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文化中的畲族人口
隋唐时期,居住在闽粤赣交界山区的畲族先民曾从事农业生产和狩猎活动。他们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开拓这片土地。到了唐代,中央王朝在畲族先民聚居的福建漳州、汀州等地进行统治,实行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使畲族经济进一步发展,畲族与汉族的关系日益密切。唐代张婷地区政权的建立,大大加速了畲族封建化的进程。封建统治者加深了对畲族的剥削和压迫,还实行了一系列民族歧视政策,把他们当作“外族人”来对待。畲族服饰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族传统服饰绚丽多彩,其主要特征体现在女性服饰上,以凤凰的形式贯穿整体,故称“凤服”。“凤凰装”由服装和头饰组成。传统头饰叫“关锋”,由银钳、头、银金、国筝、七夕牌、七夕仔、银链、中国古钱组成。服装由上衣、裙子、裙摆、裹脚、鞋子等组成。
上衣:上衣保留了经典的十字领,呈三角形,领子从边缘向内侧,中间有红白黄绿蓝条纹;衣领在条纹中间绣有花朵或凤凰图案;在胸部左右两侧的三角形上绣一朵花或图案;袖子又短又小,袖子从边到边也是五色条纹;手臂和翻领绣有各种图案,休闲服不绣。
裙子:裙子由两块布组成,左右两边开衩,用同色布系成纽扣。裙下有长短不一的规则竖线;裙子前面绣有几何图案,休闲服不绣。
腰裙:腰裙,俗称腰身,是边长30至35厘米的正方形,上、左、右各缝一条裙子。缠足:缠足就是绑腿。整体三角形,绑成倒人字形,上下左右角和下角缝有1红丝带。普通连衣裙的上衣是白色的,更衣室在所有边缘和小腿位置都绣有五色条纹。
鞋子:鞋子是绣花鞋,用黑布制成,先在鞋面绣上花朵和几何图案;俗称“美乐家”。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交往的增长,畲族女性服饰越来越僵化。畲族服饰和头饰制作技艺已被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县政府提出了每周第一天穿传统服饰的倡议,为传统服饰的传承和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畲族文学包括传统民间文学和新兴作家文学。在畲族民间文学中,关于畲族始祖盘瓠的神话作品引人注目。有关这一主题的作品包括古代神话歌曲《盘古歌》和《林宝王歌》的韵体,以及神话歌曲《高辛》和《龙王与三公主》的散文体。这些作品内容大同小异,讲述了畲族始祖龙麟因战功卓著,娶了三公主为妻,并生下他们的故事。畲族叙事民歌,包括《末代之歌》、《元十八帝》、《荒歌》等。,涉及封建王朝兴衰、民间灾难等重要题材。小说歌曲是畲族民间文学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们大多是由畲族歌手在过去两个世纪里懂汉语的汉族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叙事歌曲,如《西游记》、《白蛇传》、《梁祝》等。也有根据本民族历史故事创作的小说歌曲,如《钟良别》、《钟》、《兰》等。畲族民间传说的代表作品有《阿郎与元炼》、《开天辟地》、《藤镯竹筒》等。流传于畲族地区的“卖炭”、“石牛”、“捡元宝”等民间故事,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道德观念。
《盘古歌》是中国畲族古老的民间神话歌曲。又称盘瓠王之歌、帝之歌、祖之歌。它流传于浙南、闽东畲族聚居区,是一个关于畲族起源的韵体神话,具有原始的图腾崇拜观念。西汉时,一个浮在土丘上的仙女,带着两只仙鹤,闲云闲游到静宁。看到青山绿水,树木葱茏,他爱不释手,就去了建房子河边,给河里的鹤洗澡。之后,他就不知道去哪里了。为了纪念来到这里的仙人,后人把和睦的水叫做鹤溪,把房子建在浮山上。据说住在这里的人都健康了一百年。为此,静宁的畲族和汉族还专门修建了牌坊,成为了一个地名。
景宁畲族世代生活在山野,深谙观察山水之道。他们的建筑自然是依山傍水,风景优美;而贵族家庭是四合一的院落,门前小桥流水,后院繁花似锦,别无其他世外桃源。百岁门虽然是畲族的生活之地,但也是畲族文化创造和文明传承的地方。多年来,百岁门已成为畲族文化的图腾和象征。畲族图腾信仰中仍有“星崇拜”的痕迹,进一步说明了盘瓠形象的星原型。所谓星辰,原本是自然天体的总称,也是祖先标记方向、划分星空、制作历法的依据之一。随着道教文化的兴起,星辰逐渐被赋予具体的神灵形象,进入人们的信仰世界。从畲族“星崇拜”的痕迹来看,我们不能轻易断定畲族遵循天王历,但畲族与汉族接触已久,基本同化。畲族有自己的语言,但精通汉语,自古遵循汉族的天文历法。在中国古代,汉族的科技成就辉煌。
汉族有着悠久的天文观测传统。早在传说中的时代,就有主管天文的世袭官员,负责观测天象。后世延续,设立了观星台、观象台、司天台、司、秦等机构,观测天象,推算历法。因此,中国文献中对日食、月食、恒星、彗星、太阳黑子等天象的观测和记录,是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最早的日食记录发生在大约4000年前的夏朝。大约3000年前,商代甲骨中就有关于日月食的确切记录。在周朝及春秋战国以来的古籍中,有很多日食和月食的记载,在商代的甲骨文中也有。《李周》有冯,“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日,十有二十有八星”。战国时期,甘德写了八卷星占学,石神写了八卷天文学,后来统称为石干星占学,记载了120颗恒星的位置,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古代天文学家将星期日分为三壁二十八夜,并以此区域划分来确定天体和现象的位置。先秦时期,汉族先民就绘制了星图,最早保存下来的实物是五代出土的两幅28夜星图雕刻。其他比较有名的还有宋代苏州石刻天文图,唐代敦煌星图。风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代被称为“堪舆”。是人们对生活或埋葬环境的选择和处理,从而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其核心思想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主要与宫殿、住宅、村落、墓地的选址、朝向、建造和布局有关。主办方说,很多人把风水和迷信联系在一起。实际上,风水学是一门发现和利用自然的学科。
古代汉族非常重视风水,畲族也是如此。像婚丧嫁娶,易居开业,一定要请易学风水师来预测占卜,这样才能提前破灾。用现代人的话说就是风水好的地方。生活在这里的人可以帮助人们繁荣致富,使后代富有和杰出。在古代,它符合风水宝地的标准:后面是山,左边是青龙,右边是白虎,前面是山,中间是厅堂,水流曲折。风水告诉人们要顺应自然规律,优化自然环境。2008年,浙江景宁“畲药”项目被列入国务院批准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由于畲族长期生活在偏远偏僻、村落分散的山区,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畲族为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下生存繁衍,学会了防病治病的技能,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自成体系,有独特的疾病概念、疾病分类和特殊疗法,体现了畲族医学的文化特色,对某些疾病有独特疗效。
2006年,浙江省卫生厅启动了“中国畲族民间医药调查整理”项目。课题组历时6年多,对我国主要畲族聚居地进行了走访调查,根据调查获得的大量资料,梳理了畲族医药的基本特点。
独特理论:“营养不良理论”和“六神理论”是畲族医学防治疾病的主要理论。佘医生还将“营养不良”分为狭义营养不良和广义营养不良。狭义的营养不良也叫“小儿疳积”。风、寒、营养不良、食物等因素引起许多杂病,广义上统称为“营养不良症”。“六神”由心、肝、肺、脾、肾、胆组成。她医生认为,如果他们跌倒,他们会生病。“痱子”理论形成了一整套治疗痱子的方法。此外,她对损伤和风湿病也有独特的理解。这些理论基础形成了疾病的命名和分类以及畲族医学的诊断方法。
特色疗法:包括外治法、营养不良疗法、传统正骨、排毒利尿疗法、食疗、心理治疗等常见偏方。外治法仍广泛使用,如刮、挑、捏、抽、吹、揉、熨等。各种一触即发的技巧往往可以摆脱手边的疾病。正骨采用徒手复位、捣碎鲜畲药外敷、固定杉树皮的方法。此外,还有蛇伤、风湿、黄疸肝炎、肺炎、骨髓炎的秘方。她医生也说“药食同源”。几乎每家每户都经常用家禽家畜搭配草药来食用。据统计,具有食疗功能的食物约有100种。据记载,几近失传、极为珍贵的景宁畲族青曲酒,是采用畲族医学“药食同源”原理的典范,但掌握秘方的人至今未曾流传出去。
用药特点:畲药基本上是一种野生植物药。畲医认为畲药可分阴阳,在用药上非常注重阴阳平衡。畲药是一种温热的阳药,生长在朝阳的山坡上;治疗多动症和炎症的阴药生长在阴山沟;不寒不热不温不寒的药物称为“和”药,具有平衡滋补的作用,“和”药生长在低谷。畲族药材有其品种特点,主要是新鲜和现成的,其加工技巧,侧重于药物介绍和辅料和其他药物的习惯。
传统:畲族人患病,多以祖传药方为基础,服用畲族药或采取其他传统治疗方法。治疗技术被视为珍宝,由男人传给女人,也是女人和孩子传给儿媳的习俗。它通过口耳相传,代代相传,自成体系。畲医,有一技之长,一般以技能为主,仍从事农耕,或者是半农半医,也领取微薄的报酬。畲族谚语“无酒难谈”说的是畲族人热情好客,善于饮酒,经常用自己的酒招待客人。客人到了畲家,主人一般不先泡茶,而是恭敬地双手捧一大碗米酒,请客人品尝,这是畲家最高的待客礼仪。一年四季,畲家酿米酒,盖房子有“上梁酒”;生日吃“生日酒”;订婚时喝“订婚酒”;娶了女人,就要吃“嫁酒”;结婚要吃“亲戚酒”。没酒是真的不行。畲米酒一般是普通家庭酿造的。
神秘存在于畲族名门的景宁畲族青曲酒的制作工艺,自唐永泰二年开始传承至今已有1200多年,弥足珍贵。其酿造工艺十分讲究,但切割配方由畲族雷氏后人代代相传,秘密不公开。其制作方法选用66种优质天然药材和野果,并添加酿造酒、蒸馏酒、青曲、红糖等辅料。它是经过八个步骤(选药、炮制、煎煮、定和、封坛、泡泉、地耕、缩制)精心配制而成。青曲酒的酒体呈现自然纯净的金黄色和绿色,酒液明亮透明,如山间碧玉;清新淡雅的山草香温和淡雅,入口顺滑,风格独特,整体品质较好。1984年,国务院宣布成立全国唯一的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的后代纪念他们的祖先。景宁畲族绿色曲酒经过长时间的挖掘、整理和研发,在品质上进行综合评价,在品牌上进行升级,命名为“白石门1984畲族绿色曲酒”,传承养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