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茶和泡茶有什么区别?
中国的饮茶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制茶技术和茶道的发展而发展的。总的来说,经历了煮茶、点茶、制茶三大变革。煮茶,又称烹茶、炒茶,是唐代以前最流行的主流饮茶方式。点茶法在宋代开始出现,并迅速取代煮茶法,成为当时的主流饮茶方式。到了明代,炒茶技术开始出现并走向成熟,饮茶方式再次发生变化,逐渐发展并延续成为至今的制茶方法。
茶之初,当时的古人并不把它当作饮料,而是当作药物。所以,茶叶最原始的吃法就是采摘新鲜的茶叶,然后直接生嚼。茶叶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逐渐从药用转变为汤类食品,出现了原始的比较原始的煮茶方法,即把新鲜的生茶叶煮熟后食用,通常配以葱、姜、枣、盐等调料。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能理解这种煮茶方法,说白了就是煮一锅茶汤,不是一锅白菜汤。茶圣陆羽在他的茶经中也说:“或者用葱、姜、枣、桔皮、山茱萸、薄荷等。,且煮至沸点,或使其顺滑,或煮去沫,以致水耳弃于沟间,风俗不绝。”大意是这样煮出来的茶汤就是沟渠之间的废污水。
在唐朝以前,没有规范成型的制茶技术和方法,所以茶还是以鲜叶类蔬菜食品的形式出现。从唐代开始,制茶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制茶技术越来越复杂和精细,产生了干茶。据陆羽《茶经》记载,唐代茶叶制作流程为:“清、挑、蒸、捣、拍、烘、磨、封、晒。”也就是说,茶叶是在晴天采摘的,先用类似蒸笼的水壶蒸,然后将蒸软的茶叶用杵臼制成茶粉,放入铁模中压成饼,再将茶饼放上去,烘烤,最后封口。
随着制茶技术的发展,泡茶的方式也自然变得更加精致。茶从蔬菜汤变成了饮料,或者更准确地说,从这个时期开始,茶从烹饪菜肴变成了煮饮料。唐代制茶方法的逐渐精细化,开始注重喝茶的技巧和品味,陆羽甚至要求茶、水、火、器“四位一体”,才能品出茶的真味。据《茶经》记载,唐代的制茶方法是将饼茶放在火上焙干水分,然后用茶磨碾成粉末,再用筛子筛成细粉,再放入沸水中煮,与我们现代人常说的大不相同。
我们今天生活中所说的泡茶,是一种更符合现代人生活方式的喝茶方式。一般来说,茶是用茶炉、茶壶等容器直接加水煮沸,与唐代的制茶方法有很大不同。而且,并不是所有的茶都适合煮着喝。一般来说,一些口感清新、嫩度较高的茶,如果煮沸饮用,会破坏其本来的味道。而且茶叶中的一些化学性质活跃、对身体有益的物质,如维生素C、茶氨酸等,在冲泡饮用的过程中会被破坏,从而降低茶叶的整体保健作用。
能用来泡茶的茶,都是耐泡性比较高,口感醇厚的茶种。最典型的是普洱茶,还有一些红茶和乌龙茶。现代煮茶的好处是可以让茶叶的内容物更大程度的溢出,让茶汤的味道更浓,让茶物尽其用,有利于口感醇厚的普洱茶,而普洱茶中的老茶头可以说是最适合煮茶和饮用的茶了。关于普洱茶的制作方法,以及泡茶的优缺点,南明佳人在微号6480348写了详细的文章,有兴趣的茶友可以咨询一下。
以上就是煮茶和泡茶的区别。可以说,最初的煮茶方法是从以茶为汤到以茶为饮的过渡形式。随着制茶技术的发展,更为精细的煮茶方法完成了从煮到煮喝的转变,茶从此成为了饮料;随着制茶技术的变化(明代以后炒茶技术的发展),今天的制茶虽然与古人不同,但也是古人制茶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更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