有些哲学思想表现出积极、创新、进步的一面,属于本质;有些哲学思想是消极的、保守的、落后的,属于糟粕。当代大学生应注意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积极思想,并根据实际赋予其新的内容,使这些思想真正为我们所用,为我们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提供有益的借鉴。

中国古代哲学与现代生活(下)本文以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概念范畴及其在中医中的应用,对中医的古代哲学基础进行了梳理,并进一步从哲学角度对中医理论的困境提出了一些反思意见。

哲学是人类对世界的思考和认识,所以分为主观和客观;科学是可重复的客观规律,所以哲学包括科学。在主观哲学中,一种是可以从特定角度验证的主观真理(如果从特定角度讨论,就成了科学);另一种是从未被验证过,但被认为是对的,包括宗教和迷信。中医是一门哲学,是一个医学体系,在中国古代哲学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中医理论思维方式。中医作为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基础上的医学体系,必须表现出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原理,即阴阳五行和精气学说,以阴阳五行为核心,尤其是阴阳作为一切理论体系的基础。精气理论、阴阳理论和五行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本质论

本质论是古代哲学关于宇宙生成、发展和变化的认知体系。认为宇宙的本源是本质,以本质为中介的宇宙是万物相连的有机整体;人类作为宇宙万物之一,也离不开本质;本质是存在于宇宙中并不断运动的细微物质,其自身的运动形式是推动宇宙万物发展变化的动力。《易经》上:“精即物。”认为本质是宇宙万物的本源。精,又称精,在中国古代哲学的认知体系中一般指气。它是一种充满宇宙的看不见、动着的微妙物质。在某些情况下,它特指气的本质,构成了人类的起源。现代唯物主义哲学关于物质是世界的基本观点与本质论的观点十分相似。中国古代哲学最重要、最基本的范畴之一是气,它的普遍范畴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汉代兴起的漆瑗一元论(又称漆瑗理论)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人认识世界的认识论。

古代哲学中的精气理论创立于先秦两汉时期,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相吻合。因此,古代哲学中的精气学说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特别是对中医精气学说的雏形和整体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医精气理论是解释人体内精气的本质、来源、分布、功能和相互关系,以及与脏腑经络关系的系统理论。古代哲学中认为精或气是宇宙万物之源的精气学说,影响了中医认为精是人的生命之源,气是人生命的动力,人体的脏腑、体、器都是由精形成的,人体的一切功能都是由气驱动和调节产生运动变化的学说。将古代哲学精粹中的精粹融入中医精粹中,建构为一种思维范式,与其固有的理论和实践相契合,出现了中医特有的精粹和生命的认知理论。而古代哲学的本质理论认为,本质概念涵盖了自然、社会和人的各个层面,自然、社会、人及其道德精神统一的物质基础是本质;宇宙万物的本质是本质,它充满了宇宙中的一切形态,具有信息交融的媒介作用,使天地人之间产生感应。这些深刻的哲学思想渗透到中医理论体系中,促进了中医同源思维和相互联系的认知观,形成了阐述人体整体性和人与自然、社会环境对应性的整体观念。

2阴阳理论

阴阳学说是解释阴阳的定义及其运动变化规律,解释宇宙物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古老哲学体系。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也是古人探索宇宙起源、解释宇宙变化的辩证概念。属于中国土生土长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方法的范畴。阴阳是对自然界中一些相互联系的事物或现象相反性质的概括。“阴阳,一分为二。”阴阳学说认为,整个世界都是物质的,阴阳的对立统一和相互作用推动着世界本身的产生、发展和变化。通过对中国古代中医哲学基础发展的研究,以及对思维方式和方法论的初步研究,阐释宇宙、自然、生命本体的发展变化。比如《苏文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天地之道,万物之纪,变化之父母,生死之始,神之家。”阴阳学说对中医理论的指导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思维范式,被广泛用于解释人体正常生命活动和病理生命的原因和变化,从而更好地诊断和预防疾病,使之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阴阳理论对疾病防治的认识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法以阴阳为本”,根据四时阴阳变化养生防病;治疗原则是根据疾病的阴阳盛衰情况来确定的:阴阳盛衰者危害更大;阴阳虚弱者,宜补其虚。然后根据药物的四气五味和阴阳属性的盛衰,立法验方,调整疾病过程中的阴阳失衡,使之阴阳秘化,从而达到祛邪归正的目的。

3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的系统学说。它和阴阳学说一样,关注事物的矛盾作用和事物的运动变化形式,从事物的结构要素及其运动变化形式之间的关系出发,探索和解释宇宙物质形态之间的运动和动态平衡。“五行”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中。《商·周树疏洪范》说:“苏更洪水。泪陈奇五行。”语言从哲学的角度对五行的特征做了高度抽象的概括,指出五行是水、火、木、金、土。水润,火炎,木直,金革,土爱墙。其中,五行不仅仅是金、木、水、火、土五种具体的物质元素,而是抽象地上升到哲学的理性范畴。五行学说是一种古老的哲学思想,探索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定义、特征、克制和滥用的规律,以此来解释宇宙中各种形态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相互作用。属于中国古代特有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范畴。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构成了宇宙万物,五种物质的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推动着自然界一切物理现象的发展变化。

五行学说以五行的特性解释了人体脏腑、经络、身体、官窍、精神、情志的许多功能活动,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生理病理系统,实现了与自然环境的联系,创造了天人合一的五脏系统。它借助五行相克的规律来分析五脏之间的生理关系,用五行的滥用和母子相合来解释五脏疾病的相互影响,最终达到诊断和预防疾病的指导作用。因此,五行学说作为中医的主要思维范式,在中医理论体系的构建中,尤其是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医在中国古代哲学的精、阴阳、五行学说的基础上,继承并创新性地运用医学理论阐明人体生命活动与外界环境的关系,解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防,采取各种措施增进健康、延长寿命、提高生产劳动能力,从而形成了中医独特的精、阴、五行学说。中医的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等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思想,都具有注重宏观观察、整体研究、善于哲学思维、强调功能联系的四个基本特征。

总之,中医学是中国古代兴起的一门系统的医学学科。在探索人类生命运动规律的时候,把中国古代比较先进的哲学理论和医学理论有机地铸造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并且把它提升为一种哲学形态。中医学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运用综合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医学理论和医学实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的紧密结合。

4 .对中医古代哲学基础的思考

中医的哲学基础是基于阴阳五行和精气的理论,从《内经》时代开始就没有太大的变化。古代深刻的哲学指导,让中医理论大放异彩,但也让中医停滞不前。如何在新时代与时俱进,勤奋严谨地继承创新,进一步完善中医理论,是医学时代迫切的命题。

4.1中医五行学说要实事求是,不能吹毛求疵。为了对抗五行学说的废除,现代学者对五行哲学思想进行了新的研究,如从数学思想、非线性动力学、控制论、系统论、耗散结构论等方面论证五行思想的合理性。但必须看到,五行学说在中医理论中更多的是起到了方法论的作用,对五脏关系的研究贡献很大,对指导临床用药也有积极的作用。但它只是研究五脏关系的方法模型,实际上五脏关系远比五行生克理论复杂。根据数学规律,五脏之间有65,438+00种配对关系,二脏有65,438+00种配对关系,四脏有5种配对关系。因此,固守五行生克理论,不利于拓展脏腑病机的理论发展。有提出“五脏系统相关”理论的人,值得参考。

4.2系统论下,中医五行学说亟待完善。系统论是当代最时髦的哲学话题。五行学说有系统论的雏形,但不是完整的系统论,只能说是整体论。中医具有系统性、整体性思维的特点,与西方还原论相比有很大优势,但也有局限性。中医有彻底的整体论,但在局部和细节问题上往往僵持不下,这是“外思内想”思维的结果,也是过于强调整体论的结果。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朗菲认为,要理解一个整体或一个系统,不仅要理解它的各个部分,还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生活是一个稳态的开放系统。不了解局部,就无法构建完整的系统联系,所以中医理论需要在人体内部的细节上进行完善,寻找新的联系方式。

4.3中医理论应以古代哲学为基础,以继承为前提,以创新为契机。首先,说到中医理论的突破,必须正视中医理论体系传承的误区。中医具有注重整体联系和模糊思维的特点,摒弃繁琐的求证过程,直接抓住主要矛盾,但对从业者具体病机和治疗原则的阐述造成了真实性的缺失。中医更注重功能而不是物质,所以在认识人体内部细节方面要借鉴解剖学的成果。在认识人体方面,中医有必要进一步认识事物,完善中医理论体系。其次,中医的取象比类思维方式是一种亟待完善的象数思维体系。因此,应借鉴实证研究和实验研究,以阴阳五行精气学说为核心,建立以藏象为基础的象数医学模式,充分利用中医的象思维,建构数学之上的直观品质,使中医在古代哲学的指导下,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日新。再次,拓宽五行思想的外延,拓展更广阔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以系统论为参考指南,适当借鉴西方还原论的一些方法。但中医以分析性思维方式的五脏整体论方向所走的道路,与西医以结构性思维方式的还原论截然对立,完全等同必然水火不容,终将穷尽中医的特色和优势。

总之,中医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与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其中儒、释、道三家哲学理论对中医理论影响深远,并与三家哲学思想内涵的不断发展齐头并进。在中医的思维哲学和医学治疗方法的知识中,存在着大量的隐性知识。这些默会的知识,比如浩瀚的银河,可能与人类的大部分认知密不可分。它们意义重大,值得研究和挖掘。通过利用现有的理论和技术使其在一定程度上显性化,试图从跨学科的角度展现医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维轨迹。相信随着后续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技术的成熟,在中医古代哲学基础的研究领域会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中医药的创新和现代化势在必行,但绝不能削足适履。广大中医学者需要在深入理解古代中医哲学经典的基础上,吸收新的哲学思想,使橘泉井香,中医皆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