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阳,牡丹之乡
新中国成立以来,洛阳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牡丹的恢复和发展,先后建立了各种牡丹生产经营机构和牡丹栽培基地,组织园林技术人员收集失传品种,扩繁,改进栽培技术,开展新品种培育、高接嫁接繁殖、扦插繁殖、盆栽和盆景生产,推广栽培和抑制(推迟)栽培技术,获得国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100多项。罗牡丹有462个品种。种植面积约140公顷,约200万株。1982年,洛阳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正式将牡丹命名为洛阳“市花”,并决定每年4月15日至25日举办洛阳牡丹花节。“以花为媒,广交朋友,发展经济,振兴洛阳”的方针得到了较好的落实。洛阳牡丹在世界上也比较有名。伴随着时代的脚步,洛阳牡丹漂洋过海,走进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连接著名国家人民友谊的纽带和桥梁。牡丹文化牡丹是中国固有的特产花卉,有几千年的自然生长和两千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其花大、美、色、香,为历代人们所称道,具有很高的观赏和药用价值。自秦汉以来,《神农本草经》以药用植物为载体,散见于各种古籍中。已经形成了包括植物学、园艺学、药物学、地理学、文学、艺术、民俗学等学科的牡丹文化学。它是中国文化和民俗的一部分,是中国文化整体的一个细胞。通过它可以洞察中国文化的总体特征,这就是“文化全息”现象。在隋朝,皇帝杨迪(公元605-618年),“200里的土地被分为西苑...并把世界上所有的动植物都送到了首都(今河南洛阳)。伊州(今河北易县)进牡丹二十箱。”隋《苏志问》云:“牡丹清明五时开。“这足以说明牡丹是更大的观赏植物。
牡丹栽培始于唐代(公元618-907)。开元盛世在长安。传说当时有个叫宋善夫的人,很会种花。在唐玄宗李隆基的号召下,他去历山种了一万多株不同颜色的(龙城录)。李白“云欲衣花,春风吹槛华。”要不是玉山之首,月下会遇见瑶台。"有三首歌,如《清平调》,是关于不同颜色的牡丹的. "庭前牡丹妖不合格,池上荷花静少多情。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国色,花开时资本动。”(刘禹锡:《欣赏牡丹》)“皇城春日凋零,喧嚣一时;* * *你说牡丹,就陪你买花。代价无常,奖赏依花数而定:燃百朵红花,踩梁。.....家家都习以为常,人人都痴迷。.....”(白居易:《买花》)从这些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帝都长安采挖牡丹的盛况。这时的牡丹不仅颜色种类多,而且还有一些新颖的变化和重瓣。”行唐寺有牡丹巢,元和有花一千二百朵。它们的颜色有正晕、倒晕、浅红、浅紫、紫白、白檀等。,还有那些没有深红色的,还有那些花里叶外没有心的,还有那些花重的,花脸七八寸。”(《酉阳杂》)“千叶牡丹种在穆宗帝庙前,花开得正香,一片千叶又大又红。”(《杜阳杂》)。这也说明,早在九世纪,中国就已经有了重瓣牡丹。
到了宋代(公元960-1279年),中国牡丹栽培中心从唐代的长安迁至洛阳,牡丹品种更多,栽培技术也更加系统完善。出现了一批理论专著,极大地促进了牡丹的研究。这一时期的作品有欧阳修的《洛阳牡丹》;周的《印江洛阳牡丹》、《洛阳花木》;张晋的《洛阳花谱》等等。摘要:本文介绍了牡丹的栽培管理,并总结了一整套成熟的经验。欧阳修说:一般来说,罗人家家都有花,但没有大树就不好盖。
北宋末,战乱不断,洛阳牡丹开始衰落,周琛牡丹取而代之。张邦基写《周琛牡丹物语》:“洛阳牡丹见于花谱,不及周琛牡丹丰富。圆户花似粟,以顷计。”
南宋时,牡丹栽培中心南移,从北方的洛阳到南方的田鹏(今四川彭州市)、成、杭等地。田鹏扦插培育的牡丹为四川第一,素有“小西京”之称。诗人陆游在蜀中做官,亲自去赏游,写了《田鹏牡丹谱》(1178)。宋代南渡后,洛阳花期衰落,杭州却发展起来,出现了一些新颖的品种,如‘九鑫丁香牡丹’、‘百花清远牡丹’。
元代是中国牡丹发展的低潮期。长安、洛阳能见到的好品种屈指可数,品种退化。很少见到重瓣品种,因为有“千叶独一人,千人犹英,千人出类拔萃,尤其是百年不曾有”(姚燧《牡丹序》)!
到了明代(公元1368-1644),牡丹栽培中心移至安徽亳州。夏《亳州牡丹论》云:“我亳州牡丹浸年,其美三变,尤在姬与孟之间。除此之外,还有天香一品、石榴红、圣娇蓉、宫鸿袍、琉璃透珠、新红。杂红最后出,品种稀少。还有一种大黄,清淡油腻,很可爱。佛顶绿先白。一般红花以花红、银红、桃红为主。”又云:“草堂数武功步,植乎偏。率是红、白两种颜色的簇,两种颜色不同,交织在一起。在此期间,平头紫是用来庆祝香味。先把春、红三色插在它的花上,编一篇文章。”等他盛开的时候,就灿烂了。“这个时候,是中国插花技术的第一次。
牡丹作为观赏植物始于南北朝时期,文献中有不少记载。刘赛克《贾记》说:“北齐有牡丹画”。现在牡丹已经画好了,毫无疑问是观赏的对象。谢指着种植的具体情况说:“永嘉的竹子里有很多牡丹。”(太平于蓝)现代生物学的先驱达尔文在20世纪70年代的《动植物在国内的变异》一书中写道,牡丹在中国已经有1400年的栽培历史“从20世纪70年代到1400年前,也就是五世纪,也就是南北朝初年,这与中国牡丹的种植历史大致相同。解放后,牡丹栽培有了很大发展,牡丹文化逐渐受到重视,出现了一大批牡丹研究者和专家。牡丹文化兼容多门科学,构成非常广泛,包括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教育、风俗、民情等文化领域。牡丹文化提供的文化信息,能够反映民族文化的基本图景,符合宇宙的“全息规律”。牡丹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与其他文化相比,牡丹文化具有以下特点:(1)具有很强的生物学特性。
(2)强烈的药理学特征
(三)强烈的园艺特色
(四)强烈的审美特征
(五)强烈的文学特征
(6)浓郁的乡土气息
(7)强烈的财富感
(8)强烈的生活回味
(9)坚强的生活勇气
(10)旅游氛围浓厚等特点。杨迪·杨光(640年)登基,定都洛阳,建西苑。杨迪对花和奇怪的石头很好奇,他曾三次寻找江南。并派人在西苑种植从全国各地采集的牡丹。据王应麟《海底山》记载:“隋炀帝分地二百西园,令花入人间。宜州进了20箱牡丹,有红红、飞来红、袁家红、醉洪雁、云鸿、天外红、宜黄、延安黄、鲜春红、瑟瑟风修正。“在皇家园林中,种植了大量的牡丹,这表明杨迪皇帝对牡丹的偏爱。
杨贵妃尤其擅长牡丹。唐朝元年,人们开始在宫廷中重视牡丹,在兴庆董驰东边的沉香阁前和骊山宫边种植了几种红紫、浅红、白牡丹。花之初,杨贵妃带着宫女们参观赏花室,她沉醉其中。《开元花书》中记载:“杨郭忠得牡丹(牡丹)数株,作为特宠,种于家中。”在这里,“特宠”二字道出了杨贵妃对牡丹的爱惜。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也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并州文水县人。历史上有武则天贬牡丹到洛阳的传说,形容武则天是暴君。其实她是个很感性的人,尤其擅长牡丹。据舒《牡丹赋》载:“天候故里,西河,雅致府下有牡丹,其花绝。天后(泽天)园缺,因命移植。”这说明武则天故里的牡丹由来已久,品种“独一无二”,已经超过了北京的很多品种。于是,她家乡的珍稀品种都搬到了首都。
后来武则天在洛阳建立武周神都,从长安带些牡丹到洛阳也是情理之中。
传说牡丹又名“焦牡丹”,与武则天有关。唐朝天寒地冻,武则天到后花园游玩,只见天寒地冻,花雕凋零,万物萧条。她很懊恼:如果一夜之间所有的花都开了,那该多好啊!以武则天的力量,我怎敢违抗目的!想到这,她给百花下了一道圣旨,说:“明朝游到园中,速报春知。花必须连夜放,不要等晨风!”。
武则天的圣旨一出,百花仙子慌了,聚在一起商量对策。有人说:“在这个寒冷的冬天,我们不应该开花。怎么才能做到呢?有人说,“侯的圣旨怎么会被违背呢?否则,一定会落得个悲惨的下场;”华贤沉默了,他们都目睹了武则天“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行为。我们做什么呢第二天,一场大雪从天而降。尽管风呼啸,滴水成冰,华贤仍然不敢违抗命令。我在后院看到,五颜六色的花真的冒着风雪,开了。武则天看到这一幕非常高兴。突然,一片荒凉的花坛映入眼帘,武则天的脸顿时沉了下去。”这是什么花?你竟敢违反我的圣旨?“你一看,原来全是牡丹花。武则天听后大怒:“立即将这些胆大包天的牡丹逐出京城,贬至洛阳。“谁知道,这些牡丹到了洛阳,随便埋在地下,马上就会长出绿叶,开出美丽的花朵。武则天闻讯,大怒,立即派人到洛阳,把牡丹花全烧了。无情的火染红了天空,牡丹在火中痛苦地挣扎呻吟。然而,人们惊奇地发现,虽然牡丹的枝条被熏黑了,但盛开的花朵却更加耀眼。就这样,牡丹花获得了“焦牡丹”的称号,仙女牡丹因其凛然正气被华贤誉为“花中之王”。从此,牡丹在洛阳生根开花,名扬天下。
周出生于鄞州(今浙江鄞县)。黄金狮官方将法官转移到镜湖南路。周三月路过洛阳,在熙宁“细碧园,赏牡丹”。元丰四年来洛阳,看了李德裕的《平泉花木》,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范仲淹的《花谱》。根据这些文字记载,他在洛阳到处寻找不同的花,元丰五年二月在洛阳写牡丹。
欧阳修与牡丹欧阳修,本名永叔,是酒鬼,后名刘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市)人。擅长散文和诗歌,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洛阳做官时,他发现“洛阳的风俗是花一般好。春天,城市里有插花。当布鲁姆还是个绅士的时候,他争着去旅行。”这个时候,无论是百姓家中,还是官员宫廷,牡丹都被种植到了世界各地。欧公大为感动,于是遍访天下百姓,对洛阳牡丹的历史、栽培、品种、风俗、民情作了详尽的调查,这是中国第一部牡丹专著。
陆游,越州(今绍兴)殷珊人。宋代杰出的诗人、历史学家、书法家、爱国将领、民族英雄。他在四川彭县山和当地百姓,说“牡丹在中州,洛阳第一,蜀中,第一。田鹏的花都是不知名的。”有近百种花。后来,他写了一部《田鹏牡丹谱》。
刘禹锡,洛阳人,祖籍中山(河北定县)。他曾经是洛阳王子,也就是刘斌的客人。唐代一位伟大的诗人。在他的众多诗作中,赞美牡丹的人也不少,其中《赏牡丹》名扬天下:庭前牡丹妖不合格,池塘清多情。只有当牡丹真的是国色的时候,首都才会在花开的季节动起来。卞氏和牡丹,又名季之,祖籍,陕西苏州。宋代官员,曾涉足政治。为官清正,深得民心。宋末元人入侵,南宋战败,遂退守姑苏城。后来为了避乱,全家搬到盐城东浦镇(今便仓镇),在家种了两棵牡丹。这就是现在的“死牡丹”。
据《郾城县志》和《卞氏族谱》记载:“为什么始祖选择双色牡丹之意,却种花以示精忠报国,取白牡丹以示清廉为官。”宋单父与牡丹宋单父,字仲儒,唐初洛阳人,著名牡丹种植者,尝牡丹千种,红白斗彩。他被皇帝召到骊山,种植了一万株不同品种的牡丹。皇帝给了一千两黄金。宫廷里的每个人都叫他花匠。
清朝的慈禧太后,从小受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非常喜欢牡丹。紫禁城的皇家花园和其他花园里种植了许多牡丹。她在“听政”时,曾将牡丹定为国花。
英国博物学家和进化论者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对中国牡丹的进化(从野生到家养)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并在其代表作《物种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中写下了中国人工栽培牡丹的例子,作为其生物进化论的论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