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食道是什么(名词解释,具体内容)?拜托,各位,3Q
中国饮食理论的创始人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叫仲尼。春秋末期,孔子是长平乡(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学的创始人。相传曾有72位弟子带领他的弟子环游世界14年。孔子也是古代文献整理家,曾编诗著书,订礼乐,作序。孔子高尚正直,乐观进取,一生追求真善美和理想社会。他的思想和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的饮食思想和原则主要体现在《论语》和《乡党》中,概括为“二不倦,三适度,十不食”。后来,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它们,成为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孔孟食道”的理论基础。孔子的饮食思想是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和阐述的关于饮食的系统命题。是孔子作为哲学家和思想家高屋建瓴地对饮食生活这一社会现象的观察,是他对饮食文化历史发展的深刻思考和深刻研究,是他作为一个崇高的理想主义者和纯粹的伦理学家对饮食生活的态度和主张。孔子的“食之道”,其中最广为人知、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百食不厌,精食不厌”一词。孔子的饮食生活和思想,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简单朴素。他恪守“君子谋道而不谋食”、“忧道而不忧贫”、“君子欲食而不饱,小人欲安而不安”的原则。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中,孔子对中华民族的性格和气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在诗中赞之:最神圣之标含乡党,道术食史详。中庸是以德自律,花了养生伤身。中庸三人可谈,禁守十戒者禁。后人久错不厌,正义得到了荣耀,这是伟大的。注:1,孔子的饮食言论和思想记录散见于先秦典籍,最集中的是《论语》和《乡党》。2.孔子主张“君子谋道而不谋势”(《论语·卫灵公》),“君子不食足,不安生”(《论语·学而思》)重人之食,轻己之食;认为君子应该把完善道德修养、探索世界规律作为自己一生不懈的追求,应该以公共道德为民为国,反对沉溺于个人物欲。3.孔子在《论语·乡党》中对祭祀食粮原则的看法,在教材中概括为“二不累,三适度,十不吃”。4.在孔子之后的两千年里,“二而不严,三而适度,十而不食”的论述一直笼罩在各种误解中,尤其是对“食精不腻,食精不腻”这句话的误解。我的书《世界上第一个盛宴公爵府的饮食生活》受到了《人民日报》(海外版)、《文慧读书周刊》、《泛读》、《东方》(东京)等媒体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