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佛道独特的治疗方式是唐代民间医疗资源的补充?
佛教在唐代是非常完备的,唐代有很多佛寺甚至可以教化百姓。佛教寺院通过与佛教思想一致的医学理论进行医学教育和传教,既能对民众进行医学教育,又能达到自己的传教目的。道教也是如此,但不同的是,道教不是利用寺院来传播自己的思想,而是在人间行医,在治病的过程中用道教的思想来传递养生的理念。孙思邈是道教与医学相结合的最著名的人,作为道教的大师,他开始用医学为道教传播思想。虽然两者都是为了传教,但总的来说,无论是道教还是佛教,能把医学教育普及到民间,那都是最好的渠道。
唐代医学教育没有宋代普及,医术多以师徒方式传播,相对有限,不会在民间广泛传播。结果,医疗资源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宫中还有一个专门的医疗机构——宇泰部。不过,虽然当地也会有官方的医学教育机构,但很多当地民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很大,当地医疗机构的职责仍然是为达官贵人服务。人们能得到优质的医疗资源是非常难得的。
佛教在唐代成为民众主要的医学教育,唐代出现了许多佛教寺庙,向民众讲解天文历法和医学。当然,佛教的医疗之道还是师徒传授,但不能传授给民间,但可以请教民间,满足了民间的基本医疗需求,促进了社会上医疗事业的相互交流,也会促进佛教的医疗思想。在佛教的理论体系中,深闺众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也需要为民生疾苦提供相应的医疗救助。
佛教的医学思想,在佛教慈悲众生的心理因素下,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佛教医生行医救人。道教也采用与佛教相同的传教方式,部分道士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更加丰富,医术更加高超。佛教和道教这两个群体虽然不能完全代表专业医生,但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这些群体拓宽了民间求医的渠道,佛教和道教也在这里进一步传播。
除了传统医学和针灸之外,佛教和道教也有很多类似的治疗方法,即心理治疗在精神层面利用自己的信仰对患者进行治疗。这种心理治疗虽然不是唐代独有的,但经过唐代佛道理论体系的发展,已经日臻完善。这也提供了一个新的治疗渠道,而且这种简单的治疗方法已经被广泛接受,民众也会被佛道思想渲染。
佛教和道教在唐代的盛行,弥补了官方医学教育的不足,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精通医术的僧道,为唐代社会不断注入新鲜的医学血液。而且他们因为自己的信仰,在医学理论和医学上一直被束缚在自己的信仰上,但也促进了民间医学水平的提高。佛教和道教虽然在医学上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它们深入民间,可以运用自己独特的治疗方法,为民众和皇室提供心理治疗等各种服务。所以在唐代,佛教和道教这两个信仰不同的宗教,都能够凭信仰行医,这是唐代医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参考资料:
法朱元林
旧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