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养生有哪些名言?

导读:张锡纯治疗脾胃确实有他独到的见解:脾阳和胃阴同等重要;疏肝健脾,降胆和胃并举;补肝气就是补脾胃;滋补和开窍的结合,独特而恰到好处。这些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在临床上反复验证,在理论上认真研究和整理。

一、张锡纯简介

张锡纯(1860~1933),河北省盐山县人,近代著名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医学家。他不仅在中医方面取得了深厚的学术成就,而且顺应了科学发展的潮流,吸收了当时西医的优点,并试图沟通两种医学体系,被称为“心中参西”。他一生的学术经验都收录在《学医热情西学》中。

这本书构思新颖,观点独特,实用性和治疗性强。善用其方者,功效异常,故能流传海内外,深受欢迎。今天我就把书中治疗脾胃的独特经验简单介绍一下,以期引起更多的关注。

第二,扶脾阳,益胃阴并行。

在中国医学史上,和叶是治疗脾胃病的著名专家。施立擅升补脾阳,用药太燥;叶适长于养胃阴,用药更为柔和润泽。而张则结合两家之长,创造了许多调理脾胃的有效方剂。如滋生汤、滋生通脉汤、复中汤等。方剂刚柔并济,润燥扶脾阳,益胃阴,相得益彰,两者各有所长,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

为什么张治疗多种疾病都要从补脾胃入手?为什么张在补脾胃时总是同时助脾阳、益胃阴?我的理解是他治疗的很多疾病,比如疲劳、闭经、膈食、慢性腹泻等。,都属于慢性虚损性疾病,症状复杂,气血阴阳亏损。单纯补气血阴阳很难补弊,只有调理脾胃,重建中气才能入手。

《灵枢·钟石》篇云:“阴阳俱虚,养阳竭阴,泻阴除阳。如果是,可以用甜药,但连喝都不行”,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仲景用小建中汤治疗阴阳两虚证,可以增强气机,平衡阴阳,已经结束了这种局面。张曾解释说:“人的脾胃属于大地...,所以他们也可以被赋予生命。如果脾胃强壮,能消化食物,那全身自然就强壮了。你见过多喝多吃的人,多病多累的人(引自河北人民出版社,1957版,下同)。”至于调理脾胃时必须同时扶脾阳、益胃阴者,不是单纯的脾阳虚或胃阴不足,而是先损脾阳,阳损阴;或者先损伤胃阴,阴会损伤阳,表现为脾阳和胃阴两虚的症状。所以,扶脾阳和益胃阴一定要有机结合。在临床上使用这种方法的机会很多,是治疗慢性衰弱性疾病和恢复期某些急性病的有效方法。

第三,养肝健脾,降胆和胃,妙不可言。

脾胃共存于中焦,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脾气涨了才能运水谷灌溉四方;只有当胃气下降时,水谷才能被吸收和分解,渣滓才能转移到体内。张认为,脾升胃降不仅是脾胃功能正常的标志,也是肝胆功能正常的标志。为了证明自己的重要学术思想,他引用了黄坤仔的话:“肝气要升;胆火要降。但脾不升则肝气不升;除非胃气下降,否则胆火不降。"

他认为黄的这些名言是对《内经》“厥阴未愈,求阳明”和金匮“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先健脾”的最好注解,并作了详细的发挥:“欲治肝者,宜养脾降胃,修中宫,使中宫气化厚,以听肝木自护。也就是说,调理肝脏的药物有时会有节制地使用,但只是脾胃调理剂中的辅助品。所以五行之土可以包括金木的水火四线;人的脾胃属于大地,它的气化敷料也可以包括金木的内脏。所以脾气上去了,肝气就上来了;胃气下行,胆火也会降。”至于升肝脾降胆胃的具体应用,大概有四端:

1,健脾和胃

如“培脾疏肝汤”可用于治疗肝气郁结,脾胃之气不能升降,胸满常气短。方中的“白术黄芪”和桂枝、柴胡一样,可以帮助脾气上升,和陈皮、厚朴一样,可以帮助胃气下降。清则浊,满则烦,无事处理肝气,肝气自护。其治肝郁脾虚,胸胁胀满,饮食不能的“姜生汤”与此方相似。再比如“鸡坑汤”,治气滞腹胀,脾胃虚寒,饮食不能运化。方中白术、柴胡助脾升,鸡内金、陈皮助胃降,气机自然。若脾不升,胃不降,伴有肺胃液伤,或肝肾阴虚,不宜用升麻、柴胡、陈皮,则用麦芽升脾(麦芽好升),桂枝升降胃(气升则升,气降则降),用花粉、玄参调桂枝的温,使药性平和。真的是圆机,而且是双向的!

2.养肝降胃

治肝气郁结、胃气郁结:“肝主左宜升,胃主右宜降。.....用生麦芽、艾草(据作者考证,张用的艾草其实是黄花蒿)养肝,生赭石、半夏、竹茹降胃,即配安冲;用续断,因为它能补肝,帮助肝气上升;如果用生山药、冬麦,可以滋润、补胃,可以帮助肠胃下降。”柴胡是促进肝功能最有效的药物。但治疗肝不升胃,不降之证,不必用柴胡,可用生麦芽代替。因为柴胡不仅能升肝,还能升胃气。“虽然生麦芽可以提升肝脏,但对胃气的下降没有坏处。以盖其萌发之性,与肝木相合,可促肝气郁结,使其得以缓解,自然上升,除非柴胡之纯,纯在上升。”另一方面,在单纯性胃气不降的情况下,使用赭石、鸡内金、厚朴等药物时。降胃,也用少量柴胡(3g以下)升肝,因为“但复用降胃之药,可能有碍气化之性,故加少柴胡以促之,故气化也常见”。如果不是经历过,怎么会有这种探幽论!

3.胆胃俱降。

如治疗呕吐,用青黛、龙胆草、赤芍清胆火,赭石、半夏平胃气。同时模仿左金丸的意思,用3克吴茱萸缓解肝郁。笔者曾用此方治疗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呕吐,颇有疗效。

4.肝脾同升。

张认为脾在中焦,是水饮之本。枢机不旺,不待其失,小便之证不能助。“但是,喝水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内经》也说:“肝热者必先尿黄”,还说:“肝满则卧惊,不可小便。“况且白芍是调肝主药,利水。由表及里,是水从胃入肝,膀胱也泄。”所以做了“健脾化沉汤”治疗脾虚,脾气极度抑郁,尿也帮不上忙。“方中用黄芪、白术、甘草增强脾气,即黄芪为寄生,续断为增强肝气,龙骨、牡蛎、山茱萸肉、汤剂为稳定小肠。”作者治疗这种综合征,通过不断加菟丝子30克,或炒菟丝子,卷菟丝子,药汁服用,每次10克,非常有效。

第四,补肝气,健脾胃,原创。

补肝气能健脾胃,是张锡纯的重要学术思想。但“肝气”一词传统上只是作为一个病理概念,所以很少有人发言补肝气。张对养肝气有不同的理解,其言有理,易服人:“肝属木,宜在春,其温宜人,黄芪温升,以养肝,是求同气之妙用。”从开始临床经验开始,每当肝气虚弱,所有养肝药物无效时,我就以黄芪为主,少用调气之品,反复杯服,立竿见影...知道肝虚补法的人,说的不是道。"滋养肝气可以强壮脾胃. "因为五行,木可以憾土,木也可以疏土。

曾治的饮食不能消化,吃百剂健脾暖胃的药也无效。诊断左关太弱,已知肝阳虚弱(据作者张有时将肝气与肝阳混淆),给黄芪、桂枝各一两片,分几剂治愈。又治黄疸,诊断左关极弱,重用黄芪汤,送金匮要略治黄疸。

张反复强调补肝气、健脾胃,实为当时医界之弊。他愤怒地批评说:“世俗的医生都说要平肝,所以遇到肝郁之证,往往就用药物破肝气。”“不知道人的生命力根植于肾,萌发于肝。一切都是嫩的,脆的,容易损坏的。肝脏是活力芽的脏部分,但如果它坏了,你不在乎损伤活力芽吗?”笔者认为,张的批评在今天仍不失其现实意义。

五、小心破,善于滋补,用独特的药物。

阳明胃气在休息时运行平稳。胃气受阻,则上翻,上满,下结。治疗的人会给开破气的药。如果选药不当,往往无效,甚至越破越充血,元气耗尽,症状丛生。因此,张在治疗此证时尤为谨慎。他谆谆告诫医生,不要滥用半夏、苏子、瓜蒌、诸如、厚朴、枳实等开断套的药物。,并偏爱重用赭石减胃解冲,往往随意取效。人们认为赭石性质温和,减胃而不伤胃,除非重复使用,否则无法治愈重病。他不喜欢用炒三仙、莱菔子之类的消食药,而更喜欢用生鸡内金,认为生鸡内金是最好的消食药,因为它具有减胃、消食、研磨、活血的全部功能。

他还认为,传统的理气破气药,如香附、郁金、木香、青皮、陈皮,在常规方中分量很轻,或几毛钱,或一至两块钱。如果服用时间短,很难表现出它们的缺点。如果长期服用,会消耗人的元气,必须警惕!对于传统上认为破气血较重的药物,如三棱、莪术、乳香、没药等。昆虫、水蛭等。,却认为药平和,总喜欢用。他的经验需要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验证。

另一方面,善用滋补药物治疗脾胃虚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至少有两点是独特的:

第一,善于重用补药。

如重用山药、白术、黄芪等。其中,山药不仅味甘健脾,而且色白,浓于肾中。能养胃阴利湿,顺滑收敛,很平和。不被重用就不能算立功,也就不算虐。张治泻以热,敢用大胆。白术擅长健脾和胃,化痰止泻。因为它的质量很重,所以必须重复使用才能显示出良好的效果。

比如张给一个少年治病,经常嗓子发干,反复喝水都不解渴。脉象弱迟时,脾胃寒湿,不能运动,以致气化不升。四君子汤加干姜桂枝,方中重用白术两次,一剂止渴。此外,她还治疗了一位经期出血的女士,这是由于脾胃虚弱,中焦不取,下焦不固所致。血方加白术30克,鸡内金30克,取一剂血止。

黄芪,原名养脾肺,张独眼,以养肝脾肺,补益肝脾之气著称,是其特产。每当遇到肝郁脾虚之证,饮食不及,不耐寒倦,停留在健脾和胃方,重用黄芪升肝脾之气,效果颇佳(作者按:《神农本草经》黄芪治“小儿百病”;叶注:“幼童也年幼,幼童也年幼,幼童也生气。孩子怎么了?”黄芪人阳气少,补生命之元气,所以几乎是小儿的主要病症。“虽然还不清楚黄芪是否能滋补肝气,但它有一定的含义。

因此,张的观点并非毫无根据)。此外,张还喜欢重用芍药、甘草,即“芍甘汤”。他认为酸酸甜甜可以养阴,酸酸甜甜把贾加变成土,味道接近人参,对脾胃有益。

第二,善用补药和处方药。

如果喜欢把人参、黄芪、药、三棱、莪术一起用,“能大大刺激食欲吃下去的,也有傻到屡试不爽的。”治脾胃虚弱,食之不生痰,取生白术60克,生鸡内金60克,滚焙蜜丸。治疗痿废,应遵循“治痿独取阳明”的宗旨,拟定“镇退汤”,以人参、气、俞补脾胃,当归、乳香、没药、威灵仙行气血、祛风化痰。白术、当归、乳香、没药、陈皮、厚朴等。也被用来治疗腿痛和腰痛。治胃气郁结,胸闷膈,大便干燥,用生、熟山药265,438+0g,赭石30g。

对于补药和处方药的配合,张也深有体会,如何做到恰到好处。他说:“我们在权衡黄芪的补力和三棱、莪术的破力时,不能一视同仁。试试三棱、莪术配三钱,把脏腑之间的腹痛积郁都治了,怕伤了元气,而借助六块钱的黄芪,吃几十剂,病就好了,不伤元气,有的人越吃越壮。气虚的话,多服几剂,就是气难以养,必须加黄芪、三棱、莪术才能长期服用。弱者难掩,破药易见。如果它的流行性较强,比较压抑,就要多用三棱和莪术,或者少用黄芪,然后服用而不至于充满厌烦。”这些来自几十年医疗实践的直接经验真的很有价值。

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张锡纯治疗脾胃确实有他独到的见解:脾阳与胃阴并重;疏肝健脾,降胆和胃并举;补肝气就是补脾胃;滋补和开窍的结合,独特而恰到好处。这些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在临床上反复验证,在理论上认真研究和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