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苏洵、苏辙为什么被称为“三苏”?

苏洵(1009—1066),北宋著名诗人,人称劳权。他十几岁就交了朋友,27岁开始努力学习。他不仅掌握了“六经”理论,而且刚开始写作就写出了好文章。他的22篇文章包括《权术》、《均势论》和《计策》。他为皇帝太常格力写了一本礼书。治平三年病逝于京师,葬于眉山县安贞乡李克龙(今东坡区土地乡公益村)。后被谥号为“文安公”。他写了《贾》、《易传》等。苏洵是一代文豪,与儿子苏轼、苏辙并列。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东坡居士。嘉祐二年(1057),随弟苏辙入秘阁科举,入三等(宋朝)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先后在凤翔、杭州、密州、湖州、徐州、颍州、登州、扬州、定州等地任地方官。他发展生产,抢险治水,镇压豪强,整顿军纪,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以其卓越的功绩造福子孙后代,使他们在史书上熠熠生辉。苏轼在哪里做官,在哪里生活,后人或许可以伫立。

政治上,苏轼既反对王安石的“激进变法”,也反对司马光的“废新法”。被夹在新旧党之间,苏轼一生遭受了许多打击和波折。但他心胸宽广,适应性强,爱国爱乡,倔强豪放,对生活保持乐观豁达,积极追求,直到去世。他的精神仍然影响着我们无尽的文化创造和传承。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多才多艺的作家。他的散文是北宋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诗史称为“苏轼”,代表了宋诗的最高水平。词称“苏词”,开创了中国豪放词风;他创造了新一代的散文;开创了明清散文的先河;他的书法开创了“尚意”的风格,史称“紫苏”,居宋代四大书法家之首。他是中国“文人画”的创始人。他的著名绘画理论,如“有明确的计划”和“像一个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他在水利、医药、音乐、养生等领域也有大量著述,创作范围广泛。苏的影响早已跨越时空和地域,成为中国文人的杰出代表。

苏轼晚年被贬广东惠州、海南儋州(今海南省丹县)。三年被赦返北,死于长洲,葬于河南郏县小峨眉山,后谥号“文仲公”。

苏哲(1039——1112),名字叫迎宾,是个老头。苏轼的弟弟,19岁时是和哥哥同门的秀才,仕途谋略四等。他是翰林学士、知止专利学者、商友诚大臣、侍郎。他和我哥哥葬在同一个地方,后来被谥号为“文”。他学识渊博,著作甚多,包括《栾季承》、《栾城续》、《栾城后记》等。,而“王博”是他的文学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