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佛禅可以通过任督二脉吗?

真正的交流很难,大多是近似的交流。

冥想与不朽——南·怀瑾

长生不老确实是可能的。

在我的生活中,很多人都无数次地问过这些问题。一个从医几十年的人,没有宗教学者的仁者怀抱,有时候真的会恨自己“那时候怎么不学春耕”,懒得谈病理学;同时,讨厌就医的人固执己见,不肯合作。虽然我不是医生,但我真的缺乏耐心来详细解答这些令人困惑的心理疾病。有时候有人问这些问题,我会说:“你什么时候才能真正看到世界上不死之人?”?且不说别人说:某地有人活了几百年,光和徐叔还活在峨眉山和青城山上,绝对没人敢请神仙来亲自见人。其次,我要问:你以为打坐就是修道吗?道是什么?怎么修?为什么修行修道还静坐?几乎十个回答中有五对是为了“祛病延年”和“消灾延年”。说到打坐和修道,大多数人都想知道打坐的方法,以及如何打通任督二脉和齐静的八脉,或者密宗的三经七轮。但都忘记了最高哲学理论的基础,那就是修仙,坐地打通任督二脉。因为一个人为了自己的不死而修道,这是人性自私心理的极端展现。如果打通身体上的气脉是郭涛,那么这个道终究还是唯物主义的结晶。陶,是心还是物?大多数人拒绝去这里深造。?

那么,人类是不是不可能长生不老?否则!否则!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首先理解两个不同的内容:

(1)所谓长寿,是“祛病延年”的延伸。一个人懂得很多养生必备的知识,这样活着的时候才能活得开心,活得没有痛苦。万一他死了,他会死得很开心,不打扰自己,也不拖累别人。这是人生最难的幸福。

(2)所谓不朽,不是指肉体生命的永恒,而是指精神生命的永恒。但是这里所谓的精神生活是什么呢?它的本体是独立存在于心灵和事物之外的原始生命;它的功能和现象是生命意识和心理的存在状态。至于精神状态,是什么?那是另外一个很麻烦很复杂的问题,后面慢慢讨论。其实自古以来的所谓修道,甚至任何宗教的最高要求,都是以找到这个东西,回归到这个境界为目的,只是因为文化体系和地域语言的不同,所以用各种方法来表达它的意义。

那么,道是否可以完全修复?真的有可能“祛病延年”“长生不老”吗?就我所知,我可以大胆地说,有办法修好,有可能长生不老。但必须明白,这毕竟是个人的成就,而不是入世后造福于人的事业。如果我们想满足现实生活的种种,同时又想成仙,那提问也是徒劳的。《说兰》里有一个故事:一个著名的公职人员、大官听说有一个和尚,活了二百多年,还很年轻,就向他请教修道的诀窍。道人道:“我这辈子都没亲近过女人。”巨人一听,说:“有什么意思?我为什么要修行佛法?”其实除了男女关系,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欲望比男女之间的要求更好,越来越多。同时要明白“长生”是人生最大的欲望,当然也是阻碍修道的最大原因。在这个世界上,如果一个人想学习某一方面的特长,他必须放弃其他方面的发展,更不用说达到了一个超越常人的境界。道教的《阴符经》说,“千万不要一个源头受益,要十倍于老师。”如果你没有对美丽的渴望,想要达到美丽无忧的方式,那是绝对不可能的。至少,这是我知道的,除此之外,我就不知道了。

静坐的方法?

至于有多少种静坐方式的问题,据我所知,只有一种静坐方式。如果要说坐姿有几种?然后,大概有96种。但是,所有方法的总目的都是为了寻求“静”。那么“沉默”就是道吗?否则,为什么一定要要求“安静”呢?这是两个问题,同时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包括三个要点,不能混为一谈。

(1)静态和动态是两个对立的名词。一般来说,这两个对立名词的概念代表了自然物理现象中两种对立的状态。简而言之,他们指的是生活中的两种活动和静止,行动和休息?状态。道非静,动与静,都是道的功能。道是动的,也是静的,也可以说是动的。所以认为“静”就是道是很有问题的。

(2)求“静”是养生修炼的必然方法,也可以说是基本方法。就养生而言(包括健康长寿的要求),一切生命功能的源泉都是从“静”中生长出来的,这是自然的功能。在自然界中,任何动物、植物或矿物的生长都是从“安静”中丰富其生命功能。特别是一朵花的种子,一粒谷子,小麦等等,都是静态生长,动态枯萎。人的一生,往往等同于活动,就是休息。睡眠是人需要休息的惯性手势,生命无尽的动能也是靠充分的休息来更新的。?

所以老子说:“世间万物,归于本。说到底,安静就是恢复生活。”“静是狂躁君主。”以及后来出来的道家“经”等原理,甚至曾子写《大学》,其思想是“知止可以后定,后定而静,后静而安,安而后忧,而后得。”等等,都是观察自然,模仿自然规律的结果。就连佛教的禅定(中国后来的佛教,译为冥想)也不例外。

(3)精神状态方面,静是培养先天“智慧”的温床。人类的知识来源于后天生命的本能,运用智力和大脑。“智慧”来自于“静”中的灵光一闪。所以佛教对戒、定、智的“三无遗漏”学习,也是以禅定为中心,进而达到“般若”智慧的成就。

那么,用什么方法来寻求“静”呢?这是个很可笑的问题,人们这么容易就问出来了。“静”就是“安静”的意思。如果尽力求“静”,用方法求“静”,岂不是越来越动荡?如果你在禅,可以简单回答:“你的心有了麻烦,你要休息一下。”这样看来,“求静”根本就是错的,或者说“不必求静”!事实可能并非如此。不必太自高自大,但谦虚地说,普通人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往往习惯于动态;在心理方面,如意识、思想、知觉、情感等。,它就像一条多人头的瀑布,一条汹涌澎湃的河流。真有“长江滚滚来”之势;生理上,血液的通过,神经的感觉,气息的运作,总会有苦乐参半的感觉,尤其是静坐的时候。如果身体已经隐藏了病根,可能会感到酸、痛、冷、热、痒,这种感觉比不安静的时候还要强烈。“树欲静而风不止”,心欲静,越是骚动。所以一般是初学者坐不住的人,往往会发现自己的思路很乱,甚至比不坐的时候更烦躁不安。所以他们更加惊恐,认为不应该“坐以待毙”,或者加上武侠小说、民间神话等传说,恐怕“坐以待毙”会“走火入魔”。其实这都是未知数。我把头放在头上,犯错误,产生误解,构成心理阴影。

冥想的心身状态?

为了理解“冥想”中的心理和生理问题,我们应该从心理学开始。伙计,你为什么要坐着不动?当然,这其中有很多原因。说“我的光头一辈子归佛”或者“我要离开这个世界”都太笼统了。如果总结一下,如上所述,对于“修养”、“养生”、“养心”总是有目的的。

是谁产生了这个目的?它当然会说:“是我。”那么,我的动力是什么?必须说:“是心”。这里所谓的心,包括脑、意识、思想等现代概念。好吧,既然是我的“心”想“坐”,或者说“坐”先求“禅”,为什么我“坐”了就觉得心静不下来?我一点也不知道,我的头脑和思想,从出生到死亡,从早到晚,都习惯于思考,它就像永不停息的瀑布;只是和生命一起存在是一种习惯,我觉得平时没有那么多想法。一旦到了“坐不住”的时候,我会发现自己静下来的时候脑子太乱了。

其实这是“坐”的第一步。比如像一杯浊水,浑浊的时候一点灰尘都没有。如果你把这杯水安全安静地放在那里,加入一点澄清剂,你很快就会发现杯子里的灰尘和渣子纷纷沉淀下来。并不是因为这杯水处于安静的状态,所以才有灰尘。因为它仍然是被发现的。再比如房子,一般灰尘是看不见的。当太阳突然从缝隙中穿过时,才发现光隙中有尘埃在四处飞舞。你既不应该清洗它,也不应该以某种方式移除它。只要不摇不增不减,慢慢停飞,自然就停飞了。

但这里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当一个安静的情况来临时,你会经常想睡觉,或者不知不觉中,你会进入一种睡眠的状态。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办?这时候,你要仔细审视和了解自己。如果是来自于身心疲劳或精神疲劳,不妨干脆让自己进入睡眠状态,等睡够了,精神爽朗的时候再“静坐”。如果发现身心没有疲劳,最好起来做一点运动,或者特别提一下精神,让自己始终保持一种适度稳定的静止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