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昆曲
昆曲又名昆曲、昆曲、昆曲,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瑰宝,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其唱腔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对川剧、京剧等中国现代所有剧种都有很大影响。昆曲表演包括唱、念、做、打、舞,也是培养京剧演员的基础科目。昆曲及其戏剧结构(旦、丑、盛等角色)也被其他剧种借鉴。2001,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2.古琴艺术
古琴艺术吸收了大量高雅优美的曲调,演奏技法复杂细腻,具有独特的记谱法。大量的乐谱由人们口头流传下来。古琴有七弦十三徽,演奏者可以通过十种不同的弹拨方法弹奏四个八度。古琴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独奏乐器之一。古琴艺术体现为横奏弦乐器的独奏艺术形式,也包括歌、琴、笛三者兼唱兼奏的合奏。2006年5月20日,古琴艺术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是流传于中国和新疆维吾尔族聚居区的各种木卡姆的总称。也是流传于新疆维吾尔族聚居区的十二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的总称,主要分布在南疆、北疆、东疆,也广泛流传于乌鲁木齐等大中小城镇。也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2005年6月25日,165438+中国政府提交的项目《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4.蒙古族长调民歌
长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从13世纪开始就有了文学作品的记载。直到今天,长调仍然保留着不同地域的丰富风格。在中国北方蒙古和内蒙古自治区牧民的社会文化生活中,长调在表演和当代音乐创作中起着主要作用。蒙古族长调以鲜明的游牧文化特色和独特的演唱形式,讲述了蒙古族人民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艺术的感受,因此被称为“草原音乐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