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虚弱,经常感冒,疲劳,没精神吃什么营养品或药好?

身体虚弱的食物补充和药膳疗法

中医把体质虚弱称为体虚,把慢性病的虚弱称为虚证,把虚弱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种类型。结合心、肝、脾、肺、肾五脏,各器官都有气血阴阳虚弱的类型,如肺气虚、脾阳虚、脾阳虚等。中医理论是平衡的,只要人体气血平衡。体质虚弱是身体的某些功能降低,不一定是生病,西医称之为“亚健康”。如果不及时补充、调整、调理,就会对身体有害。

治疗虚弱,按中医“虚为补,实为泻,热为寒,寒为热。”“原理,需要通过进补来调节虚实,进补有补气、养血、滋阴、壮阳四个方面,而且要根据每个人的体质和病证来辨证施身,进补有药补和食补之分,不管是用药补还是食补,都是为了补虚扶正和食补。

有时比药补更重要,因为食补不仅能补虚祛邪,还能强身健体,使体内的气血阴阳杨灿达到新的平衡,恢复健康。所以有“药补不如食补”的说法,进补就是补虚,强身健体。如果不是虚的,可引起不良反应,如强壮的人服用人参、阿胶等温补气血的药物。会出现食欲不振,恶心,饱胀,便秘,头晕,喉咙痛,牙龈出血。比如阳虚怕冷,大便稀的人,会更怕冷,腹泻,腹痛等。服用生地黄、麦冬、鳖甲等滋阴药物后。这些都是因为进补不当,损伤了胃气,违背了中医辨证进补的原则。

下面简单介绍一些针对体虚的进补食品和药膳:

1气虚:气虚的主要表现有;气短懒言,倦怠乏力,声音低沉,动则气短,易出汗,头晕,心悸,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虚热,自汗,脱肛,子宫脱垂,舌质淡胖,舌边有齿痕,脉弱等。,都是机能减退,不一定有病,气虚的人需要补气。可选用人参、黄芪、党参等补气的药物。

1.1补气的食物:牛肉、鸡肉、猪肉、糯米、黄豆、扁豆、大枣、鲫鱼、鲤鱼、鹌鹑、鳗鱼、虾、蘑菇等。可以经常交替选衣服。

1.2以药膳为例补气虚方:

于震鸡:将一只母鸡洗净,将桂圆、荔枝干、黑枣、莲子、枸杞各30g放入鸡腹,加调料蒸食,可益气养精。

黄芪蒸鹌鹑:黄芪6 ~ 9g,鹌鹑2只,蒸以补气虚。

2血虚:血虚的主要表现有;面色苍白,唇爪苍白,头晕乏力,头晕目眩,心悸失眠,多梦,大便干燥,舌淡,苔滑,脉细而弱等。进补宜采用补血、养血、生血的方法,补血的药物可选用当归、阿胶、熟地黄、桑葚。

2.1补血的食物:乌鸡、黑芝麻、核桃肉、龙眼肉、鸡肉、猪血、猪肝、红糖、红豆等。,可以频繁交替选择。

2.2补血虚药膳举隅:

当归乌骨鸡:将当归、黄芪各15g装入纱布袋中,与乌骨鸡同煮。吃鸡喝汤可以补血补虚。

阿胶糯米粥:阿胶9g(碎)、黑糯米60g***煮粥内服,可补血补虚。

3阴虚:又称阴虚火旺,俗称虚火,阴虚的主要表现有;怕热,易怒,两颊灼热,口干咽痛,大便干结,小便短赤或黄,舌淡津少,五心(两掌两底头顶)心烦,盗汗,腰酸,梦遗遗精,舌红苔薄或剥脱,脉数等。滋阴,养阴,养阴等。应采用,补阴虚的药物可以是生地、麦冬、玉竹、珍珠粉、银耳、冬虫夏草、石斛、龟甲等。

3.1养阴虚的食物:甲鱼、燕窝、百合、鸭肉、黑鱼、海蜇、莲藕、金针菇、枸杞头、菱角、生梨等。,可以交替服用。

3.2药膳养阴验方举隅:

银耳红枣汤(或百合莲子汤):适量银耳红枣(或百合莲子)可作为零食,补充阴虚。

甲鱼二子汤:1只甲鱼,加女贞子20 g、枸杞20g同煮,调味,分几剂食用,能补益阴虚,治疗肝肾阴虚引起的腰痛、遗精、头晕、视物模糊。

石斛河鱼;石斛6g,1条河鱼蒸养阴。

冬虫夏草老公鸭:冬虫夏草9g与1三岁公鸭同煮,吃鸭肉、鸭汤可补阴虚。

4阳虚:又称阳虚、火衰,是气虚的进一步发展,阳虚的主要表现有;除了气虚的表现,平时怕冷,四肢不温,喜热饮,体温常低,腰酸腿软,阳痿早泄,小腹冷痛,乏力,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沉细。补阳、益阳、温阳:红参、鹿茸、杜仲、冬虫夏草、肉桂、海马等。可作为补阳虚的药物。

4.1补阳食物:牛肉、狗肉、羊肉、牛鞭、海参、淡菜、核桃肉、桂圆、鹌鹑、鳗鱼、虾、韭菜、肉桂、茴香等。,可以交替服用。

4.2补阳虚治疗方药举例:

海马肉鸡:海马9g,肉鸡1,* * *蒸食,可补阳虚。

韭菜白米虾:韭菜200g,白米虾100g(或虾),炒熟,调味,常服,可补阳虚。

5两虚:体虚的人往往有两虚体,两虚体有以下几种类型:

5.1气阴两虚:气阴两虚,主要表现如下;有头晕、乏力、腿软等气虚症状,有上火、咽干、舌红等阴虚症状,但无慢性病。这种体质称为气阴两虚,应采用益气养阴的补法,即气阴兼顾。

5.2阴阳两虚:阴虚和阳虚都称为阴阳两虚,主要表现为:怕冷怕热,尤其是冬寒夏热,是阴阳失调或阴阳两虚的体质,应采用滋阴温阳、滋阴壮阳等进补方法。

5.3气血两虚:气血两虚一般出现在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大出血后、妇女月经过多等。,主要表现为:既有气虚又有血虚的表现,宜益气生血,补气血。

具有益气补血、滋阴养杨灿作用的食物和药膳,辨证施补,根据虚弱的轻重交替服用。虚弱消失后,应停止服用进补食物和药膳,直至正常均衡饮食,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补虚,实为泻”,无虚不用补,避免白补。

摘自:药膳/丁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