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小明:父母错了。你的家庭教育再完美也没用。

作者:赵小明编辑排版:懂崔冠丽。

小明语录:

人生是一场错误,随之而来的是一场错误的修行;一路走错,就对了。

论亲子关系的影响

我们从行为遗传学的角度讲了弗洛伊德对孩子的母乳喂养,以及排便训练对孩子性别认同的影响。这些只是理论和假设,达不到科学标准。

从弗洛伊德开始,因为他的影响,很多科学研究开始涉及到母乳喂养期间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对孩子有一些影响,甚至是终身的影响。

这方面的研究很多,但都达不到科学标准。你经常会在中国心理圈听到一些特别精彩的言论。比如“出身家庭决定你的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用一生去抚平。这些都是很好的口号,但是没有科学依据。

社会关系对人的影响

大家特别注意:在心理学研究中,尤其是临床心理咨询研究中,人们特别注意关系对人的影响。

关系确实会影响人,但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重视家庭关系对人的影响,他们忽视了社会关系对人的影响,而马克思则直接提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不是家庭关系的总和。

原因很简单,因为人终究是要进入社会的,人是靠社会来决定自己是谁的,而不是因为家庭。

比如我曾经治疗过一个富二代。他在家里,他就像贾宝玉一样。所以你想想,家人和他的互动决定了他是谁吗?

家庭只能决定他在家庭中的角色和地位,但是进入社会后,他在家庭中的角色和地位能搬到社会上吗?不,这就是为什么社会关系能决定你是谁,而家庭关系不能决定你是谁。

为什么科学研究认为社会对人的影响是第一位的?

人最终会走向社会,会用社会的标准来决定自己是谁。比如:自卑。一个孩子在家里很自卑,但是如果他在社会上获得了自信,也可以解决他在家里不自信导致的自卑问题。

如果一个孩子在家庭里很自信,但是在家庭之外很自卑,那么他也是自卑的,因为只有社会才能决定他是谁。

情境对人的影响

更重要的是,因为过度的心理学,尤其是心理咨询,夸大了关系对人的影响,而忽略了情境对人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大公司特别注重情境对人的影响。他们不注重关系对人的影响,而注重情境对人的影响。互联网公司把这种情况对人的影响称为场景。

比如微信,过年的时候创造了一个发红包的场景,导致无数人喜欢用这种方式发红包。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因为这是场景对人的影响,而不是社会关系。

如果要注意心理上会对人产生什么影响,我们通常只知道家庭关系,这太局限了,要摒弃过去的一些错误观念。

人在社会中的表现大多是由整体的社会关系决定的,也就是说,影响我们的首先是家庭关系,其次是社会关系,第三是情境效应。

说到情境效应,是无数心理咨询师完全忽略的东西。

什么是情境效应?

比如我在你左边叫你,你肯定会把头转向左边看我。这是因为情况影响了你。如果我在你上方叫你,你肯定会抬头,所以声音来自哪个方向就决定了你头转向的位置。

换句话说,人往往是受情境的影响,而不是受某种关系的影响。

小明语录:

人们每天从新闻中获得对生活的基本焦虑,以取代内心对未来的焦虑,这是心理健康、延缓衰老的法宝。

再比如,我们在动物园里看到老虎,并不害怕,但是我告诉你,在野外,只要听到老虎的声音,你的腿就会立刻发软,这叫情境效应。

再比如,我们很多人学习驾驶,包括航空公司用于飞行员培训的模拟机舱训练。在模拟仓库中培训操作各种按钮,操作全流程,对流程培训很有价值。

但是对于真正的驾驶和真正的飞行,心理素质和心理体验是模拟训练不出来的。无论你在模拟训练舱表现得多好,你都没有压力。

但是真实飞行中的一点点压力,一点点危险,一点点误操作,都会立刻产生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而应激反应会导致一系列操作失误。

场景和情境效果是过去和现在很多心理咨询师完全忽略的一个重点。

以前心理咨询师认为,一个人如果是人格障碍,24小时都应该是人格障碍。事实并非如此。人格障碍不是全天候的,很多人格障碍患者在社交和职场生活中的表现都比普通人好。

只有满足一定的条件和机会,比如他跟你特别亲近的时候,他才会表现出人格障碍;他跟你只是普通的职场关系,你看不出他有人格障碍。

相反,这些有一定人格障碍的人在事业上的表现比正常人要好。因为,他们有过度的努力,过度的责任,过度的能力去和人有一些接触。

精神病人也是如此。很多人认为精神病人处于24小时精神状态,其实不然。精神病人并不总是生病。他们根据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条件,不同的场景而生病。

所以当我们谈到一个人的性格时,不要轻易认为一个人的性格是稳定的。人有非常明显的情境人格,这就是荣格所说的人格面具。

家庭关系不能影响生活。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很多人发现孩子上幼儿园后的表现和在家里不一样。孩子在学校和家里的表现可能不同;别人在职场上的表现和他回国后的表现完全不一样。

过去,我在一些心理咨询师中经常有一个误区。他们以为家族所谓巨婴般的培养,所谓对孩子的过度溺爱,一定会毁了他们。

事实并非如此。我见过很多案例。这些人回到家,什么都不管,完全被惯坏了,像个完全无能的人物。但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一进入职场,一离开家,他们就成熟老练到你无法想象的程度。

所以家庭的很多抚养方式根本无法决定这个孩子的最终表现。

相反,有一些孩子在家里什么都做。你看起来很正常,但是他们进入社会后都很胆小。你无法想象。这就是情境效应。

以前很多心理咨询师总是夸大家庭对人的影响。他们总有一个习惯性的想法,认为一个人在家里的表现会决定他在社会上的表现。

事实上,并非如此。很多在家里表现得一塌糊涂的人,甚至非常依赖,回家内裤都不洗,让父母洗到大。他出了门之后,在职场和专业的地方都很老练。

在社交生活中,他什么事都可以用手做,在外面做什么活都很积极主动。他可能从来不在家工作,但是他被宠坏了,被宠坏了。但他在外面能受各种苦。

这些家庭条件特别好的孩子,大多受到了家人太多的关注、呵护和照顾。把这些和对家人的照顾作为自己的社会表现,就是不了解情境对人的影响和情境的效果。

#科学真相#国内大部分心理咨询师都是接受传统的各种学派的弗洛伊德理论训练,过度迷信。那么最严重的后果是什么呢?

也就是父母把所有的心血和精力都花在了如何在家庭中养育孩子上,却忘记、忽略甚至放弃了如何在家庭之外帮助孩子、培养孩子更好的成长。这是关键。

(未完待续,本文摘自小明微课《行为遗传学》,其中1%)

小明语录:

家庭关系可以影响我们在家庭中的表现,但家庭关系不能影响我们在社会中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