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如何过端午节?
吴炳安指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崇武节、天中节,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尽管端午节有不同的“地区版本”,如祭祀诗人屈原、伍子胥、勾践或曹娥,但端午节实际上是一项全国性的活动,旨在驱除瘟疫和毒素,并在夏季炎热之前预防疾病。
吴炳安教授说,汉族庆祝端午节的习俗相当丰富,一些少数民族的习俗也很有趣。四川小凉山端午节,人们进山采药防病治病。仫佬族要在端午节的时候,携带纸船到田间驱赶害虫,祈求幼苗的生长。除了龙舟赛,贵州苗族还举行踩鼓舞、唱歌、驾山、旅游等活动。藏族人民庆祝端午节,年轻的男女们去乡下娱乐,赛马,唱歌跳舞,游戏和其他活动。
吴炳安教授幽默地说,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一个端午粽子图案。汉族人最早用竹筒煮米做粽子,后来用楝树叶、葫芦巴叶、竹叶、芦苇叶把糯米包成尖角和心形,然后煮熟吃。为此,唐明帝还写了一首诗“四季花竞巧,九子争新奇”;畲族人称粽子为“犄角”。他们用爇叶把糯米包成四角,再用龙须草捆起来,十根一串。煮粽子一般都是用碱水。煮好后的粽子黄而香,可以保存半个月。瑶族的饺子通常由糯米和咸肉条以及绿豆制成,形状像枕头。也有人在糯米里加入红糖和花生做成素汤圆;毛南族的端午节也叫“药节”。他们用艾蒿、菖蒲、盾叶薯蓣等草本植物做馅吃。
吴炳安指出,端午节作为一个多民族的民间节日,除了自古以来避疫、驱毒、防病的积极意义外,还不可避免地夹杂着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习俗。正因为如此,这个民间节日的文化意味更加浓厚。
以下是几个少数民族的端午节习俗:
苗族人在五月初五庆祝端午节。除了赛龙舟,他们还举行赛马、斗牛、击鼓和“巡游”活动。青年男女在芦笙、竹笛和秦越的伴奏下跳舞。出嫁的姑娘要在这一天带着鸡鸭、宗巴回父母家。
水族的端午节会在端午节举行赛马。赛马前,每个村子都要选出几个德高望重的老人,骑着一匹漂亮的红马,绕跑道走一圈,叫“开道”。赛前,骑手们要表演跳马等高超的骑术,然后进行赛马。赛马不是靠排名取胜,而是靠耐力和高超的骑术。
此外,在水族的第五个节日里还有吃素的习俗。据说水族的远祖从江西迁到了贵州的三都地区,在那里耕种土地,开始了家族事业。某年秋天过后,远祖的四个儿子来拜访。远祖上楼拿肉招待他们的时候,不小心摔倒死了。从此,从端节第一天起,水族只许吃素,端节以后才可以吃肉。
布依族端午节布依族在端午节有打“格罗”的习俗。蜗牛形状像漏斗,顶部圆,底部尖,旋转时便于搅打。蜗牛竞争有三种形式:激烈竞争、长时间竞争和快速竞争。比撞倒别人的蜗牛还凶。很长一段时间,最后一个转完就停下来的人赢;把蜗牛打到坡上,谁先“活”了蜗牛,谁就赢了。
满族端午节满族人庆祝五月初五,是为了喜庆和消灾。据传说,很久以前,天帝派人到人间去观察人们的感情。五月初五,天帝使者装扮成卖油的人,喊道:“一个葫芦两斤,两个葫芦三斤。”大家都抢着买,只有一个老人不仅不肯买,还跟老人说账算错了。油卖完了,那人跟着没买油的老头说:“你是个好人。瘟神今晚发了一场瘟疫。在你的屋檐上种艾叶可以避免瘟疫。”老人听了这话,挨家挨户告诉所有的人,家家种艾叶,瘟神也减不了瘟疫,人得救了。五月初五,满族人讲究在屋檐上插艾叶防病,郊区也讲究踩露水。据说在这一天用露水洗脸和穿和服可以避免生疮和眼疾。
纳西族端午节纳西族人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早上吃糯米加糖枣,喝雄黄酒。门前是白杆子,三根葛根,两个大麦穗。长辈要在十五岁以下的孩子身上绑五色棉线,称之为“维生线”。男生绕左手腕,女生绕右手腕。生命线需要佩戴一个月,直到6月27日火把节的最后一天才取下烧掉。节日期间,市场上还会设立药材摊,出售各种珍贵药材。妇女们刺绣小香囊、钱包、洋娃娃、扇面、笔套和其他手工艺品。
傣族端午节傣族端午节被当地人称为宗保节,是傣族的民间节日。流行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部分地区。夏历在五月的第五天举行。节日期间,身着盛装的未婚青年男女在村边的树下围成一圈唱情歌。然后,小伙子把饺子扔给喜欢的姑娘。女生如果有兴趣,就把他们接了过来,两个人都去附近僻静的地方谈了恋爱,直到日落才离开。
藏族端午节藏族端午节被藏族人民称为采花节,是藏族的传统节日。流行于甘肃和四川交界的于波地区。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个节日持续两天。也叫。女儿节。很久以前,当地一片荒芜。是一个叫莲芝的女孩教人们如何种田,如何采花治病。后来,莲芝小姐在五月初五摘花的时候滑倒摔死了。为了纪念她,人们逐渐形成了采花节。花节的主要活动是抢水、摘花、祈福。在节日的早晨,人们想抓住泉水来清洗身体和饮用。据说在这一天沐浴在太阳不照耀的泉水中可以获得好运,饮用可以驱除疾病。然后,年轻的男女们盛装打扮,带着美味的食物去40英里外的阿里坎山采花。出发时,村里的男女老少唱着歌为他们送行,采花人则表达了他们采花的决心和愿望。到了采花坪,女孩采花,男孩砍柴、撑盆、搭棚。晚上,他开始唱歌跳舞直到午夜。当她第二天回到村子时,女孩把花插在头上,戴着花环,提着装满花和草药的篮子。村口,全村人聚集在村头,鸣枪,送酒,送包子,祝贺采花青年归来。采花姑娘给各家各户送礼物(葱花、厚雪松),祝他们好。
彝族端午节是彝族的都阳节,是彝族的传统民间节日。流行于雷博、凉山彝族自治州、四川和金沙江沿岸。时间是在农历五月初五。传说古代有一年,天气炎热,彝寨疫情。人们很害怕。河边的汉族兄弟听说后,把端午节时采集的菖蒲、艾叶、雄黄送上山,用药给老人们洗疮,用雄黄酒给阿毅擦身。没几天,人就全治好了。后来,彝族人准备了一份丰厚的礼物来感谢汉族兄弟。汉族人告诉他们,端午节的草药可以治百病,驱邪。从那以后,彝族人也庆祝端午节。因为端午节又叫端阳节,彝族人把“段”念成“杜”,所以端阳节叫“杜阳节”。节日当天,家家户户门前挂菖蒲和艾叶,小孩子要用雄黄酒擦脸,青年男女还要包粽子,带酒培肉,到风景秀丽的山间草坪上进行摔跤、赛马、斗牛、打羊、跳舞等娱乐活动。
彝族仡佬族端午节仙坡节是彝族仡佬族和汉族的民间节日。流行于贵州省纳雍县和水城地区。时间是在农历五月初五。传说在古代,当地有一个叫大木的小贩。他买卖公平,不骗不骗,有一颗成人之美的好心。货郎一百岁那一天,通知周边四十八个村的各族青年到今天的仙人坡集合,给青年们找个对象。后来他乘白鹤慢慢升天。将来,人们会把这个地方叫做神仙坡。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聚集在这里纪念这位不朽的老人,唱歌娱乐。之后就形成了神仙坡节。届时,各族青年男女将从四面八方聚集到纳雍与水城交界处的神仙坡,举行打芦笙、赛马等娱乐活动。
彝族端午节杨梅节是彝族的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省南涧彝族自治县新民区和峨山彝族自治县高路山。时间是在农历五月初五。传说很久以前,一个道士路过高鹿山,在山旁种了一个瓜,从瓜田里取出一把精米。后来,瓜藤成了山,瓜果成了村,精米成了杨梅。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守护着瓜田。在农历五月初五,当杨梅成熟时,人们会聚集在山上,一边采摘杨梅,一边尽情享受,以纪念道士。这一天,除了采摘杨梅,青年男女还会聚在一起唱二人转,跳芦笙。有些少男少女往往是靠歌曲互动而结婚百年的。
普米族端午节是普米族的传统节日。又称“绕穴”。流行于今天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的普米族聚居区。它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当地普米族将狮子山视为女神和至高无上的保护神,认为她可以主宰繁衍和生育,给世界带来幸福与和平。那一天,人们穿着盛装,背着食物聚集在泸沽河畔的狮子山脚下,载歌载舞,骑马射击。不管认识不认识,人与人之间都是互相祝福的。青年男女借此机会谈恋爱,结识恋人。妇女们向山神祈求更多的子子孙孙。老人也在山洞里燃烧树枝来驱散鬼魂和恶灵。所有来开会的人都会去瀑布洗澡,祈求四季平安,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