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动则分,静则合”

做好“开合”和“动阳动阴”

“动则分,静则合”这句话出自王宗岳的《论太极传》。太极拳的“动则分,静则合”,其实就是一个阴阳的问题。根据《易经》记载,世间万物都是由阴阳构成的,这种阴阳观念在太极图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宋代的周敦颐写了《太极图说》,阐述阴阳问题。王宗岳的《论太极传》并非出自《易经》,而是出自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阐述了阴阳变化和万物衍生的概念:动阴阳分,静阴阳合;静中有动,刚中有柔,实中有实等等变化转化:世间万物的运动转化离不开阴阳开合,离不开动静转化;阴阳开合,动静转换,使世间万物萌发,故有“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以致万物”之说。宋代朱是这一理论的集大成者,朱的学说是儒家学说的高峰。王宗岳的《太极传》就是受了这种阴阳学说的影响。

在太极传中,这种阴阳变化就是虚实开合的转换。开合指的是动作的外形,虚拟现实指的是内在的力量。太极拳的练习离不开阴阳的变化,也就是开合的变化。拳法练习中动作力度的前进、后退、左手、右手、刚柔变化都是阴阳变化的具体表现,如刚为阳;柔则阴;开为阳,闭为阴。这些构成了太极拳的阴阳变化。

至于如何在练拳过程中体现阴阳的变化,我觉得作为一个普通的太极拳练习者,没必要把阴阳理论学得那么深,只要大体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做到姿势正确,拳法动作规范就可以了。现在大部分人练太极拳是为了健身,没必要深入研究太极阴阳理论。少数研究太极传的人,应该知道太极阴阳学说,但从周敦颐对太极的图解来看,并不需要研究。这些都是哲学范畴,是宏观的,而拳击是具体的科学。练拳的时候要学习拳击的原理和技术。这就好比中医来源于阴阳学说,但你不学医,学易经也救不了命。练太极拳也是如此。你要研究太极拳的训练方法,太极拳的姿势要求,了解太极拳十三势的具体要领,这样才能练好太极拳。如果想进一步学习太极拳,可以学习《论太极拳》,可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太极拳的理论具体指导太极拳的练习和运用,而易经和周敦颐对太极的阐释并不是指导太极拳练习的具体理论。学易经不学太极拳理论,练不好太极拳。

练太极拳的时候,最根本的是掌握虚实的开合变化。虚实和开合是阴阳学说在太极拳中的具体体现,也是运动的表现。从理论上讲,“动则分,静则合”没有什么难懂的,但在练习方法上,各派各派都有自己的要求。太极拳对“动则分,静则合”的把握主要体现在“开合”上。

“起床”要聚精会神,即内在精神要完整,外在要表现舒适,内在要巩固精神;外部动作,手,眼和身体的动作,必须协调。比如做懒人穿衣的动作,身体微微下蹲,双手抬起,双脚分八步。此时是“动,则分”,即阴阳要分,虚实要分。练太极拳时,不动是无限的,而动是太极,包含了虚实、进退、环视等元素。因此,我们必须集中精力。

然后是“气度”。向前迈步时,手要“三分”——手与鼻尖、脚尖成一直线。这就是“气度”。如果你不能协调你的动作,用你的三个头拍照,你的姿势就不会丰满,你就不能把前面的和下面的联系起来。这时候要注意不能磕臀,头顶百会穴不能超过脚尖。

然后就是“开放”向外释放力量。

最后是“结合”——静就是结合。我的练习方法是向后划,然后按照步骤来。见面时双手抱胸。从技术上讲,这是一种推进。这样,一个“阳动阴合”的动作就完成了。

一句话,太极拳,一种武术风格,要求:起身,精神集中,动作协调;承上启下,动作要承上启下,不能有停顿;开是向外的运动,属于阳;近,拳势已过,属阴。这就是“动则分,静则合。”武术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都是这样的,即“阳动阴合”,即“动则分,静则合”。修行者在仔细了解之后,就会体会到王宗岳《论太极传》中这句话的奥妙。

曾乃亮:动了就开,动了就关。

一、动与静的概念

动是生命的需要,生命在于动。运动属于阳,刚性,生长。一切都离不开运动。运动可以促进人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有助于健康长寿。

同样,安静也是生活的需要,是生活的根本。安静,为什么是生命的根本?因为沉默是一个修复的过程。人需要睡眠和休息,这是一个休息的过程。

事物的运动是静态的,也是动态的,不可能是静态的,也不可能是静止的。生离不开动,也离不开静,动静和谐。儒家、道家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于将天地融入人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整体。这其实是一种动静平衡——天为阳,地为阴,人在天地之间达到一种动静平衡,达到自然的和谐。所以,养生的关键在于活动与休息的平衡。

第二,运动是开合的。

“动的是分的,静的是合的”,其实就是说动的和静的是一种开合关系。在太极拳演练中,动静* * *同构成为太极拳的两个方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实际上是阴阳关系。动则阳;静是阴。打开,是杨;合起来,就是阴。在太极拳的阴阳转化中,包括虚实、刚劲、开合、展、举、进退、回缩等。总之,世间万物都离不开阴阳,是阴阳的对立统一。

三、练太极拳时,如何做到“动点,静点”?

首先要把握好形体动作中的开合。太极拳的开合包括四肢的开合和身体的开合,其中最重要的是胸腹的展露。很多初学太极拳的人,经常手脚开合,但胸腹部不遮。这样,动作中虽有动、静,但没有开、闭,达不到拳术理论“动有分,静有合”的要求。所以我们在练太极拳的时候,要注意太极拳的动作不仅仅是动,还有开合。《十三势歌》中说:“动中之触犹动,因敌之变而神奇。.....密切关注方向,灵活开放,倾听自由。”这些话是连贯理解的,即静中必有动,动中必有静;屈中有伸,伸中有屈;开盘有组合,收盘有开盘。这就是太极拳的奇妙之处。太极拳开放时,不是无限的,而是开放的、融合的;关的时候要把中间关了再打开。另外,开合屈伸不仅仅是四肢的开合屈伸,还要腰部来牵,胸腰要展开。比如屈膝下蹲,举手翻身,这是开口,但开口里还是有东西;腿外翻,手臂弯曲,这是牵制,然后弓步,踢腿,转腰,伸臂,沉腕,降臀,伸指,这是展。从这个动作中,我们可以了解太极拳“屈伸、开合”的练习要领。

其次,要注意内部的开合。太极拳外表的宁静蕴含着内心的运动;外在的运动包含内在的静止。太极传的动作缓慢而平缓,可以做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种内部运动,开合主要是意识形态的。拳术“外显轻松,内固精气神”的理论,是讲内在思想的动静关系,是一种心态平和,心境轻松的运动状态。内心观念的开合,其实就是观念的开合,“动则分,静则合”的观念。

还是那句话,要“无错则随乐”。王宗岳的《论太极传》后面是“不要过犹不及,随乐而伸”这句话,意思是动作的开合要适中,动作不能过犹不及。太极拳练的是汉字。我提倡生活在太极拳中,生活在太极中。我们在生活中也要践行“中”字,包括饮食、作息、待人接物等等,都需要节制。我们在练习太极拳的时候,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流派套路,处理好动作和开合的关系。总之要“不要太多”,也就是适度、适中。练太极拳,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动的是分的,静的是合的”,其实就是动静关系。只有处理好这种动与静的关系,才能练好太极拳,才能更好地强身健体。总结一下,就是适合自己。

赵有斌:“动静结合”的三重含义

“动则分,静则合”的表述出自王宗岳《太极传》:“太极生而无极,阴阳之母也。动则分,静则合。如果没有断层,它会随着歌声伸展……”

首先,从太极拳的拳架和技法来看,我理解的“动则分,静则合”体现了拳势变化的自然趋势。比如太极传的预备式就是让我保持安静等他动。对方推我的时候,我抬手鞠躬,同时双脚上下移动配合。当对方被敲出圈子,我就收敛或者收手。这个反应的动作叫做“动则分,静则合”,虽然这个动作看似简单。

第二层是对技术应用及其变化的内在感知。比如推手,动的时候可以换发型,静的时候可以坚持。当对方推我的时候,我可以分出气势达到化解,或者当我推对方的时候,我可以分散对方的注意力,取得胜利,这就是所谓的“动则分”;相反,他不动,我就不动,他稍动,我就先动。这种在沉默中被触动的动态情境,被称为“沉默的结合”。蕴含着动静相依,分离共存的奇妙感觉。

第三层意思,“动则分,静则合”,需要意念和气势的最佳内外配合。太极传的修行,讲究的是开心豁达,做到“不开则不开,不合则不合”。如前所述,准备保持我的平静,等待对方动作的“保持”和“等待”,就是你先有了想法,才能有“他稍有动作我就先动”的快速反应;双臂抬起时,双足意念已发力入地,力量到达腿、腰、臂迎敌。头垂尾落,全身关节牵出,全身上下打开,气血自然补充,劲气自然贯通。这时候它自身的能量自然发挥到了极致;两臂落下时是静止的,但不是松弛,不是萎缩。“静”就是轻松,淡而利,内静外盈。“合”就是对应、融合、外合、内盈。如果双臂下坠,手掌要有下压的力量,手臂要有下拉的力量。这样我们就可以做同样的事情,还在一起的时候就可以坚持不懈的努力。“若无不妥,随乐而伸”,内外三和弦恰如其分。“如果动了就分了,如果还在一起”就差不多了。

另外,就我个人对“动”“静”“离”“合”的理解而言,立足点应该是在太极拳的理论上,因为太极拳的理论不能完全等同于太极的理论。也就是说,太极学说是一种认识论,是先民对客观世界的解释。而太极拳则是一种身体运动方式,其运动规律往往遵循太极理论的理论支撑。“太极”不是“太极传”。它们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但又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