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保健的六大秘诀
尤其是对中老年人来说,做正确的事情可以让他们更健康,更有活力。
秋季是阳气由升而降趋于下沉,生理机能趋于平静,气候逐渐转凉的季节,也是中老年人容易生病的季节。
因此,为了适应秋季气候变化的特点,每个家庭都应该更加重视秋季健康。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秋冬养生的常识,建议收藏,定期观看:
入秋后,人们通常会感到口渴,有时喉咙干燥发痒,如果外出时没有做好足够的护肤工作,脸上就会出现一些干燥的皮肤。这些都是秋燥的表现。不要小看它,不然它会生气伤肺。
预防秋燥重在饮食调理。选择一些能润肺、清燥、滋阴生津的食物,如梨、甘蔗、菱角、百合、银耳等。
如果是干性皮肤,洗完之后最好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皮肤的护肤品,防止皮肤过于干燥。
秋乏,从科学上讲,是人体为了弥补夏季超常消耗的一种保护性反应。一般表现为倦怠、乏力、无精打采等。预防秋乏最好的方法是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但要注意循序渐进,这对老年人来说尤其关键。
另外,调整作息,保持充足的睡眠,也可以预防秋乏。
夏末秋初,气温的特点是早晚温差过大。白天的高温会让我们沉浸在仍然是夏天的错觉中,所以有些人晚上睡觉还是习惯开窗或者开空调。
但是当凉爽的晚风吹进屋里时,很容易感冒,这一点一定要记住。尤其是老年人更应注意:室内空调温度不宜过低,一般在25℃ ~ 27℃为最佳。秋季是疾病的高发期,一定要及时就医,以免耽误病情。
古语有云,“春捂秋”。在这一点上,胡明德建议,年轻人或者身体抵抗力优秀的人,秋季宜冻。对于女性和老年人,脚、肚脐、腹部要经常保暖。
脚冷容易引发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的一些疾病,如感冒、咳嗽、呼吸道感染、慢性腹泻等。女性可能出现月经失调,如痛经、闭经等。
建议一年四季都穿合适的袜子,不要赤脚在地板上行走,天冷时选择厚实柔软的丝绒鞋;不要涉水,鞋袜湿了尽快换;养成晚上泡脚的习惯。当然热水的温度和泡脚的时间要控制好,不要出太多汗。
肚脐不同于腹部和身体的其他部位。肚脐下没有肌肉和脂肪组织,有丰富的血管。肚脐受凉后,容易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
有关节炎的老人也要注意关节的保暖,防止天气变化加重炎症。
秋天进补,冬天打虎。中医认为秋季食补以滋阴润燥为主,体虚者需补之。但是在补品的时候,要注意不要无病补品,不要乱补品。阴虚、阳虚、气虚、血虚只能对症进补,否则会适得其反。
比如吃太多鱼肝油会中毒,长期吃葡萄糖会导致肥胖,血胆固醇升高,容易诱发心血管疾病。
乌鸡、猪肺、甲鱼、海参、燕窝、银耳、蜂蜜、芝麻、核桃、莲藕、秋梨等。,这些食物配合中药吃效果更好。
对于脾胃虚寒者,在夏秋之交,应少吃生冷食物或生吃大量蔬果,以清热健脾为主,少食多餐,多吃熟、软、开胃的食物,易于消化。一定要注意清胃火,让体内的湿热之邪排出大便,等胃火平息后再进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