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餐和中餐哪个有营养?
根据中西方饮食结构的不同,总结了中西方食品中营养成分的构成,并介绍了中西方食品中的典型菜肴。
关键词:中西食物结构、营养成分、川菜、鲁菜、苏菜、粤菜、法国菜、意大利菜、美国菜、日本菜。
由于自然条件、历史传统、社会制度和宗教信仰的差异,世界各国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不同的生活特点和习俗,反映在饮食文化上,创造了不同的烹饪技术和菜肴。西餐一般指欧洲和北美人的传统饮食,与我们熟悉的中餐不同。
1.中西食物的营养成分
人体为了维持正常的活动,需要大量的营养物质,但简单来说,可以分为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和水。根据一些科技人员的研究,很多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如糖尿病、肥胖症、癌症等,目前都只是简单地与人们的饮食有关,全球仍有约15%的营养不良人群[1]。老祖宗提出的“营养”一词的含义,其实和国外一些国家使用的“营养”一词并不完全一致。西方术语指的是滋补、滋养食物的意思,并没有明确包括中国古代的“营”字。“营”者求术,中医的原则之一就是营、卫、气、血。
1.中国食物的营养成分
中国居民传统膳食以谷物为主要能量来源[2],提供总热量的75%左右,蛋白质的66%和动物性食物的8%,蛋白质的65,438+065,438+0%。这种饮食结构在营养学上被称为高谷类饮食,它含有一定量的蔬菜和水果。然而,由于中国居民传统的烹饪技术和口味要求,许多蔬菜在清洗、切割和烹饪过程中,大量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健康物质被淘汰。由于谷物的蛋白质含量不高,其氨基酸组成也不完善,这类膳食提供的蛋白质不仅数量不足,而且生理价值低,钙摄入不足,铁、锌等微量元素利用率低,维生素含量不足。随着膳食结构的调整,食物消费量逐年减少,而动物性食物消费量呈上升趋势[3]。然而,根据1992全国营养调查结果,在一些富裕家庭中,动物性食物的消费量已经超过了谷类食物的消费量。这种“西化”或“富裕”的饮食提供了过多的能量和脂肪,而膳食纤维又过低,不利于某些慢性病的预防。
为了改善传统膳食结构的弊端,中国营养学会和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组成了专家委员会。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4]和中国居民的膳食结构特点,设计了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5]。
平衡膳食宝塔提出了一种营养理想的膳食模式。推荐的食物量,尤其是牛奶和豆类的量,可能和目前大多数人的实际饮食还是有差距的,可能和一些贫困地区也有差距。但是,为了改善中国居民的膳食营养状况,这是不可或缺的,应该把它作为一个目标来努力争取并逐步达到。
2.西餐的营养成分
目前发达国家正在走向盛行的饮食,以肉类为主要能量来源,其特点是能量密度过高,富含油脂和糖类,缺乏复合碳水化合物。虽然营养素供给不足会导致营养不足和多种营养缺乏,但营养素摄入过多会导致营养素摄入过量,不仅增加消化器官负担,引起胃病,而且是肥胖、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根源,同样不利于健康。目前西方国家也认识到这个问题,所以普遍推荐中国的膳食结构。
值得一提的是,在“吃什么?怎么吃?”在这个问题上,由于中西方的各种差异,结果是不同的。中国人在饮食上更注重口味的要求,而西方人更注重营养的搭配。
可见,合理的膳食和均衡的营养是保障人体健康的关键。
中餐风味与西餐风味的比较
菜肴的美要以味道来评判,味道是第一位的。一个国家的民族食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国家的一些特点,比如德国菜价格实惠,富有家庭餐的风味,表现了德意志民族淳朴的性格和务实的精神。
由于社会文化背景不同,中西方对食物口味的要求也不同。
综上所述,“吃”是人生的重中之重。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今天,我们不应该止步于“吃饱”,而应该考虑如何“吃”,才能吃得有营养。此外,随着中西文化的不断交流,世界各地将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接受风味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