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太平经·劳道学》

黄研究,顾名思义,应该是关于黄的知识和黄的理论学说。然而,以往我们研究黄时,只考察了其宗教信仰或宗教祭祀活动,而没有涉及其理论学说。我们把黄劳道仅仅看作是一种社会上流行的宗教信仰活动,也是以黄帝和老子的名义出现的一种魔术方法(神仙魔术方法)。黄论不仅将黄视为宗教信仰活动,而且认为黄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和思想体系。那么它的思想理论是什么呢?其代表作品有哪些?要确立黄学的概念,就必须回答这些问题。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金圣焕博士在写博士论文的过程中,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即从西汉末年到东汉,出现了《太平经》、《老子江上官印》等几部著作。以前的研究者认为这些书是中国早期道教的经典著作。这样的笼统提法当然没有错,但当时的道教(五斗米道和太平道,即早期道教)还没有形成。一般来说,东汉(126-144)年间,沛人入蜀,在山学道,手书传播教义,收米者发米五斗,故称五斗米道。太平道是巨鹿人张角创造的。灵帝钟平元年(184),其三十六面皆披黄巾,同日造反。这就是汉末著名的黄巾起义。五斗米道教弟子学《老子》五千字,相传或张鲁还写了《老子二思注》,弘扬了早期道家思想。《太平道》用的是《太平经》,开角写得挺好,声称天亡,黄天立,年在甲子,天下太平。可见,早期的五斗米路和太平路建立较晚,与老子的《河上笔记》没有直接关系。《太平经》为张角所用,但比《太平道》早得多,并非张角所创。因此,老子的《河上笔记》和《太平经》并不是早期道教五米豆道和太平道的产物,应该进一步考证。

据人们所知,早期道教的前身是黄,而在创立太平道之前曾为黄服务。那么,《老子注江》、《太平经》是黄的理论著作吗?这两部作品与黄有什么关系?这是给我们研究的。在汉代五斗米道和太平道出现之前,社会上曾出现过两次学习黄帝和老子的热潮:一次是西汉初年的黄老道,一次是起源于西汉、活跃于东汉的黄老道。汉初的黄老学,主要是以老子无为思想治国的政治学说(所谓《黄帝书》,其实只是借黄帝之名宣传老子思想)。从那以后,黄就与黄老薛大相径庭了。黄劳道是黄老学与神仙学相结合的产物,属于神仙学的范畴,是道教的前身。

众所周知,最早的仙家形成于战国中期,由燕齐方士所创。他们宣扬渤海有座神山,神山上有仙药。只要得到仙药,吃了就能长生不老。因为他们谈论长生不老的魔力,人们称他们为方仙道。当时的方士曾引用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来宣扬神仙思想。据史料记载?据《关门禅》记载,齐威王、王玄当政时,邹衍的五德学说终于开始,而燕国的方士宋吴彼、正伯乔、崇商、慕门、高适都是方,讲卖身成仙,讲鬼神,都传承了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和主运学说,但都传不出技艺。可见邹衍的理论不可能说得通。后来,当黄老学在夏姬盛行时,方士们开始用黄老学解释神仙学,试图把两者结合起来。起初,炼金术士使黄帝不朽。黄帝是一个传奇英雄。相传他打败炎帝,俘虏了蚩尤。他是一个伟大的中华民族的祖先。所以西汉的方士最先将黄帝长生不老,认为黄帝是不死的。据史料记载,梁武帝四年(前113),炼丹师龚提出黄帝有宝鼎,神仙升天。他还宣扬黄帝从第一座山上取了青铜,在景山脚下铸了一个鼎,而且成功了。有龙垂须迎黄帝,黄帝骑龙,后宫大臣七十余人升天。(《资鉴》卷二十《汉书十二记》)可见西汉的方士已经把黄帝长生不老,把黄帝和长生不老结合起来了。《汉书》里?在《文艺志》中,以黄帝之名,列在神仙家族中的著作很多,如《黄帝杂子概论》、《黄帝七伯推拿》、《黄帝杂子菌》、《黄帝杂子十九方》等等。至于后来神化老子的神仙,大概是在东汉时期,正如著名道家学者陈撄宁所说,“汉前之书?《艺文志》列出了各种书目。在道教中,既有黄帝又有老子,但在神仙家族中,只有黄帝没有老子。可见,老子在西汉还是他的本来面目,只是在东汉身份发生了变化。(《道家与养生》第39页)据王充(27-约97)“论衡?徐涛说:天下或老子之道,使我们能花世,淡定无欲,养精爱气。夫人以精神为寿命,精神不受伤害就长寿不死。如果我做到了,我将是一个超越百度的真正的人。王充生于东汉光武,卒于汉和帝,属东汉早中期。当时国际上流行老子是百度之外的真人。至于上层社会对老子的早期神化,据史书记载,是楚王刘英提拔的。《后汉书》卷四十二《楚王传》说:英人年少时善游侠,运客,夕节偏爱黄老,学斋戒,为塔祭祀。又说:楚王诵黄老妙语,还是佛塔仁寺。洁斋行军,对天发誓。在这里,刘英把黄帝和老子当作和外来佛(塔)一样的神来供奉。后来桓帝甚至在宫里搭了一个华盖来宝塔老子。这是东汉神仙世家与黄帝老子的结合,使西汉的黄老学正式演变为东汉的黄,汉桓帝是黄的狂热信徒。《后汉书》卷七十六《王浣传》说:中,桓帝管黄,知有毁屋之事。《史记》第八祭志中说:桓帝登基十八年,是神仙的好事。在颜夕的第八年,他第一个在陈果的苦贤寺服侍老子。九年来,我一直在龙。可见桓帝非常信奉黄劳道,尊老子为祖。

综上所述,黄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演变过程。它起源于西汉,成熟于东汉。至于黄的主要思想,则是提倡养生、修仙、祭祀黄老君、寻求长寿和幸福。正如清希泰主编的《中国道教史》所言:东汉重黄老,重养生、修仙,与西汉以前重治的黄老之学不同。这是黄老学逐渐演变为黄劳道的新发展。他还说:在尊黄老、修仙的社会思潮中,东汉时期出现了一部主要从修仙的观点来解释老子的书,即《老君道德经江公印句》,或《老子江公注》。它是神仙方术与黄老思想逐渐结合的历史产物,也是《老子》由道论向道论过渡的重要标志。(《中国道教史》第一卷第76页)这就肯定了与汉初黄老学的性质不同,也就明确肯定了老公案是神仙学与黄老学结合的历史产物,也就是说老公案是黄的理论学说。因此,我们说这部作品应该属于黄研究的范围。至于《太平经》的内容,虽然很复杂,但其思想中也包含着老子道家思想和神仙方术思想相结合的重要内容,也渗透着黄的思想。因此,信奉黄并拥有相当一部著作(即《太平经》)。为什么我们强调老子的《江记》和《太平经》是黄的学问?具体来说,我们的理由主要如下:

(1)从时间上看,《老子注江》、《太平经》等著作的产生时间与黄的形成时间大致一致,是在社会崇尚黄的氛围下产生的。相传老子的《河上公主论》是西汉文帝年间一位河上丈夫所作,也有学者认为是魏晋时期的作品。但是韩曙呢?没有对《艺文志》的描述。在道家中,只有《老子邻人传》、《老子傅传》、《老子徐传》和《刘向谈老子》有记载。这说明这本书不是西汉时期出版的。至于魏晋时期的作品,一般都以玄学为特征,或者受到玄学的影响,而《河上的公主论》并没有受到玄学的洗礼。其思想主要集中在养生长寿和宁静治国上,在元气精气论上,与东汉思想一致,故多数学者视其为东汉之作。这是有道理的。其写作年代与黄完全相同。至于《太平经》,不是一个人一次的作品,而是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最早的《太平经》叫《天官包利元太平经》(卷12),是西汉成帝的齐人甘仲克写的,说的是汉家遇到天地尽头,更是天庭所命,天帝使真人有赤精,教我如此。(《汉书》卷七十五《李逊传》)到东汉顺帝时,就有了太平清领书卷170的出现。根据《后汉书》?《项开传》说:当初顺帝在位时,琅邪宫拜一阙,其师甘吉(即于吉)从曲阳泉得神书一百七十卷,皆是苍白精华、朱杰、青寿、朱穆,题《太平清领书》。他还说:项开在桓帝九年(166),家人写了一封信说:我去郎斜宫拜甘吉书,不清楚。.....过了十多天,我回信了,说‘宫冲赠的圣书,致力于奉天、循五行,也有兴国、扩子孙之术’。李习安指出,《神经》是今天道教的太平经典。由此可见,今天的《太平经》可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形成过程,从西汉称帝时的天官李宝元《太平经》,到东汉舜帝、桓帝时的《太平清领书》。而这一过程也与黄的形成过程相一致。可见,老子在河上的官印句与《太平经》和黄之间必然有着密切的关系。

(2)在思想上,《老子》的《江上官印句》和《太平经》体现了黄的思想。关于黄老道的思想,史书记载不多。从零散的资料来看,主要有一些:(1)养生长寿的思想。早在《汉书》?《文艺志成仙家》中所列的黄帝书,如《黄帝杂子概论》、《黄帝气波按摩》、《黄帝杂子志菇》、《黄帝杂子十九方》等,都是讲养生的。之后被神化的老子也是长寿成仙的人。《神仙传》说老子是一个真正懂得养生的人。所以王充在《论衡》中说:可以用世界或老子之道来活世界,淡泊无欲,修精养爱。夫人以精神为寿命,精神不受伤害就长寿不死。如果我做到了,我将是一个超越百度的真正的人。(2)修仙思想。黄以第一山铸铜鼎宣扬黄帝不朽,或以闭目打坐宣扬黄帝不朽。边韶《老子明》中说,颜夕八年八月,甲子皇帝尊道,钹辉煌,意为凌云云韵(《全后汉书》卷六十二),认为凌云只有保灵养性,才能飞升长生。(3)神化和祭祀黄老的思想。例如,楚国的王赢背诵了黄老的低语,参观了仁寺的宝塔,并在三月向上帝许愿。桓帝甚至在宫中拜宝塔和老子。他们把老子神化,崇拜他。活跃于明清之际的,在《老子圣母碑》中写道:老子是道家。生于无形的生命,始于始前,行于之元,浮于六虚,出入幽冥,观杂浊之别。(全——后中文第三十二卷)在这里,我把老子看作是宇宙起源的化身,生于宇宙的开端之前,是宇宙的始祖。以上几点可以说是黄的一些主要观点。这些思想在老子的《河上官印句》和《太平经》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尤其是黄所倡导的养生修仙思想,在这两部著作中得到了集中体现。《江上官印句》继承了黄老学的思想,统一了治身治国的原则。它在《老子》第四十三章注意到无为的好处时说:依法无为,有益于治身精神,而治国则有益于众民而不劳。在第五十九章中,莫若思说:一个统治者应该热爱人民和财富,而不是奢侈;治愈者要爱本质,不要释怀。应该用老子的无为思想来治理国家和身体。治身无为,就是爱养精气,不放。这样就可以通过治疗身体来延年益寿,可以长生不老。所以说,一个人既能保全自己,又不丧失生命的本质,所以才能长久。(《道德之辩》第三十三条)这类似于王充的记载,可以用世界或老子之道来生活世界,淡泊无欲,精进有爱。黄老道家长命不死的思想,精神不受伤的话,基本是一样的。可见,老子在河上的官印一句,确实反映了黄当时的流行思想。《太平经》和河上的官印句子一样,一方面讲治国平天下,一方面讲爱惜精魂,滋养精魂长大成仙。《太平经》认为,人的生命取决于精气的结合。《太平经》卷四十二《四行》:万物受天气影响,天气受元气影响。神利用气,所以老人生气就生气,去了就死,死了就去。所以,没有上帝,你会死,没有空气,你会死。也就是说,人的气和神需要齐头并进,两者缺一不可。所以要爱气养神,气神合一才能成仙。《太平经》还提出了精、气、神相结合的养生思想。在其《使人长寿,治人平安法》中说,三气* * *为神之根。一个是精,一个是神,一个是气。此三者,* * *一也,此天地人之气也。神受制于天,精受制于地,气受制于中和。想要长命百岁的老朋友,要尊重爱的精神,尊重上帝的本质。人的生命在于精、气、神三位一体(三气* * * 1),是对《江上官印句》爱气养神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可见,《太平经》的思想也是在社会上流行的黄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以上,我们从两个方面谈了《江上官印句》与《太平经》的关系。当然,这个讨论是非常初步的。我们的初步结论是:老子的《江上官印句》和《太平经》同属黄的思想,是早期道家思想的前身,对中国道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