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为什么被称为爱国诗人?
陆游生活在一个内忧外患的时代。外族的入侵和地方统治者的无能,让陆游在青年时代饱受战乱之苦。成年后的陆游也有过坎坷的仕途,但他立志做一个坚持抗战、抵制妥协、不屈不挠的爱国者。于是他“站出来,站在民族的一边,无情地斥责侵略者的罪行,揭露卖国贼的嘴脸,号召人民起来斗争”(P 15)。早年立志“上马攻狂胡,下马草军书”(《关大观思》),陆游在《夜读战书》中也写道“万里常在心中,执前身。“所有战死沙场的将士,都羞于归向妻妾,表达抗敌报国的决心;中年人也“安心报国,毁心”(《枕边人》);我老了,还在诗中发出荡气回肠、铿锵有力的声音:“闻鼓声,犹可仰赵为国”(《老马行》)。一首诗《谢池春》的作者甚至以回忆的方式表达了他对敌作战、收复家园的理想:
在强壮的年龄,我加入了军队。我曾吞鲁残,云高狼夜飞。朱妍庙宇青翠,刻了葛西荣,嘲笑儒冠,多有过失。名利梦碎,但舟是吴楚,悲歌是悲凉的。烟浪无边,遥望秦观何处,叹时光流逝,成了蹉跎。
此词作于孝宗惜春十六年(1189)。第一句“三十岁参军,惯吞鲁余孽,云高狼夜飞”,描写的是他三十多岁时,参加抗金老兵张军准备北伐时慷慨激昂的壮志豪情。从这两句话也可以看出他当时的精神是多么的豪迈,他的人生是多么的不平凡,他对狼一样的敌人是多么的轻蔑!“朱妍鬓角青翠,刻有葛西荣,笑傲儒冠。”当时正是他精力充沛,弃笔从军,自告奋勇为鲁驱壮年,亲自保卫祖国。他是多么骄傲和自豪啊!但由于南宋统治者贪图生活,不敢反抗金人的侵略,而是跪下来与敌媾和,使其野心难偿,最后一句不得不发出“叹岁月蹉跎”的悲叹。
当代著名学者钱钟书称赞道:
在陆游的一生中,爱国主义情绪贯穿了他的全部作品。当他看到一幅马的画,遇到几朵花,听一只雁,喝几杯酒,写几行草书,他的心就会被唤起,他的血液就会沸腾...(P 172)
的确,陆游的爱国心很强。他把国家放在第一位,总是关心国家大事,并希望丰富强兵。同时,他也希望自己的才能能够派上用场,能够为被压迫的祖国和苦难的人民做出贡献。
第二,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慨。
小小年纪不知天下难,中原看似山。夜里下了雪,铁马秋风散。塞外长城空无一人,镜中庙宇早已褪色。出道之时,可以说真名,但不能争一千年。
在这本书中,诗人表达了深切的愤慨之情,并从向往和回忆他早年的壮丽战斗生活和悲叹他未能实现的抱负中倾注了强烈的爱国热情。诚如严修教授所言,“心无杂念忧国忧民,独留大臣,从容不迫”(《春联》)的陆游,至死也未能实现其恢复中原的愿望。“恨不能到死都见不到中原”(《大呼吸》)成了他永远的遗憾。”(3) (P42)这样的诗还有很多,比如“少了一把剑周游世界,却未能学会夜灌村中园”。交老朋友,生老病死,谁困肝胆”(《灌园》);“仁人志士凄凉闲散,名花散在雨中”(《病逝》);“何荣壮士废,忧国清泪”(《书怒》)等等。“他的诗慷慨悲凉,慷慨悲凉...这些诗是挽歌和叹息。这是诗人含泪写的...这种幻灭的苍凉,也是一种崇高的悲剧美,是陆游诗歌最感人的精神力量。”④(p102)
他的许多话也反映了他对自己未能实现的抱负的悲伤和愤慨。如《玉案》(西风吹浪伴雨声)、《感皇恩》(小亭倚清秋)等。其中,他因坚持抵抗国家复兴而被罢官,回到殷珊老家后写下了《怨爱》,可谓这类作品的代表作:
回想起当年,为了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单枪匹马去了边防军梁州。现在防守边境要塞的军旅生活只能出现在梦里,而梦里是不知道身在何处?灰尘覆盖了旧貂皮裘。胡人未灭,鬓角已秋霜,多情泪流干。谁知今生心在天山,老沧州!
词以回忆汉中前线的军旅生活为出发点,抒发了“胡犹在,庙堂先秋”的苦闷心情。词第一部中作家理想与社会现实的矛盾。我觉得作者在汉中前线为祖国统一杀敌立功的时候,充满了壮志豪情。但由于南宋的懦弱,只落得“尘暗旧貂裘”的悲惨境地。下一段词的作者,表达了自己理想不能实现的悲愤。他痛心“胡未亡”,念念不忘恢复中原故土,却“秋先来”,愁得心都碎了,终于发出“心在天山,老在沧州”的感慨。这两句话概括了诗人晚年孤独的生活与反抗侵略、恢复家园之间的思想矛盾。谁愿意留在战场的前线,谁又愿意永远留在美丽的镜湖水岸?
揭露和打击腐败当局和投降主义者。
作为一个具有强烈责任感的爱国者和诗人,陆游对造成山河破碎、人民流离失所、签订丧权辱国条约的统治当局和汉奸投降派有着强烈的仇恨和反感。
《桃园记故人》诗中的“云外千花,无人问”一句,道出了南宋不愿收复失地的卖国行为。《清商怨》(黄昏饮于河头)揭露了统治阶级对坚持抗金的爱国将士不仁不仁的罪行。在《醉歌行》中,他揭露了“战马已死,官官守和约”的投降政策,造成了“穷方指淮肥,异乡视北京洛阳”的危险局面。他的《关山月》是反对和平、批判勾安的代表作;
和荣十五年诏,将军不战空边。朱且舞重,马肥而弓断。卫戍楼刁斗催月落,30岁参军。谁知道笛子里的壮士之心?沙头空,白骨取。中原闻战,有后人反胡传!遗民忍死盼康复,今夜几处落泪。
这首诗,陆游,以乐府为老题材写时事,写于他退居成都时。这首诗谴责了南宋朝廷对国家灾难漠不关心的态度。同时也表现了爱国将士报国无门的苦闷和中原人民收复失地的愿望,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渴望统一的爱国情怀。全诗十二句,每四句押韵表达一层意思,写的都是将领、权贵、戍边之兵、中原百姓。可以说,这是当时南宋社会的一个缩影。诗人还选取了一些典型的事物,如朱门、马棚、断弓、白发、白骨、遗民之泪等。,表现了诗人鲜明的爱与恨。
“诗人悲愤地谴责龙兴和谈,谴责南宋贵族的放荡...陆游对这些汉奸充满了怨恨。”④(p101)强烈的仇恨通过每一个字表达出来。
表达对祖国和人民的爱和关怀。
对祖国的爱和对人民的爱是统一的。陆游的爱国主义很大程度上表现在他对人民的关心和同情。无论是《农家乐叹》里的百姓“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事”,还是因为县官催租的声音而“自算计,没有活下去的理由”;《秋收之歌》中说:“有好几年,四民闹饥荒很厉害,搬到山沟里来对质。”县令亭长如饿狼,女人怕死孩子。《岁末感》中的“富者服千奴,贫者老无钱”的主题都表现了这一主题。此外,还有一些作品揭露了外国统治者对中原人民的暴行:如《海中第一斗士象》中的“赵薇的黄,再南望一年”,在表达悲愤的同时,也表达了沦陷区人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拯救人民疾苦的强烈愿望。还有著名的“养眼”二字(7月16日晚,逛欢乐亭,看长安南山):
秋天来到了边城,号角的声音响起,平安的烽火点亮了烽火。悲歌击楼,靠高考虑酒,这是令人担忧的!谁能像多情的南山明月,将层层暮色全部推开?灞桥边的炊烟,曲江边的美景,应该伫立在月光下,等待我军收复失地,取得胜利。
此词写于宋孝宗干道(1172)八年秋,陆游在南郑(今陕西省汉中市)任四川傅玄使司官兼检察员时。在此期间,陆游积极向使王炎献计献策,前方的有利形势和军中的实际生活激发了作者收复长安的强烈愿望。此词体现了作者对战争进展的关注,对收复长安的急切,对必胜的坚定信念。第一部我写的是“登顶饮酒”。前两句描写西北前线的秋色和紧张的战斗气氛。“悼而建,倚高饮酒”通过两个典型的行动,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无比的乐观。下一部看长安,期待胜利。诗人站在欢乐亭上,极目远眺,瞄准了想象中的从南郑到长安的范围,目标是如此的集中和明确。诗人仿佛真的看到了长安城外灞桥两边随风摇曳的烟柳,长安城南的曲江和无数亭台楼阁都一起敞开了大门,期待着南宋军队的早日凯旋归来。同时,全诗也反映了处于水深火热中的沦陷区各族人民渴望回到祖国怀抱的强烈要求和南方人民收复中原、解放沦陷区、统一祖国的迫切愿望。
这类作品的作者基本上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和对人民的热爱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