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秧歌舞蹈的基本节奏
东北秧歌是人们非常喜欢的民间舞蹈,动作比较简单。跟我一起看看东北秧歌的基本节奏吧,希望有帮助!
东北秧歌舞蹈的基本节奏
A.压跟:不同脚的压跟。如正步、小步、大八字步、弓步等。压跟时,后半段用lift heel拍脚,前脚掌触地,双膝站立。球拍前半拍,快速把脚放在脚后跟上,抬起脚后跟的时间较短,落地的时间相对较长。
b、膝关节屈伸:膝关节运动的不同特点。用力屈伸时,膝盖屈伸迅速且有弹性;膝关节的屈伸在软屈伸时要有内在的柔韧感,音乐翻拍的身体重心是向下的;伸直膝盖时保持膝盖伸直,以显示动作的特点。
c上半身节奏:东北秧歌的身体节奏主要是左右摇摆和前后扭动。摆动身体是在身体的左右两侧交替抬起胸部和腰部,形成上半身的左右摆动。前后扭转是以腰部为轴,以肩部为主体,在身体左右两侧交替前后扭转。肩膀和上半身扭成一个整体,胯部不要扭。如果肩膀交替前后圆,右肩带动上、后方上弧线到前方,左肩下弧线到后方。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必须移动自己的重心。走路的时候重心是不断移动的,也就是坐着或者站着,他可以随时移动重心。当人体的中心移动时,重心也会随之移动。另一方面,当重心移动时,中心也会移动,从而保持平衡。舞蹈也是如此,几乎所有的舞蹈都离不开重心的移动,舞蹈中的步伐就是最典型的重心移动。在民间舞中,所有的舞步,如朝鲜舞的平步,胶州的滚步,花鼓灯的风柳步,都是独特的重心动作。在东北秧歌中,最能体现重心转移的最有特色的一步就是“踢步”。
东北秧歌的动感风格可以概括为“保持波澜不惊”,舞蹈中的劲、美、猛为这一舞蹈增色不少。东北秧歌的“浪”体现在身体的动态规律上;“根”表现在“突而稳”的踢步,“踢步”的节奏感特别强。单个踢步一拍有三种不同的变化,踢腿的瞬间是一个非常快的用力过程。这个过程就像是快速吸气,落地时好像是突然呼吸,但很快就变成了沉重的叹息般的重心移动。在这三个变化中,踢出的瞬间体现了“根”、“巧”、“泼辣”、“爽”、“脆”的特点,落地和重心的移动充分体现了稳、美、浪的动态风格特点。于是,踢不仅显示“根”,也显示“浪”。“波浪”让人想起弧线。东北秧歌的重心运动其实是一个小弧线,前踢的重心运动是一个向下的弧线;做后踢和侧踢时,重心移动的感觉是向上的弧线。连接这些弧线的就是“波浪”的弧形运动。
从“踢”的慢动焦点来看,“慢动”本身就给人一种连续的、非常连贯的视觉形象,充分展现了成熟汉族女性委婉、细腻、温柔、羞涩、含蓄的曲线美。所谓的“美”就在这个时候显露出来了。《双花》中的“双颤步”有自己的特点。“双颤步”重心的移动是一个向上的弧线,它的节奏比较均匀,重心移动后踢腿所用的时间基本相等。另外,音乐使用快板,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裹花”中的“突步”是典型的快速移动重心的一步。因为重心移动的速度非常快,整个风格化为激昂的气氛,体现了东北秧歌中“雄浑”和“泼辣”的风格。东北秧歌的训练点是自下而上的连锁反应的协调。组成这个连锁反应的三个主要环节是脚下的脚步,身上的动作,手上的毛巾花。手脚不能协调动作是普通人的通病,而这恰恰是掌握动感节奏风格最基本的要求。面对一个初学者,要想动作协调,必须分析清楚三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指出三者之间的相似之处,以便于记忆,使学者更快掌握协调动作的窍门。三者的动作有点有线。动态法和巾花有三个过程,即“快速吸气,停止呼吸,化为叹息”。在花绕中,花绕就像是在快速吸气,绕完的瞬间就是停止呼吸的瞬间。当从手腕到另一朵花缠绕的弧线化为叹息,动态规律也有分和。动态定律就像一个钟摆。当它到达弧的终点时,就会“停下来”,立即回到动作过程(即“线”)。踢腿、动法、绕花并行进行,动法、绕花的“点”与踢腿重心的移动同步,所以三者协调一致。
“踢步”之所以显得“稳”“根”,是因为速度快。如果没有“稳跌”和“慢动”来缓冲对比,恐怕这个特点不会特别突出。比如古典舞里的“要先左后右,要上要下”变成了东北秧歌里的“要快先慢”或者“要不稳”。所以“踢”的“根”和重心的移动特别“稳”。
一般来说,舞蹈中的慢板是不容易掌握的。“浪”在东北秧歌的柔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要想跳好慢板,首先要“浪起来”。这时候就要从动作的过程和动作连接开始了。只有做好动作流程,才能跳好慢板。配合细腻的动作过程,不容易抓住节拍。东北秧歌的重心移动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这是“波浪上升”的基础。它起着掌握节拍、填充音乐的作用,从前到脚趾的动作过程、速度、幅度都受其影响和控制。重心移动越慢越细腻,路线越长,弧度越大,身体上的“波浪”就越清晰,同时整体动作也变得更加有力、坚韧、有文化、有内涵。
看民间舞最享受的是其动作所蕴含的魅力,其中包含着强烈的地域特色。在非常熟练地跳舞的时候,风格和魅力都不自觉地流露出来,这是一种非常巧妙和自然的流露。但在此之前,我们必须努力弄清楚其中的奥秘。只有掌握了这种精妙,呈现的舞蹈才不会平庸,才不会成为一系列不值得一看的“动作”。同理,要想掌握东北秧歌的风格和特点,就得掌握它的奥妙。这个的美妙之处在于重心在你脚下移动。在我看来,解决好“踢”的问题,转移重心,才是掌握东北秧歌动态风格的最好方法。
1,东北秧歌舞蹈风格研究
东北秧歌是中国东北地区流行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相传康熙三十年,黑龙江宁安县有记载“元代上,一个好事者打秧歌”“秧歌”,一个童子打三四个妇人,三四个人打军,各持两根圆木,硬生生打对方,打一个以马镫(伞灯)为龙头的糊贩。
东北秧歌形式幽默,风格独特。广袤的黑土地赋予了它古朴豪放的灵性和风情,集泼辣、幽默、诙谐、温婉、稳重于一体,生动展现了东北人民热情朴实、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稳浪、浪、梗、梗、踩板、扭腰,是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同时,五颜六色的帕花结合秧歌本身的节奏,使舞蹈更具韵味,生动地展现了东北秧歌的擂、俏、静、稳等特点。在原有心态的制约下,调整姿态、节奏、韵律、步法,积极表达内心情感,是东北秧歌的主要特点。
1.1东北秧歌的形体特征
东北秧歌在表演过程中对姿势有一定的要求,比如身体必须微微前倾,下巴要后缩,以保证每个动作干净利落,这样才能表现出女性身体的三弯,更好地表达情绪的变化。每一个动作都要包含丰富的情感。因此,东北秧歌的表演要准确把握东北女性的心理活动;东北男人要强调“逗”,即洒脱好玩,释放男性阳刚之气。东北秧歌很多时候也叫“扭秧歌”。根据这个词汇,秧歌表演中最重要的是扭腰,充分表现了东北人民奔放、快乐、热情、幽默的个性特征。
1.2东北秧歌的节奏特征
通过分析发现,东北秧歌的传统节奏是2/4拍尾数,夹杂少量的1/4拍和4/4拍。而且拍子的重音不一定存在于每一小节的第一拍,偶尔会出现在小节的中间或最后部分。这意味着东北秧歌的节奏变化很大,尤其是点音符的大量使用,使得表演中的节奏非常丰富。它广泛应用于慢速或中速音乐中。受这种节奏特征的影响,东北秧歌的舞蹈动作特征呈现出“立脚稳,脚快”的特点,旋律与韵味协调一致,具有非常独特的味道。
1.3东北秧歌的步法特征
东北秧歌的基本步法有前后踢、扣篮、侧踢、抖跳等。在踢腿过程中,表演者膝盖的全身动作必须是有弹性的,很短,要求踢腿幅度小,速度快,双腿集中交换,身体稳定,踢腿时保持姿势不变,即上身微微前倾,腰胯适当抬起。这一系列特征与东北地区的踩高跷活动密切相关,而回缩、运动、力度的强烈反差也能表现出东北人心理活动的起伏。
1.4东北秧歌的动态特征
东北秧歌的动态规律通常分为前后动态规律、上下动态规律和循环动态规律。这三个动态规律是紧密联系的,每两个动态规律要通过腰部下弧的缓慢运动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一个快速稳定的舞蹈。有人总结说,东北秧歌最基本的动态规律是走、稳、鼓。首先是“走”,指步伐平稳,行走过程中保持膝盖放松,后位脚踝微微上勾。落地时控制力度,产生强烈的感觉,步伐大小不受约束;二是“稳相”,特指静止的动作,但强调静止,指的是稳相不是绝对的静止,而是动作前后衔接的相对状态,强调延续和开始;第三种是“鼓相”,主要由连续鼓组成,称为鼓、鼓相、翻身。它需要在每个层次上小心处理,以保持整洁、连贯和进步。
2.东北秧歌表演形式的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传统的东北秧歌进行了很大的创新和改造,前后最大的不同是现代秧歌的动作幅度更大。动作幅度的增加大大提高了舞蹈的表现力,尤其是在舞台上展示的时候。新鲜元素的融入,促使东北秧歌更好地展现舞者的内心,整体提升了观赏性和艺术性。比如在重心转移的过程中,要加大原有步伐的动作幅度,表演者要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尽可能最大化动作幅度,进一步体现人们对自由的追求和东北人的热情奔放。
3.结论
基本秧歌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东北人民的审美心理和艺术情趣,是情感、信仰和文化的综合体。通过本文的分析,东北秧歌的主要特征是“逗”和“闹腾”。舞蹈演员在表演前要充分了解这些特点,感受东北人民的生活氛围,从而表现东北秧歌的文化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