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山县文化
壮族打鼓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了。在古代,当地壮族人祈求驱邪和来年风调雨顺。随着时代的变迁,敲鼓活动如今已经演变为当地传统节日和重大节日的群众性表演比赛。
壮族三声部民歌是流传于马山以东,由马山人独创的一种民歌。其中一声部和二声部有独立的音调,三声部起衬托和声的作用。演唱时,各部分相互协调,音色柔和,旋律优美。
打扁担,原名“打郎”或“打春堂”,最初是当地农民每年正月初一至元宵节举行的民间娱乐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人们和动物都获得了丰收和健康。活动中,每人持一根杆子模拟劳动动作。可以上下站立,下蹲,转身跳跃,有节奏地互相拍打,互相发出“咳”的声音。现场紧张热烈,乡土气息十足。现在已经转化为一项群众性的体育健身活动。该项目获得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一等奖,并在北京演出。
到1986,全县有20多人加入了全国、自治区的各类文艺社团,成为会员;解放以来,全县人民在省级以上报刊和出版社发表(包括展览和出版)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300多部。收集和整理民间文献;县图书馆藏书8.6万余册,是1965年建馆时的8.6倍。全县有农村电影放映队52个(其中民办队44个),年放映8019场,观众530万人次。全县有电视机4046台(其中彩色电视机346台)。按当年全县总户数计算,平均每23.6户拥有电视机1台。1986以来,在县委、县人民政府和区、地文化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马山县群众文化设施得到了很大改善,建成了县城、周露、临徐、牯岭、古寨、永州等6个文化馆和大丘、乐平、云岭等3个农民文化园。1986 10,全区“建设城乡文化馆经验交流会”在马山县召开,县文化馆经区文化部门检查评比,名列全区第三。永州、周露、林圩、方嘉、牯岭、古寨等6个文化站被评为全区达标文化站。营业用房总面积2010平方米;图书馆建筑总面积为1173平方米;文物所业务用房总面积400平方米;国家艺术团排练演出楼占地900平方米,新华书店业务楼占地1.700平方米。新建县电影院总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观众座位560个。建县有一座大礼堂,总建筑面积2229平方米。全县15个乡镇全部建成了文化站(库),建成了8个乡镇影剧院、26个室外影剧院、76个村(村)文化室、126个业余文艺队、195个文化经营摊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