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篮球赛冠军该拿什么?
今年的《篮球故事》很容易让人感受到岁月的残酷。被称为“乔丹接班人”的科比退役,40岁的邓肯在篮下的统治力明显下降。他的34岁队友帕克也失去了往日的强势冲击,马刺在与雷霆的对抗中表现疲软。篮球是一项对抗性运动。打篮球的时候,要攻防结合。球场上的情况随时都在变化。反应要快,腿脚要跟上,身体各部分要协调,大脑要一直保持高度灵敏。打篮球就像一碗随时吃不完的“青春饭”,不管你是打职业还是业余。
年轻的篮球迷,在球场上遇到60岁的对手,即使被打败也不会轻易输球。但是,六七十岁的你还有勇气站在球场上,以良好的状态迎接挑战,这是不可接受的。就像惠州这支三连冠的“爷爷级”篮球队,无论是竞技状态还是打法观赏性,恐怕都很难与年轻球队相提并论,但他们出现在篮球赛场上的意义显然不仅仅是一场或几场比赛。
从初中开始就经常打篮球。我目睹过我的伙伴们扭伤脚踝,撕裂眼睛的可怕时刻。我也有很多打篮球留下的伤疤。随着年龄的增长,运动能力和打球频率都在下降。所以,我经常权衡自己什么时候会玩这个运动。更让人受不了的是,当年一起玩的人,普遍都在忙事业,忙家庭。一起打球很难,偶尔见面问为什么现在不打篮球了。“老了”是常见的自嘲。三四十岁还叫“老”,但是六七十岁呢?仅凭这一点,64岁的篮球冠军平均年龄就很引人注目。
有些人是真的“老了”还是变得不活跃了?据我所知,很多放弃篮球、足球、羽毛球、跑步等运动的人都比较忙,打麻将、电脑游戏代替原来的运动,或者乐得在家里玩手机、聊剧。与其说我老,不如说我懒。更令人担忧的是,“懒”的现象有年轻化的趋势。早在2013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学生体质健康相关行为调查”显示,只有34.6%的高中生达到每天体育锻炼1小时,且体育锻炼时间随着年级的增加而逐渐减少。在学校之外,“屏幕”时间越来越多:近20.2%的中学生每天花近一个小时上网、看电视、打游戏。据悉,近年来,由于缺乏运动,普通成年人会得的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趋于年轻化,开始“盯上”青少年。
去年“79岁老人走秀”的新闻刷屏,不一样的养老生活让人惊艳。两年前,广州媒体报道,一位103岁的“超级奶奶”经常去越秀公园跑步,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100岁。这些爷爷奶奶把“生命在于运动”诠释的淋漓尽致。只是他们的生活态度让人不得不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