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谈健康

我们每个人能否健康长寿,不仅取决于个人健康水平,还取决于社会发展水平。北京朱晨宇教授曾指出:当今社会,市场经济下,竞争激烈,伤害了人们的努力。然而,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预期寿命比旧社会几乎翻了一番。因此,人的寿命与生活水平密切相关。因此,国家的富强和科技的发展对大众的健康非常重要,但社会竞争的加剧也让人们的内伤更加普遍,这就需要进一步引导大众学习中医养心的理念,适当调理自己的心性。

养生的基本理念是普适的,但就具体的情志养生方法而言,显然需要按照“因人而异”的思路去探索,而不是迷信教条,鼓吹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做法。正如中医大师张琦所说:“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养生要从自身实际出发,遵循科学规律,从容调理身心,快乐工作生活,健康自然属于我们。我对养生没什么研究,也没什么秘诀。如果我说养生经,这些就是我的养生经。”

来自福建的盛教授也认为,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生活习惯和周围环境,顺其自然,不要强求。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就是强调个体差异。他不照搬别人的养生技术,也没有自己固定的养生计划,而是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医疗保健就像和八仙一起过海,一种模式是不能强迫的。

天津赵恩健教授认为,有意识的保健是不自然的,甚至是有害的,保健在于消除危害。所以“保健不保健”才是最好的保健方法,人的寿命是未知的。长寿只是一种安慰剂,但想长寿其实是怕短命,所以变成了精神负担,导致短命。他还认为画山水画是最方便修身养性的方法,古代画家长寿,所谓“烟云供养”。

浙江余主任医师认为,不应该刻意追求长寿,更不应该在长寿上花费。一切要顺其自然,力求返璞归真。他认为,比如散步,如果必须每天按时锻炼,那就是一种自我施加的压力和负担。

南京的吴考坦教授并没有固步自封。他说养生和长寿有关,但不是一回事。他认为大多数关于健康和长寿的书没有区别。他不会呆在旧纸堆里,他会效仿,用自己的方式生活。

受儒家“仁爱”思想的影响,在新中国“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指引下,一些著名的老中医把个人的健康需求与拯救世界、拯救人民的医学事业结合起来,进一步把自己的养生理念提升到一个高层次的道德境界:许多古籍告诉我们,养生与养心、道德密切相关。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也指出:“养生必先修德,德能长寿;养生一定要重在养心,心才能健康。“现代心理学认为,道德感是一种社会高级情感。自我道德感的满足可以缓解人的情感矛盾,减少经常面对医患矛盾的医生的心理冲突,有利于医生的自我认同和社会心理健康的提高。

那我们该怎么办,修德?首先,积善为基础。积极正确的欲望对保健也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为人类事业发展而生的,对欲望伟大,高尚正直,对保健大有裨益。所以把握欲与欲的关系,放弃小欲与私欲,求与放的平衡,入世受辱,才是修心的正道。

浙江顾震生教授认为,长寿的人应该有科学的人生观。古人称功德立言,后人称三仙。他认为《李炎》是三仙中最重要的著作,希望将其写成一本书,将他个人毕生的中医学术思想临床经验传播给后人。总之,他认为人应该做一些对人民有益的工作,这样长寿才有实际意义。

江苏的乔阳贤主任医师说:每当他治好一种慢性病,或从研究古籍中获得一些经验时,他心里都会感到非常高兴。即使他工作很忙,他也不会感到累。这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健身方法。他说他的养生之道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提高医术和努力工作的基础上,他认为这也是一大乐事。

从这些大师的观点中,我们可以知道,追求长寿和健康的最好方法是顺其自然。如果你按照自己的喜好去做对人民和身心有益的事情,你会感到快乐,你的自我价值会得到满足,你自然会活得更久,没有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