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给孤寡老人送饭7年,老人如何还手?

餐馆老板给孤寡老人免费送饭,这份爱情持续了7年。

在自己的饭馆里,陈伟身后是老人送的锦旗。

免费给陌生老人送一顿饭似乎并不少见,但如果这份爱情持续了7年呢?

在南京六合区,有一个叫陈伟的年轻人。16岁,独自出门,从学徒做起,做过糕点师傅,厨师。28岁开始自己创业,开了一家100多平米的小餐馆。2011年冬天,他在张玉华遇到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前来点餐。看到老人孤身一人,他决定免费为老人送饭,这一送就是近七年。

牛子记者梅建明实习生徐梦云文/摄

“爱情大餐”的故事

现在送午餐。

老人家的门半开着,仿佛在等待陈伟夫妇的到来。

牛子新闻记者昨天见到陈伟时,他正在厨房做饭。我看到他熟练地烹饪炉具和食材,在几口大锅之间忙碌。不一会儿,肉丝炒了山药木耳,炒了时令蔬菜,蔬菜鸡蛋汤,汤里放了几块肉。烤了三个热菜,量还挺足的。记者按照菜单价格算了一下,大概三四十元。老年人通常午餐和晚餐吃这些菜。

“天冷,老人说要吃点清淡的。”陈把菜和汤放进一个塑料筐,告诉记者。“以前发很多,现在忙,老婆发很多。”

牛子记者跟随陈卫和和他的妻子杨玲来到宣武区尚贤苑社区的张玉华老人家中。路不远,过马路,向东拐进尚贤苑小区,走80米左右到老人住的小区。

“又给张太太送饭不容易。今天是两个人。”途中,一位熟悉的中年妇女向陈伟夫妇打招呼。

011点,张玉华老人的门半开着,好像在等待他们的到来。陈伟和妻子推开门,走进了张奶奶家。房间有点暗,但是很干净。张奶奶战战兢兢地站起来说:“小杨,谢谢你来了!”抬头看见杨玲身后的陈伟,张奶奶赶紧挪开开灯:“哇,陈骁来了,快过来坐,谢谢!”张奶奶边说边拉着杨玲的手,请他们坐下。

“你是好人。没有你,我不会活到现在。我很高兴见到你。”张奶奶说着说着激动起来,眼眶湿润了。

“这没什么。别激动,照顾好自己。”陈伟急忙上前扶住张奶奶。

张奶奶得知记者来访,激动得热泪盈眶。她说:“你早该来报道了。真的要感谢他们四年来给我送饭。”老人伸出四个手指,突然和他握手,说自己老糊涂了,记不清多少年了。

张奶奶从陈伟手里接过饭盒,小心翼翼地放在桌子上。然后,她带着陈伟夫妇去看她养在阳台上的小植物。她笑着说起,哪盆花刚长出来,哪盆差点冻死...

初次相识的记忆

2011的冬天,我接了老人的订单,开始免费送餐。

张奶奶告诉新闻记者,这些年多亏了陈卫和杨凌。“小杨父母刚回国,我跟她说,以后我就一个人死了!舍不得放他们走。”

陈伟解释说,妻子杨玲的父母是贵州人。两个月前来南京暂住时,她经常来张奶奶家和老人聊天解闷。前几天公公婆婆回贵州老家,张奶奶舍不得。其实我爸妈经常从六合过来看老人,陪她解闷。

杨玲告诉牛子新闻记者,她已经把老人当成了自己的长辈。

对于饭多久送到张奶奶手里,陈伟一时有点含糊。“六七年吧。”陈伟说。在妻子的提醒下,两人梳理了一下,才想起第一次送餐是在酒店两年前开业后的2011年冬天。

“第一次见到张奶奶,大概是2011的冬天。那天,她拄着拐杖一瘸一拐地来到我的餐厅,说要炒几个菜。”陈伟说,老人结账,开始说腿脚不方便,要服务员把炒好的菜送到她家。当时陈伟的餐馆刚开张,生意不是很好。炒完菜,陈伟摸到了张奶奶家。进门后,她发现自己住的是一个单间,陈设简单。正好生意不忙,陈卫和聊了一会儿,知道她是个独居老人。

“她说她快80岁了,身边没有人照顾她。我希望将来能在我的酒店里点一些烹饪。至于价格,好商量。”陈伟说,他回到酒店后,把张奶奶的情况告诉了妻子。两人商量后,决定接手这个“生意”,定期给老人送饭送饭,但不收老人的钱。

“说实话,那时候的餐厅虽然不赚钱,但是想到老人也不容易。就算赔了钱,我们也不在乎这张嘴。”陈伟说。

“我们每天都会问张奶奶喜欢吃什么,给她送去。有时候她不说,我们就在店里做点特色菜。逢年过节,我会送她一些饺子和鸡汤。我们酒店过年会放假几天,然后提前做好几天的饭,给她送过去。”陈伟的妻子杨玲说。

坚持不容易。

社区是六七年前才知道这件事的。

“我们老板能坚持这么多年,真的很不容易。每次送餐,量都很足,味道也不错。我们都很佩服。”一位跟随陈伟多年的员工告诉牛子新报记者,现在在饭店吃饭,这些菜要三四十元,一年一万多,1967年要七八万。

陈伟所在的墨香社区的前副书记葛珊珊告诉牛子记者:“张玉华已经86岁了,住在尚贤苑。他妻子多年前去世了,留下她一个人生活。”去年年中,当她去张玉华看望老人时,她得知陈伟已经送饭很多年了。“陈老板对老人的关爱持续了六七年。他和家人经常来和老人聊天,有时还组织员工去看望她,陪她。这不仅仅是送一顿饭那么简单。他们的公益行为是我们社区的正能量。”

葛珊珊说,她所在的社区有一对90岁的老夫妻,他们的孩子都不在身边。他们还想通过外面的餐厅做饭送餐。她联系了陈伟,没想到陈伟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品尝过后,夫妻俩一致决定在这里点餐。“我不能再给陈老板增加负担了。他给这对夫妇送饭,每人每餐只收8元钱。真的很便宜。”葛珊珊告诉牛子新闻记者,她有这样一个想法,希望通过将陈伟的餐馆打造成社区老年人的餐饮场所,给陈伟一些补贴。

不善言辞的陈伟一直说照顾老人只是小事。但老人不这么认为。为了感谢陈伟一家这些年的帮助,张奶奶几年前特意送来一面锦旗。最近老人逛到店里,意外看到锦旗因为时间久了有个洞。她非常担心。过几天,她送来一面新锦旗:送给新炊具全体员工的礼物——关爱独居老人数量一如既往,真正的奉献不是亲人比亲人好。

爱情情侣《甄嬛传》

努力和真诚是“法宝”

陈伟不喜欢和别人争执,更多的是源于他艰辛的创业过程。16岁那年,陈伟离开南京六合老家,当了一名水暖工学徒。因为他年幼体弱,水管不能动。三个月后,他转行去了一个小店学做糕点,三个月后成了师傅,一个人干了三年。为了做一个全才,他辞掉了技术稳定的工作,转到大酒店学做饭,然后就是一系列的跳槽。

“当学徒,从零开始,一个月没有休息时间。我睡在花坛里,公园长椅上,酒店餐厅里……”陈伟说,每天凌晨3点起床,晚上8点睡觉,在厨师行业很常见。陈伟说,最困难的时候,我住在亲戚家,离宾馆有几公里。我走路上班,没有车,怕迟到,甚至跑步上班。“为了省钱,我吃过各种苦。”陈伟回忆说,从知道怎么做面食,到学会做菜,再到在餐厅当“荷花”,他每天早早就去厨房做准备工作,然后帮师傅准备菜肴、品尝菜肴、摆盘,然后就成了师傅。

“2002年做糕点的时候工资很高,一个月3000多。后来改行做饭,每个月只有500块钱。我必须学会保持低调。从最底层的厨师做起,我用了三年时间,从十三灶炒到一灶的位置。”陈伟说,其实人生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从低到高,有失败也有成功,关键是要懂得付出,懂得感恩。

“我记得我刚开店的时候,我们店里的生意不是很好。因为生意火爆,隔壁一家餐厅的桌子不够用。经常来我店里借桌子,我会很热情地借给别人。”陈伟的妻子杨玲说,他们结婚后,开了这家小餐馆。起初,他们不知道如何做生意。前两年很艰难,后来慢慢学会了如何吸引客人。“你要真诚待人,保持厨艺水准,价格合理。”杨玲说,后来生意渐渐好起来,开了分店。多年来的进步,靠的是真诚待人,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客户。

相关部门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