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到底存在不存在?

中国武术体系内容分类合理化探讨

首都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系茹凯苏学良

一、研究目的

武术,中国武术,这是一个内涵深刻、内容丰富的概念体系,以其独特的东方文化属性,几乎可以与盛行于世界的现代西方体育体系比肩。很多有识之士一直在呼吁和建立“大武侠”的概念。然而,在准确界定“中国武术”,厘清大武术体系的脉络和层次方面,仍缺乏具有广泛现实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理论研究的滞后严重影响了中国武术在现代社会和世界范围内的活动。随着现代竞技武术和散打的实践(在相关人士的不懈努力下,竞技武术也有望进入奥运会),很多专业人士开始反思武术的发展模式,开始担忧武术的发展前景。他们担忧和争论的核心是竞技武术能否代表中国武术,散打是否是中国武术。什么是传统武术?现代竞技武术的发展模式是否合理?是否有利于中国武术体系的发展?如何发展传统武术,保持中华武术的内在精髓,弘扬中华武术的文化特色?而不是仅仅按照西方现代体育的模式改造中国武术。通过对忧虑和争议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尽管争论激烈,但许多人有意无意地走进了一些局限和模糊之处,或者忽视了武术作为文化体系在世界武林中的独特性,或者武术作为技术体系的内容结构和层次不清,导致争论无法有共同的基础,难以达成共识,或者即使达成共识,也无法形成明确的观点和有效的解决方案。

许多专家对武术的体系结构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但大多侧重于分析逻辑的方法,缺乏从系统整体性的角度还原和整合各种武术类型和现象,解释武术系统中各组成部分的有机联系的方法。本文根据中国传统的学术研究方法,试图运用有机生动的“全息树图”图示法,对中国武术的内容体系进行归纳分析,梳理其“根、茎、枝、叶”,阐释其内在联系,从而有助于从文化和全息的角度把握武术体系,对各种武术现象和形态进行定位和定性,为相关的争论和讨论奠定基础。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以中国武术的各种内容和形式为研究对象,以武术技术和文化内涵的分析、比较和归纳为基本研究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比较和分类。最后,运用系统论和全息论的方法分析比较了各种武术形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梳理了脉络,用生动的生物全息树描述了中国武术的内容体系,并用其根、枝、叶分别展示了中国武术体系中的各个组成部分。最后,在图解的基础上,运用中国传统的体用思想、精末思想和全息论对武术体系进行分析和阐释,探寻中国武术的真正价值和正确的发展方向。

第三,研究成果

后面见成果——《中国武术系统全息树形图》。

第三,讨论和分析

1,中国武术之根——搏击和格斗技术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

包括本能格斗,军事格斗,私人格斗等等。武术的来源首先是原始人在狩猎活动中与野生动物搏斗时,或与社会中其他个体发生冲突时,自发产生的本能打斗。其次,有意识的原始人积极总结自发的本能格斗动作,并运用于民间私斗和大型军事对抗中,从而形成了简单有效的“准武术形式”。它不是一种成熟的中国武术。这种原始的、自发的搏击活动,是世间一切武术的萌芽之道,需要结合特定的土壤和自然环境,才能长成一棵成熟的大树。

2.中国武术成长离不开的营养环境--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

事物的发展变化与其周围的环境条件密切相关,不同的环境造就了不同类型的事物。反之,不同类型的事物包含不同类型的生长环境信息。中国武术生长在中国这个特定的地域,一直在不断地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中国传统文化也造就了世界武术之林中独一无二的“中华武术”。比如中国文化土壤中的阴阳学说创造了太极拳,在八卦九宫学说的指导下形成了八卦掌。五行学说指导下的五行拳。在中国医学的精、脏、络理论的指导下,他形成了独特的练习和培养中国武术的理念。

引导、呼吸、镇静等生理方法是中国武术功夫训练理论和方法的营养来源。

舞蹈艺术追求人体动态美的理念是中国武术套路练习的思想来源。

3.中华武术树的主干(主体)——武术主导的散手、套路、内功的统一。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之一,它符合现代系统论的思想,有其科学合理性。整合统一必须有共同的目标导向,否则统一没有前提,没有意义,更谈不上良好的协调统一。中国武术是以散手、套路、内功为主导的高度统一的身体运动。散手、套路和内功是中国武术的三种主要形式,也是武术训练不可分割的三种方法。武术是三者融合的核心和主导方向。虽然在不同的中国武术流派中,三者融合的方式和层次是不同的,但可以说,武术指导下的三者结合是中国武术技术体系区别于世界其他武术的特点和关键。缺少其中任何一项,都不能称之为完整的、成熟的、全息的中国武术。

没有内功练习,武术无法形成扎实的基本功,在套路和散手上也难以形成整体协调的动作气势,而耍花样、绣腿也难以做到精益求精。

没有散手的对抗练习,武术将失去其核心的攻防方向和“武术”本质。作为一项运动,如果失去了其起源和发展的主导方向,就会被“异化”,产生质变。套路和技法的形态虽然没变,但“精神”变了。

没有套路练习,武术就失去了追求技术境界不断升华的健康修炼价值观,而只是成为了一种勇武无情的工具。

因此,以上三者的统一就是完整的、全息的中国武术,是中国武术之树的主干和本体。

4.中国武术树的"主枝"--武术攻防。

攻防是武术发展的主导方向和主要目的。武术攻防是武术树主干的主要分支,引领着武术树的生长和发展方向。没有武术的主导方向,没有散手的练习内容,武术树的发展就会畸形——无头树。主枝是整棵树的主要部分,包含了整棵武功树的所有信息。它是散手的统一体,套路和武术高度融合。现代散打的发展如果脱离了套路和内功的支撑,与其没有必然和直接的联系,就不能称之为全息中国武术。最多只能称之为中国武术的分支在现代西方搏击对抗运动体系中的嫁接产物,并不能代表中国武术。

5.中国武术树的主要“侧枝”——武术表演和武术健身

武术表演和武术健身作为主干的主要分支,拥有主干的全部信息,包括套路表演、武术和散手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表演项目包括套路表演、散手对抗表演和武术表演。健身的方式有套路健身、散手健身、武术健身。套路、散手、武术操都可以起到健身的作用,可以用来强身健体。可以说,表演和健身是中国武术除武术之外的“用途”,与主干和主枝相辅相成。它们是中国武术有机主干的“装饰性”组成部分,是中国武术的自然衍生和功能表现。另外,主枝的发展也需要侧枝的健全来支撑,两者相辅相成,共同繁荣。

6.中国武术之树的“枝外之枝”——“表演武术”与“健身武术”

这里表演武术和健身武术不同于表演武术和健身武术,是根据表演和健身是直接针对还是间接衍生来区分的。武术表演和武术健身是武术的功能,并没有脱离它的主要方向,而是从武术的主体中间接派生出来的,没有目的,却是自然产生的。而表演武术和健身武术是根据表演艺术的特定要求和人们的健身目的进行加工,相关的人积极地、自觉地、有计划地使用武术中的相关成分,具有直接的目的性。表演武术是利用武术表演的功能特点,根据表演艺术的具体要求对武术进行改造的一种独特的艺术表演形式。健身武术是根据其功能特点,积极有目的地运用于健身活动中而形成的一种健身活动形式。这两个是武术体系的“端”,所以我在这里称之为“枝外之枝”。也可以看作是武术树上砍下的枝叶。为什么?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它包含了中国武术之树的所有信息,但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它与其母体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可以说它已经脱离了母体。作为切下来的树枝,只能放在花瓶里保存一段时间。要想继续发展生存下去,就必须重新发现,回到母亲身边,否则应用的时候只能剪不断理还乱,自己很难生存发展繁衍下去。当然,他们也可以致力于在艺术体系或健身体系的“母体”上嫁接,但此时他们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不能再称为纯粹的中国武术。而且他所投身的艺术或健身的母体,以及中国传统与现代西方国家的差异,都会直接影响他的发展方向和未来。比如表演武术包括传统戏曲武术、杂技武术、传统表演套路和现代竞技套路,健身武术还包括健身套路、健身武术和健身散手。

总之,整个武术系统树的每一部分都应该是全息的,具有中国武术的全部内涵。反之,则不应视为真正的武术,其发展方向和基础也应另论,不应与真正的武术相混淆。

四。结论和建议

1,武术的研究要从其整体内涵体系入手,不能局限于传统与现代之争。我们应该建立广义的武术文化概念,建立武术文化体系,分清武术文化的源流和分支,以便于武术文化的研究和发展。

2.中国武术的研究和发展必须走自己的路。在一定阶段,武术的某些部分向西方竞技体育转型是必要的,但这是暂时的,不是长久之计。

3.中国武术应该发展自己的“多渠道、全方位”的竞赛体系,而不是盲目地遵循现代西方体育的模式。

主要参考文献:

1,《武术文化概论》,匡文南等译,四川:四川文艺出版社,第一版,1989。

2.《中国传统体育概论》,李洪江等,北京:中国图书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3.中国武术-历史与文化,四川程大利:四川文艺出版社。

4.武术理论基础,蒋百龙等,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第一版,1995,65438+2月。

5.康国家武术管理中心古代武术发展的文化结构研究。

6.武术发展的文化思考,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康。

(2002年4月28日)

本文入选2002年5月第六届上海武术博览会武术学术研讨会,并获得学术论文评比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