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整形外科论文

医学整形外科论文

医疗美容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以下是我收集的相关论文,仅供大家参考!

1《黄帝内经》体现了中医美容“以人为本”的健康理念。

“民本”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的著作《管子·八言》中。原文说:“夫为霸王,民为根本。原因是国固,乱则危。”国学大师张岱年[7]把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刚健有为、高僧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要点。因此,管仲提出的“以人为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西方传统文化也有“以人为本”的理念。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8](公元前490-421)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结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对存在的事物的惊奇,是对不存在的事物的衡量”,其中充满了以人为本的哲学精神。14-19世纪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发扬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本主义相继出现。目前理论界认为人文主义(英文)可以翻译成中文为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本主义[9]。以人为本提升人性和人权,尊重人的尊严,实现人权。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医学开始全面考虑人类社会生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经济、家庭、社会交往等社会环境、精神状态与人类健康的关系,从社会人和生物人的结合上解决人类的身心健康问题。医学模式从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到“以病人为中心”再发展到“以人为本”,形成了维护人的尊严、尊重人权、重视人的价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以人为本”思想。孙秀珍指出,以人为本的内涵本质上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珍视和关注人的存在、人的价值和人的自由发展的意义[10]。因此,今天的医学伦理学以人为本,在医疗中为患者提供精神、情感和文化服务,旨在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和更加有尊严和幸福的生活,避免科学技术在医学中的过度滥用。秦虹等人[11]认为,医学必须在医学中充分体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和谐统一。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不仅为中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成为中医美容理论的源头,其中蕴含的“以人为本”的医美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黄帝内经》体现了中医美的多元化审美观。

《黄帝内经》作为一部内容丰富、充满医学人体美学思想的经典医学著作,阐述了人体美的多重标准,对当今中医美容实践仍有重要影响。李洪阳指出,《黄帝内经》不仅详细阐述了人体的测量,而且阐述了人体的解剖生理学、体质人类学基础、形态特征、气质要素等医学美学思想[12]。同时中医体质理论源于《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体质是指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形成的,在人的生活过程中后天习得的,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状态等方面相对稳定、综合的内在特征。《灵枢·寿瑶岗阮》中有云:“人生而刚柔,弱而强,短而长,阴阳。”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的体质是有差异的。比如人的气质性格有刚有柔,体质有强有弱,寿命有长,阴阳有偏。物理现象是人类生命活动的重要表现,具有个体差异;而体质是逐次因素* * *相互作用的结果。虽然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调整的[13]。这种认识和关注人体健康和美感特征的思想,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渗透出来的基于人体文本的中医美学思想。它为尊重不同风格的美感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审美标准的多样化提供了合理依据。

《黄帝内经》体现了中医美容注重健康之美

3.1中医美容健美形象

一般来说,中医美容所注重的形式美主要在于人的外貌美,尤其是面部皮肤美。从人体美学的角度来看,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也是最引人注目的审美器官。它具有感受和表达的功能,能够传达人类审美的信息,所以是人类审美的第一对象[14]。虽然在美容医学领域,维持和创造人的容貌之美是同样的审美行为和审美要求,但与西方美容医学模式不同的是,中国文化框架下的中医传统美学是在中国文化的哲学、美学和医学层面上形成的,所以中医之美同时注重对人体健康的维护和促进。中国的医学以“内必有外”的哲学为基础,认为人体气血的盛衰往往从面色表现出来。中医认为,人的面部皮肤作为美的重要审美要素,需要有“亮泽润泽”的健康体征,虽然肤色可以是蓝、红、黄、白、黑。苏文《五脏代》第十章说:“因五脏之气,见色如草者死,见黄如枳者死,见黑如杯血者死,见白如死骨者死。”。青如玉羽者,红如鸡冠者,黄如蟹腹者,白如奶油者,皆由此而生。这五色也是天生的。生于心,如裹于朱;生于肺,如裹红尘;生于肝,如裹于痰,生于脾,如裹于痰;生于肾,如裹紫。这五脏与生俱来的荣耀。“这段话通过形象的对比,阐述了外貌美与五脏健康的密切关系。《黄帝内经》将健康美丽的面色描述为“朱砂裹白丝”,即看起来像朱砂裹白丝,白中带红;而不健康的人往往会表现出各种不正常的面容,如苍白、潮红、青紫、发黄、发黑等。而且在《黄帝内经》中,对胀、坐、颜衰、面色晦暗、面上积尘、眉坠、发皱、肤皱、唇露、爪燥等皮肤病的病因病机都有论述,充分说明了人的外貌与健康关系的重要性。

3.2中医美容生理病理

《内经》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六腑、气血、阴阳、杨灿的变化通过经络反映到人体的外貌,尤其是面部。苏文《藏象六观》中说“心满花于面”,“肺满毛,满皮”,“肾满花,主在骨”,“肝满瓜,满筋”,“脾胃,大肠,小肠满花于唇。”苏文《武藏代》也说:“心之合也荣;肺的皮也盖了,毛也荣;肝与筋的结合也是光荣的;脾之合也肉,其唇也荣,肾之骨也荣。“至于五官与脏腑功能关系的生理机制,《苏文调经论》说:“人体的主人是血和耳”,“五脏之道是行血通隧道,百病皆因变”,明确指出了气血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据《灵枢·脏腑病证》云:“十二经脉有三百六十五条络脉,脏腑的气血津液通过经络系统源源不断地运化到头面部,起到温补、滋补的作用。只有当气血津液照耀在皮毛上,皮肤得到充分的滋养和滋润,皮肤才会红润、嫩滑、细腻。人体的病理状态会导致美的丧失。《黄帝内经》首先论述了人的头发、胡须、面部、五官、皮肤、形体的美衰退与年龄的关系。《古代天真论》阐述了人的发展、生长、衰老过程中人的外貌变化,特别是皮肤、毛发的变化:“女子七岁,肾气充沛,牙齿较长...三七,肾气一般,所以她真正的牙齿是生而长的;四七、筋骨强健,毛发极长,体魄强健;五月七日,阳明脉衰,面开始烧,开始落;6月7日,阴三脉上部腐朽,面部灼伤,头发开始变白。老公八岁,肾强牙长;.....38、肾气一般,筋骨强健,故真牙生而长;四十八、筋骨兴旺,肌肉饱满;58、肾气衰致落牙;六十八、下半身阳虚,面灼,白发,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然后牙就发了。”此外,《灵枢天年》也说:“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旺至静,理稀,荣衰,发颇白;七十岁了,脾气暴躁,皮肤干燥。”特别是苏文的古代天真理论,首次确定了“天癸”这一重要物质,认为它与人的衰老有直接关系。在体外表现为毛发、皮肤、牙齿等美感的丧失。此外,《内经》还论述了导致美貌丧失的不健康生活方式,认为饮食不当是容貌受损的重要原因。《苏文五脏根篇》说:“多食咸食,则脉凝变色;苦吃多了,皮肤会皱,头发会拔;吃辣多了,肌肉会焦虑,爪子会干枯;如果你吃太多甜食,你的骨头会疼,你会掉头发。这也是五味之伤。”适当的作息有助于塑造你的外貌,而不适当的作息会损害你的外貌。《苏文宣明五气篇》有:“目久伤血,卧久伤气,坐久伤肉,立久伤骨,行久伤筋。”不适当的作息会导致气机不畅,升降失准,少阳之气不振,气机失调,身体疲劳。虚则导致阳虚抑郁;真人郁浊,扰乱精神,逆乱而行。说明暴饮暴食会伤气,阳气伤容。基于此,《黄帝内经》建立了中医衰老和抗衰老的初步研究体系。那时候抗衰老叫寿生,道生,养生。本书将《古天真》、《四气调神》、《怒通苍穹》等三篇论述养生之道的论著列在苏文之首,系统阐述了延年益寿的理论和实践,明确提出“治未病”来维护人体健康,延缓衰老,保持美丽容颜。在当今世界文化中,人们对保持年轻的追求日益强烈。赵指出,在现代社会,抗衰老和保持年轻被赋予了一种宗教般的道德法则[15]。这些都符合目前医学美容护理的一般原则。

《黄帝内经》体现了中医美注重形神之美。

4.1中医形式美与形神美的统一

整体思维是中医最根本的思维特征。它把人的形体和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研究对象看作是身心作为一个整体的存在,即整个人。在中医美容的思维模式中,包括人体形式美和精神美,都是中医美容的核心研究对象。中医美容所强调的神之美,在中医上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神是指整个人类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如整个人类的形象、肤色、眼神、言语、对身体活动的反应、姿势、神态等。,所有这些都包含在上帝的范围之内;狭义的神指意识,是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包括人的个体心理特征和情绪过程,是中医研究的重点内容。《黄帝内经》作为生态医学的经典,苏文的六阶脏象说:“天以五气吃人,地以五味吃人。五脏入肠胃,味藏,以养五脏,气和,津液互补,神自生。”同时,“天人合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表现出思维方式的整体性、系统性和辩证性,使人与自然和社会紧密联系。《灵枢·顺从·宿命·皮囊》指出:“圣人为道,上与天合,下与地合,中与人事合。”这些思想一方面引导人们在生活中“物尽其用”,与自然和谐相处,形成规律健康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它教导人们与他人和社会规范和谐相处,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达到身心愉悦的状态,提升人们的幸福指数和审美外观。

4.2中医形神美的生理病理原理

人体的形状、精神、气血、五脏的功能在生理和病理上是相互作用的。《苏文条·经纶》说:“神满喜笑,神短忧。”关于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内经》将人的精神活动分为神、魂、神、志、志五种类型,以心为统帅,分属五脏,即心藏神、肝藏魂、肺藏神、脾藏意、肾藏志。同时,对于情志过程,或者说五脏藏神的不同状态,会导致行气的不同运动和后果,《苏文俱痛论》说:“怒则行气,喜则行气,悲则行气,恐则行气”,“惊则失气”,“思则气滞”。因为中医认为“气为帅血,血为气之母”,神的运动必然导致人体气血的变化。当变化幅度过大时,会导致气血阴阳失调。可见,神的状态导致人体气血运行不平衡,与人的外貌美密切相关。至于由于缺乏同情心而导致五脏功能受损,《灵枢·邪气·脏病》说,“忧恐致悲”,《灵枢·口问》说,“忧悲致心动,心动则五脏俱抖”,《灵枢·百病始说》,“忧悲”等等。而《魂枢为神》也提出:急思悲,悲伤脾,悲伤肝。以上讨论表明,意识过度或情绪强烈会损害人体脏腑功能,导致人体健康和美观的下降。所以《内经》根据五行生抗的规律,提出了五志制胜的疗法,即怒伤肝,悲胜怒;又喜又悲,怕赢;思伤脾,怒胜思;悲肺,喜胜悲;怕伤肾,想多了怕。不仅如此,林俊华提出《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理论的代表作,不仅为中医美容理论提供了全面而深刻的美学和医学理论基础,还贡献了一些治疗美容的方法[16]。如《灵枢·金靖》记载马膏疗法,利用马颈下的脂肪反复摩擦患处来治疗皮肤病,即药物与按摩相结合的美容治疗方法。总之,《内经》通过阐述人体形体、精神、气血、五脏的相互作用关系,倡导人们从自然、社会、心理、生活、体质中获得和谐自然的健康感、幸福感和美感。这个概念虽然经历了几千年,也没有被其他概念取代,但是和现在的世界健康理念非常吻合。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于1984年制定的《保健宪法》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症状的完整状态,还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这充分显示了《黄帝内经》的伟大经典价值和现代价值,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这也是今后中医美容的理论和实践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地方。

5结论

通过考察发现,《黄帝内经》中的许多篇章对人体生理病理阐述的中医美容思想非常有价值。首先,关于美的概念和原则,《黄帝内经》有全面的、辩证的美的多元化观,充分体现了中医美的对人的尊重,体现了中国医学以人为本的美学理念。同时,《黄帝内经》所描述的美容机理不仅包括外貌之美的皮肤方面,还包括内在美。两者相同的基石是气血平衡,五脏健康,身心健康与社会的健康和谐关系。这种认识非常符合当下的世界健康理念,有助于避免西方美容追求肤浅、过于依赖整形化妆技术的不利倾向,值得关注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