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碎片绑架你的时间和生活。
碎片化,尤其是信息的碎片化,在方便人们接受信息、发展自我、改进修改等方面,起到了极其方便、快捷、有效的作用。但是长期沉浸在各种碎片中真的能让生活变得更好吗?所以也要看到长期接受碎片化带来的不利因素,合理利用各种碎片,不要让碎片化的概念绑架我们的时间和生活。
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非常快。网上有各种平台和丰富的资源。大家都在忙着学习吸收各种知识。可以说,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所有时间,让自己重新忙碌起来,让生活变得非常有效率。但实际上碎片化时间和碎片化信息的价值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碎片化时间太少等不到关注,碎片化信息很难看到全貌。
知识的真正获得,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收集、筛选、吸收、消化、转化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分类、整理、琢磨,需要很多时间静下心来慢慢做。然而,在这个人们不愿意细嚼慢咽而只想快吃的时代,浮躁成了生活的常态。碎片时间量少,更不可能做这种需要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事情,所以在碎片时间里,我们也接收碎片信息。
碎片化的信息,就像它的字面意思一样,只是知识体系中很少或者很简单的一部分。即使是为了吸引眼球,故事里也有一些偏颇和扭曲。人们看了之后,知道了,却不知道为什么。这种信息甚至不能称之为知识,只能称之为“观念”或“方法”,所以这种碎片化信息的接收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学习,就像很多转发的文章,看完觉得有触动,但又放下了,事后因为走神什么也想不起来。
手机、平板电脑和其他手持设备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可能刚刚开始工作。微信响了,手机响了,就要看微信更新了什么,谁找我。以前座机不接就不接,可以避免干扰。但是现在你没带手机,还有微信。总之,重围在等你。完全不受干扰是非常困难的。很明显,整个街区因为这样的干扰已经分离很久了。
而我们自己,也处于一种积极分裂的状态。其实通勤和午休可以用很长时间,但是特别是当我们把它定义为碎片化时间的时候,时间会更加碎片化。微信,微博等。一直在跑,一直很配合的维持着一种随时被打断的状态,导致我们的时间越来越碎片化。看似只是看手机之类的小动作,但一旦注意力被打断,就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回到之前的任务。所以不要主动造成时间碎片化。
既然碎片化存在,就有它存在的理由和价值,关键是如何清晰地认识和有效地利用它的价值。
碎片化时间是指受众工作生活因为多样化需求而呈现的碎片化时间段。等公交、等电梯等一些零散的时间,可以称为碎片化时间。但是,有些时间本来是可以被拆分成整体的,但是因为地点和时间的原因,也被很多人定义为碎片化时间。如果支离破碎,那就得不偿失了。比如通勤时间,在地铁和公交上的时间有时候可以用小时来计算,这并不是碎片化的时间,所以不要小看公交车上的时间。有些人每天通勤三四个小时就能参加几个专业考试,所以这些时间如果能利用好,那将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碎片化时间短且分散,不适合学习专业性、系统性的专业理论知识,需要深度记忆、思考和分析。可以利用这些时间看一些赏心悦目的文章,调节心情。你也可以利用这些小块的时间来学习单词和句子,提高口语,或者放空大脑。这时候可能会有很多小创意和想法闪现。利用碎片时间,也可以用一些小软件收集整理文章,供以后进一步阅读参考。所以,碎片时间也是收集数据、拓展资源的好机会。
碎片化时间增加了学习时间,碎片化信息扩大了学习摄入的渠道,但仅仅停留在这种碎片化的状态,无论是知识还是材料都无法得到很好的升华和利用。所以碎片化的充分利用,不仅可以体现在不间断的接收信息和收集数据,更重要的是后期处理。需要静下心来,选择一整段时间,把过去一周收集到的片段进行筛选、整理、连接,完整的拼凑起来。有了这个过程,碎片化的信息就能更好地放入大脑,为己所用。
生活就像工作。你要在一张画纸上表现出你梦幻般的构图,高超的技法,缤纷的色彩,但你也需要留有空白,留有想象的空间,留有时间的片段,让你的大脑放空,留有时间让你自己和你的心在噪音中听到自己的声音。
*无环21天写作训练营第7天,学号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