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隶书要注意什么?如何复制才是正确的方法?

一、注意事项

隶书“左下挑”和“右下挑”的写法与“左点”和“右点”相似,不同的是最后一笔更长。

隶书的竖写和篆书是一样的。

隶书的横体有两种:短横体和长横体。短横式始于笔,止于平,横式护尾,略似篆书。一支长横笔的隐锋朝上,然后方笔把它折起来,向右一转,就成了蚕头笔,再向右一写。钢笔有点涩,不能滑。当达到水平位置的三分之二时,带出一个向下的波浪凹陷,然后将笔微微举向前方,形成燕尾。这种划水也叫波浪式划水。

Si类似于长横写,但笔画向右下,比横写更舒展。

略读的写法和左写下挑是一样的。起笔后,用笔向左下写,线内略加大弯势,直到笔被迫停在不到整幅画的三分之二处,在画尾处扭笔,向左微抬,使笔回到线前。

编写钩子有几种方法。这里只介绍常用的长钩写法。划完后,我们不提,而是用笔往下划。当我们到达轴的下端时,我们依次向左画一个近似水平的弧,然后提起笔到弧的末端。

PS:另外,隶书的书写也要注意:

如果一个字有几个横重叠,通常最后一个横写成燕尾加蚕头,其余都是短横;

比如一个字里既有长条纹又有长笔画。通常长划是用一个燕尾蚕头,长划不用。比如“大”字就写成“大”。

二、复制方法

1,方形左右散开。

隶书由篆书正常的竖势变为横势,形成了扁平的形制,笔画收缩了竖势,加强了横展。

2、笔蚕头笔燕子尾

这是隶书用笔的一个典型特点,尤其是隶书,几乎都是横用横画。所谓“蚕头”,是指在用笔的过程中,隐藏(反)锋,同时将起笔过程中形成的笔画形状写成类似蚕头的形状。“燕尾”,即在接笔处按笔,然后向右上方斜挑笔。

3.把圆变成正方形,把圆弧变成直线

如果不了解篆书的圈子,要掌握隶书的公式并不容易。由于隶书中的直画或方折都含有篆书的弧势,所以隶书的直往往有明显的起伏,富有生命力。其实隶书的笔法是以笔画运动的方式为基础的。

4,把画改成点,把连接改成断。

隶书中的点是独立的,不再依附于画,点法日益丰富,有平点、竖点、左右点、三点(水边)、四点(火边)等。

此外,隶书还将许多笔画掰成圆圈写在篆书上来写。

5.加强升降的厚度变化。

篆书时,笔的垂直抬动毫无痕迹,而隶书则刻意强调抬动,形成了笔画轨迹的粗细和传承的显著变化,起笔、走笔、收笔三个过程都有清晰的体现。这和后来的楷书很像。

扩展数据: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废除了六国的异体字,推广小篆,但小篆又弯又圆,笔画复杂,书写不便。人们为了追求效率,在现实生活中少用篆书,多用隶书。《说文解字》记载“舒勤有八种风格”,隶书位列第八。

西晋书法家魏亨在《四体书法》中说:“办官书者,亦为篆书大师。”清代沈说:“篆书之行,亦为仆之行。”在书写过程中,篆书演变成一种更为简洁的“草书体”,即隶书。与篆书相比,它更方便,更容易写。

过去由于史料的缺乏,人们对隶书的形成时间众说纷纭。秦代狱官程淼制作隶书的事广为流传。唐代书评家张怀瓘在《述端》中说,秦代郡守程邈善写篆书,因得罪秦始皇而被关进云阳监狱。

他在狱中的十年间,研究字体结构,将大篆的圆转改为方折,创制了3000个隶书字。秦始皇见到他后,非常高兴。他不仅赦免了程淼的罪,还把他提升为御史。由于程邈官职小,又属“李”,人们就把他编的字叫做。其实一个字体不是一个人能创造出来的。

另一种影响较小的观点认为,隶书起源于周朝,以李道元为代表。他在《水经注》中说“证明官生于上古,而非秦”。直到近代大量竹简、帛书的出土,人们才发现秦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隶书。

1980年,四川省青川县郝家坪50号战国墓出土青川木简,约公元前309年。木简采用秦代水墨书法,笔法流畅。

与以前和当时的青铜器铭文相比,减少了回旋的次数,简化了复杂度,逐渐圆化了方形;字体由狭长逐渐变为方形或扁平;纵横有行,字间距大,行间距小,是简牍书写风格的发展。青川木简是已知最早的秦简。这一时期的隶书风格被称为,也被称为古代李。

从青川木简到天水放马滩战国秦简再到云梦睡虎地,出土文物的发掘,记录了隶书的成熟过程,反映了这一时期“官变”的大趋势。

到西汉时,隶书发展进入成熟阶段,书写“渐加波浪,以增强中国装饰”。经过多年的发展,古文字进入了定型时期。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隶书

参考资料:

人民网-一波隶书启蒙今文(探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