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饮食文化论文
中西饮食文化各有特色。那么,请阅读我为你收集的关于中西饮食文化的论文。我希望你喜欢它们。
中西饮食文化论文1中国人对食物的要求很高,但对营养的要求不高。大部分都是在味道和形式上。对味道的追求显示了中国人的和谐思维,烹饪也追求这种和谐之美。此外,在文化礼仪方面,中国人把食物放在非常高的位置。比如日常生活中,朋友很久没见了。为了表示尊重,他们要一起吃饭,为了促进与客户的合作,他们要一起吃饭,逢年过节要聚在一起,一起吃饭。总之,饮食已经成为一种礼节性的需求,不再仅仅是充饥的功能。与中国注重口感的饮食观念相比,西方人更注重营养的搭配,强调饮食的营养,更注重食物中所含的维生素、脂肪、蛋白质等方面。西方人在做菜的时候,会把对营养的追求放在第一位,仔细研究食物是否有副作用和营养不均衡,不会过分追求味道。总之,在西方人的饮食思维中,吃饭不是单纯的填饱肚子,也不是为了享受美食,而是为了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健康。由此可见,在饮食观念上,中国强调追求口味的形式,却忽略了食物的营养搭配,而西方人更注重食物的健康分配和营养平衡。
第一,用餐方式的差异
中国和西方社会在用餐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中国人喜欢热闹,所以在节假日,人们喜欢围着一张大桌子一起吃饭。公司年会,领导和下级员工也会一起聚餐,大家会边聊边笑;吃饭的时候,大家会很活跃,互相敬酒,劝菜等等,整体营造出一种热闹温馨的气氛。这种饮食在中国很多场合都会用到,尤其是中秋、春节等节日,全家人从四面八方赶回来一起过节,家里的老人或者擅长做饭的人会做一大桌子菜,一起开开心心地吃饭,祝福、庆祝新年等。,讲究一个和谐团圆的氛围。通常,当中国人举行聚会时,他们不会为每个人点食物,而是准备很多饭菜。至于吃多吃少,没有量的要求。但是在西方国家,他们的饮食方式和我们国家很不一样。西方人没有中国人的团圆和热闹的饮食习惯。他们喜欢在安静优雅的环境中吃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餐盘,每个人的食物都是提前分配搭配好的。没有那种大家围着一堆菜一起吃饭的中国式大桌子。在吃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没有固定的位置,可以端着自己的盘子走来走去。西方的这种饮食方式反映了他们注重个人的思维方式。他们强调个人空间,注重对个人的尊重。然而,西方人的饮食方式也有一些缺点。人在吃饭的时候是无法沟通感情的,所以缺乏国内某些人的情调。
第二,饮食礼仪的差异
很多人说中国的餐桌可以谈合作,可以求婚,可以连接感情。总之,中国的大部分事情都可以在饭桌上解决。所以,餐桌不再是简单的吃饭的地方,更是一种交流的方式。在这种特殊的交流方式中,礼仪文化最为重要。一般来说,中国人在用餐时非常重视座次安排,除了一些家庭聚餐,在其他场合用餐时人们非常重视辈分和资历。吃团膳时,一般都是等客人入席,但座位的安排是固定的,比如面对门的位置最高,其次是东边,客人或主人一般坐在门口。宣布开始坐的时候,会请一些有权势的重要人物先开始,然后主持人开始。然而,在西方,饮食礼仪和中国有许多不同之处。西方用餐礼仪中最重要的是绅士风度。男人应该尊重女人,遵循女人优先的原则。和女性一起参加宴会时,面对门的最重要的位置是女主人,而男方坐在女主人的对面,也就是门口的位置,表示对女性的尊重。在具体用餐时,男方要起身先给女士拉开椅子,让女士先坐下;吃饭时,男士不能先吃,要等女主人和其他女士开始吃。用餐结束,男主人只能在女主人离开后才可以离开,男主人还要为女士拉椅子,让她先走,以示绅士风度。
第三,饮食内容的差异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众多,饮食包含的内容很多,其中主食以粮食为主,其次是中国的多种蔬菜,植物菜占主导地位。据有关调查,中国人的食物中含有最多的植物,是西方国家的7倍,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可食用的植物有600多种。中国人之所以以植物为主菜,与佛教对国家的影响有很大关系。唐朝以后,印度佛教开始传入中国。佛教认为动物是仅次于人的一种生物,人们不能杀死它们或用它们的肉来烹饪。相比之下,植物则不然。他们没有灵魂,所以中国形成了以蔬菜为主的饮食。所以有人把中国人的性格称为植物性格。中国人吃饭的时候喜欢自己做菜,所以大部分都是辣的。在人们的观念中,菜凉了就失去了原有的风味,只有热了,菜的风味才能真正发挥出来。另一方面,西方人不同于中国人。他们的食物中动物占大多数,这与他们的游牧民族和海洋民族的文化背景有关。在原始的西方社会,很多人以渔猎、养殖为生,而西方社会的农耕并不发达,所以人们习惯于满足动物的吃、穿、用的需求。因此,在西方国家,食物中有许多动物,如牛肉、羊肉和猪肉。在烹饪方法上,我们也非常注重营养的均衡,比如蛋白质、脂肪、维生素,这些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要考虑的。因为西方人的食物里有很多动物,所以也被称为有动物性格的人。另外,西方人不喜欢热食,喜欢冷食,比如沙拉、蔬菜拼盘,一直是西方人的最爱。当他们吃蔬菜时,他们也喜欢生食,如莴苣和黄瓜。他们不煮,直接吃。
第四,烹饪方法的差异
在中国,烹饪是一门非常讲究的艺术,中国的烹饪方法多种多样,有煎、炒、炸、滑、炖、蒸、煮、炖、烤、焖等。,都是厨师改造食材的方式。中国人做菜讲究味道和形式的统一,做出来的菜更讲究色、香、味,三者缺一不可,否则会被认为是失败的烹饪。中餐的流程很复杂。一道菜往往要经过几十道工序,可能需要几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经过这些工序,原来的食材都消失了,变成了各种精致的菜肴。由于烹饪过程的复杂性,同一道菜,由不同的人烹饪,会因烹饪条件、佐料、方法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味道。在烹饪的过程中,单纯的吃的目的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反而对趣味性和形式的追求更加深入。但是在西方,人们做饭的时候不会这么做。西方人认为,一个好的厨师能把食物的营养搭配到最好,在烹饪过程中应该完全按照科学的要求去做,所以西餐菜肴具有标准化的特点。也就是说,每道菜调味的量和时间的准确性是一个重要的考核项目。在烹饪方法上,西方人一般只有煎、烤、炖、炒四种方式。这是因为西方人注重营养的保护,他们认为过多的烹饪过程会破坏食物的营养。综上所述,中西饮食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饮食风格、用餐礼仪、饮食内容、烹饪方法等几个方面。这些差异是由中西方不同的历史发展、不同的文化渊源、不同的风俗习惯造成的。在世界一体化的趋势下,充分认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该吸收一些优秀的西方饮食文化来弥补中国饮食文化的不足,从而达到科学饮食、健康饮食、美味饮食相结合的目的。
摘要:饮食文化是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不仅可以加深对所学语言文化的理解,还可以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成功率。本文从用餐形式和礼仪、饮食观念、食物结构和烹饪等方面对中西饮食文化进行了比较,旨在阐明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消除界限,增进了解,促进交流。
关键词:文化差异中西饮食文化礼仪观念结构
一.导言
饮食文化是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饮食与文化密切相关,不同的民族由于生活区域、气候环境、风俗习惯的影响,创造了不同的饮食文化。西方传统文化是畜牧文化和海洋文化,中国是农耕文化和土地文化。两种不同的文化反映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差异,而饮食的差异则揭示了各自的文化背景。
二,中西用餐形式和礼仪的差异
中国的礼仪自古就有以和为贵的思想。和谐的思想体现在中国人开席的时候都是一家人一起吃饭的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饮食礼仪。中国人的食物采集系统持续了几千年。在中国,任何宴会上,每个人都围坐在一起,享受座位。宴会要用圆桌,在形式上营造团结、礼貌、趣味的氛围。这是食物收集系统。食物采集系统的起源很早。从许多地下文物的发掘中可以看出,古代的炊室和美食聚集地是统一的。做饭的房间在房子的正中央,上面是天窗冒出的烟,下面是篝火。锅盆放在火上。在火上做饭时,食客们聚集在火的周围。这种采集食物的古老习俗一直延续到后世。美食摆在一桌人的中央,既是一桌人欣赏和品尝的对象,也是一桌人情感交流的媒介。这符合中华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体现了中国古典哲学中的中和思想。另外,集食制的长期流传,也是中国在他的饮食中重视血缘和家庭观念的体现。在西方,由于基督教的深远影响,人们将基督教文化中对圣母玛利亚的虔诚和尊重延伸到社会生活中,从而形成了尊重女性的社会风尚。法国人塞尔在他的《西方礼仪与习俗》一书中提到,“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的持续影响使女性处于社会生活的中心,并使她们成为受尊重的对象,这是其他文明所不具备的”。所以在西方的宴会中,人们以女性为先,以尊重女性为宴会安排的标准。安排座位时,先列出嘉宾的性别,再安排具体座位。男女同时去吃饭,男人需要给女人开门,让女人先走。当主持人带领女嘉宾进入大厅时,男主持人首先邀请第一位女嘉宾入座,男主持人拉椅子为她落座,女主则和男贵宾最后进入。
第三,中西饮食观念的差异
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对味道的追求往往大于对营养的追求。人们在品尝菜肴时,往往会说这道菜好吃,那道菜不好吃。但如果要进一步问什么好吃,为什么好吃,哪里好吃,恐怕就不太好说清楚了。这说明中国人对饮食的追求是一种无法形容的意境,就是用人们通常所说的色、香、味、形、器来具体化这种境界,这仍然难以涵盖它的全部含义。在中国,饮食上对美的追求明显压倒了理性。这种价值观的差异构成了中餐过于注重食物的色、香、味的特点。这种饮食观和中国的传统哲学是一致的。作为东方哲学的代表,中国哲学具有宏观、直观、模糊和不可预测的特点。中餐的制作方法就是调和,最终调和出一种美好的味道。这一切都是讲分寸,就是整体配合。它包含了中国哲学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西方人对饮食的态度主要是坚持它的实用特性,从营养学的角度重视食物的健康,不追求食物的花样和其他功能。他们认为“吃”只是给一台生物机器添加燃料,保证其正常工作和生活。只要吃了之后能保持健康,抵御病菌的侵袭,其他方面都不讲究。可见饮食在他们心中只是维持生命的活动。尤其是法国这个在西方国家享有美食美誉的大国,更是追求高品质的营养。法式烹饪虽然追求美味,但始终不忘“营养”这个前提。现代西方社会,除了营养需求,还非常重视养生,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
第四,饮食结构的差异
据西方统计,中国人吃600多种蔬菜,是西方的6倍多。在中国的日常饮食结构中,素菜占据了主导地位,而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者生活水平较高的时候才进入正常的饮食结构,所以中国自古就有“素菜”的说法。这种饮食传统与佛教徒的倡导密切相关,佛教徒视动物为“活物”,视植物为“无生命”。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提倡素食。西方国家继承了游牧民族和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以渔猎养殖为生。传统饮食习俗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由于西方国家大多位于高纬度地区,有些国家甚至终年积雪,导致西方国家大多数人喜欢肉类食物,西方人注重营养,采取生熟结合的饮食方式。蔬菜往往以沙拉的形式出现,饮食结构的差异有时也反映了各个民族在生活方式和饮食文化上的不同态度。
5.中西饮食文化中的烹饪差异
西式烹饪遵循规范和科学。西方人强调科学和营养,规范和科学在烹饪中处处彰显。在西方食谱中,计量单位是克。这种食谱看似科学。其实这种科学性也有其弊端,缺乏特色。此外,标准化烹饪甚至要求食材的准备要精确到秒。另外,在西方,一道菜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面对不同的食用者,味道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变化。中国的烹饪看重随机性和特色。西方人无法理解中国的烹饪不追求精确的标准化,却看重随机性。我们翻开中国的烹饪书,往往会发现原料的准备量和调味料的添加量都是模糊的概念。一勺,半碗,一点到处都是,但是一勺或一碗有多大,一点多少,并没有具体的标准。中国的饮食趋于艺术化。其特点是随机性。比如同一道菜,由于地域、功能、档次不同,在操作上可以区别对待。以红烧鱼为例,冬天颜色要深一些,味道要重一些,夏天颜色和味道要淡一些。对于江浙人来说,红烧鱼的调料可以加糖,面对四川、湖南的顾客要多放辣。
不及物动词结论
在跨文化交际中研究食物的文化差异,有助于人们相互理解,享受不同食物带来的不同感受,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互补和融合,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欣赏。笔者认为,中西饮食文化礼仪的比较可以增强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从而认识到包容、理解和尊重文化差异对提高文化交际能力至关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