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见痰治痰”写论文最合适的题目是什么
我们临床治病,最重要的是辨证。讲究“因时、因地、因人”。所以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说法。其中“因时制宜”不仅仅指一年中四季节气的变化,还包括处理方法的变化。还应该参考时代的宏观变化,使疾病的种类和性质发生变化,治疗也要相应变化。历史上,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疾病谱的变化,形成了许多医学流派。比如金元时期的医学院,明清时期的温病学,都是时代的产物。
现在科技进步很大,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物质财富相当丰富。但社会竞争日益加剧,人际关系复杂,工作紧张劳累,精神压力增大。此外,还有多种娱乐方式和丰富的物质享受。很多人为了生存,为了工作,为了事业,厌倦了社交。整天胖胖甜甜的,烟酒成瘾,五点不睡,过了中午就醒了,日夜颠倒,习惯了。再比如非法同居,很常见。婚前怀孕并不少见。婚姻是儿戏,性交是家常便饭。以及空气污染、环境恶化和辐射增加。当今时代的这些特点必然导致疾病谱的变化,比如艾滋病、空调病、非典型肺炎、各种性传播疾病——都是过去闻所未闻的疾病。也正是诸多社会因素的作用,导致当今发病痰证、痰病明显增多,治痰之法更为医家所重视和广泛应用。
一、痰是什么?
痰是人体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是体液的病理产物。不仅仅指气管和喉头之间的那种粘稠物质。它可以广泛地停滞在人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之间,导致各种奇怪的疾病。痰不仅是许多疾病的病因,也是人体内许多致病因素的产物。病因学将其列为“内外因”之一,也有人称之为第二因。历代医家对痰也有许多清晰的认识和精辟的论述。如:袁?王曰:“痰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在。”明?王伦也说:“痰也是病名。一个人的身体,气血通畅,那么津液循环,为什么会有痰呢?夫气血浊则津液不清,熏蒸后成痰。”由于痰所引起的疾病少有规律可寻,且其症状奇特,故有“奇病满痰”、“各种奇证皆属痰”之说。
痰与饮不同:虽然两者都是水液代谢紊乱所致,但痰粘,饮稀;痰浊凝滞少动,饮酒不定;全身脏腑组织无痰,饮酒致病范围相对有限;痰证常不规律,而饮则单纯;治痰无确切方法,但饮酒离不开温阳。痰饮在临床上也很常见。
痰与血瘀不同:痰由津液凝结而成,血瘀则由血瘀而成;痰可以遍布脏腑,而瘀血只存在于脉内外;痰所引起的疾病广泛而多变,血瘀所引起的疾病有许多规律性的特点。痰浊表现为肿胀多于疼痛,瘀血表现为疼痛多于肿胀,且有固定场所。治痰没有确定的方法,治血瘀无非就是活血通络。痰瘀互阻在临床上也很常见。
第二,痰的形成
1,痰的成因:
六气五志过盛,均可化为火,火可烧津液,化为痰。现代社会,气候变暖,燥热偏高。另外,工作紧张劳累,生活节奏加快,精神压力增大,或者吃辣(现在的餐厅几乎是川菜湘菜的天下),肥甘,烟酒过度;或者夜生活增多,性生活过度,无节制耗精伤阴;或滥用温补,身体稍有不适,不论寒热,常吃人参、鹿茸、虫草。以上因素一般都是痰病的诱因。张从正《儒者近人》说:“凡贴梁,居闲,自撑过度,酒食伤,以致留杯饮。”(指饮酒,含痰)“苏文?古代天真之论说得更好,“今人以酒为浆,恣意妄为,醉酒入宫,竭力竭精,消散真情,不知饱足,时时守灵,快其心,逆其命,无所节制。”“这些话,其实是现代很多人(尤其是都市白领)的生活写照,也是当今社会痰病的普遍原因。
2.痰的病机:
痰的前身是津液。津液引起的痰浊是由于火邪的燃烧。所谓“焚液成痰”。所以,邪火旺了,津液才能烧成痰。火邪在什么情况下兴盛?就是上面说的那些情况:六气过极或五气过极都可以生火,也就是所谓的“六气化火”“五气化火”。折磨津液的火,可以是实火,也可以是虚火。很好理解,真火把液体烧成痰,那就不用说了。虚火如何烧津液成痰?凡火过虚者,必先阴道液弱,阴虚则阳亢,津液不足则火过盛。火过虚,阴气不足,津液可烧,更易凝成痰浊。所以这种痰证形成的最根本原因是阴虚和津液不足。治疗不能单纯泻火,要以滋阴生津为主。另外,烧过的津液只有停滞时才能停止。津液的运行需要气的推动。如果气虚或气滞不能促进津液的运动,津液就会停止积聚而变得浑浊。所以治痰要治气。助气或行气化痰。气虚和气滞不能同时促进津液和血液循环,所以痰证形成时,血液往往停滞凝结成血瘀,这就是痰瘀互阻。因此,治痰往往与祛瘀相结合,反之亦然。痰湿和喝酒是一样的。痰浊形成的同时,往往有燥湿止渴的表现。所以在祛痰的同时,还要祛湿利水。再者,津液的代谢离不开五脏,尤其是肺、脾、肾。痰浊的形成与肺、脾、肾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这个机制会在后面的治疗中讨论,这里就不赘述了。
痰证的形成机制可以概括如下:
自然界的六大因素――风
五官(七情)过盛火沸津液成痰,痰病痰证之二因。
饮食疲劳,气虚,气滞,升阳无力
五脏代谢功能障碍
临床经验:
“治必求其根”,治痰也要求其根。在临床实践中,通过望、闻、问、触四种诊断方法来发现痰病和痰证的症状。然后运用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察证求因、追根溯源的辩证功夫,找出痰病痰证的最初成因,以及痰的性质(主要是虚实、寒热)和存在部位。根据疾病的病因、部位和性质进行治疗。才是根本的治疗。
历代医家治痰,求根并重。特别提出了“止痰治痰”的治疗原则。比如叶说,“治痰之源,不除痰则除之。”。何梦瑶也说:“痰也标,故致痰者也。”治疗要以治本为主,但要看痰的轻重缓急。"
治痰的具体方法有很多,不同的医生用的方法也不一样。本着治病求本的原则,总结多年治痰经验,归纳出临床常用的八种治痰方法,简要介绍如下:
一、益气化痰:
津液运行,气是动力。“气动则水动,气滞则水停”。气虚或气滞导致气机虚弱,津液停滞导致痰浊。所以凡是痰病痰证,如气虚或气滞,都要治以益气化痰。庞安常说:“善痰者,必先治气而不治痰”。冯也说:“治痰者,治气而不治痰。气若顺,津液亦随。”《古今医鉴》也说:“痰随气升者,先顺气,后顺气。”所以历代医家都意识到,治痰必须治气。再加上“气有余则火不足,火能烧津液成痰”,所以在祛痰的同时,有时也要清气泻火。
黄芪是临床常用的药物。黄芪在补气的同时,利水利湿。临床常与苍、白术、生薏苡仁、茯苓同用。
陈皮和香附是常用的行气药。陈皮祛湿化痰,理气和胃,香附理气解郁,通十二经脉,解六郁。
瓜蒌、竹茹、蛤蜊、海藻、海带、夏枯草常用于理气化痰。这些药物不仅能清热化痰,还具有软坚散结的功效。它们最适合热痰患者。
二、滋阴化痰:
痰浊转化为津液,这是历代医家的一致认识。比如张景岳说“痰是人体的津液,不外乎水谷之化”。“盖(痰)是津液和血液的转化。若营与卫调和,则津液自足,血液自足。为什么会有痰?”津液燃烧,痰浊;痰浊产生时,津液就会不足。因此,痰的治疗必须照顾津液。在治痰方中,更不能用辛、温、香、浮躁之品,以免更伤津液。如果阴道液不足,必须加滋阴润燥的药物,其中玄参、鳖甲最合适。玄参能清热养阴,有散结化痰的作用。鳖甲除滋阴退热外,还能软坚散结。两味药都有清热凉血的功效。一药三用,最适合痰证阴虚患者。
三、泻火化痰:
痰与火的关系前面已经讲过了。历代医家的论述也很多,尤其是清代,更为详尽。例如,冯在《冯秘笈》中就有详细论述。“——痰是有形的火,火是无形的痰。痰浊随火升降,火引痰浊横行,产生各种证候,极不守规矩。火借五脏之气,痰借五味之液。气盛则火盛,液盛则痰盛。气能上火,火能治痰。所以治痰者,必降火;治火者,必随波逐流。”关于泻火化痰药物的选择,多数医师主张使用黄芩、黄连、青黛等药物。如《丹溪心法》说:“青黛、黄连、黄芩用于热痰”。“黄芩治痰,火为虚。”此外,牛黄、大黄、连翘、鱼腥草等。也常选用,但气血津液寒凝,宜慎用。以避免体液进一步凝结。
四、祛瘀化痰:
津液凝结成痰,血液凝结成瘀。津液和血液都是体内流动的东西,它们都诞生于水谷。《内经》所谓精、津、脉,一口气可以分为六。再者,痰瘀的病因病机相似,治疗方法也相似。所以一直有痰瘀同源、同病同治的说法。比如朱丹溪认为“痰中带瘀化为一窝”。叶在治疗胃病时指出,胃病的慢性化、反复性必然是由“痰瘀”引起的,“痰瘀为有形障碍”。用韭菜汁、桃仁、半夏散瘀化痰。唐荣川甚至认为“要知道痰水凝滞是由瘀血引起的,但如果去了瘀血,痰水也就消失了。”类似的论调不胜枚举。
痰瘀证的治疗常以祛痰药物为主,如丹参、川芎、桃仁、红花、紫茎泽兰、穿山甲等。其中丹参具有化瘀生新的功效,可用于各种腹痛积滞。常用于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消化道溃疡、慢性胃炎、肝硬化、肝脾肿大、乳房脓肿、乳腺增生、月经不调、子宫肌瘤、牛皮癣、神经衰弱、失眠等疾病。例如,黄芪、远志、菖蒲、桂枝、茯苓和龙牙用于治疗冠心病和心律失常;与鳖甲、泽兰、萹蓄、赤芍、香附、郁金等混合。治疗肝硬化;与金银花、连翘、槐花、紫草、蝉蜕、蛇蜕和白鲜皮混合治疗银屑病;与降香、三七合用治疗消化性溃疡和心绞痛。
五、喝痰:
饮与痰相似,故常称痰饮。但相似之处也有不同。说是因为同源所以一样,都是水谷体液转化的;说它不一样,就是说它的病证和治法不一样。张景岳说得很清楚:“痰虽然和喝酒差不多,但其实是不一样的...,且饮之清而稠,有痰。喝酒只是停止肠胃的堆积,而痰却无处不在;水谷戒酒了,他的病全是由脾胃引起的。凡化为痰者,皆可为五脏受伤所致。”至于治疗,饮酒的治疗重在温阳利水,因势利导。常用发汗、利尿的方法,药物如凌泽、车前草、薏苡仁等。但是治痰没有确切的方法。如果痰和酒并存,就要一起治疗。
六、清肺化痰:
痰虽与五脏相关,但与肺、脾、肾关系最为密切。清。吴澄在《居痰证略论》中说:“盖肺主气,肺伤则气滞痰盛,故痰出于肺;痰的转化也在于脾;如果说痰的起源,都在肾。所以主要三法,统一痰浊。”肺主气,其气清降,向脉运化津液至全身。如果下法不正常,没有对节的治疗,津液就会停滞,聚集成痰;肺喜湿,肺阴不足,虚火可烧津液,亦可成痰;或六淫过度,以火焚津液,亦可成痰;或者脾不健,肾失温,“水满痰”,也可沾于肺上,故又说“肺为痰之藏”。治疗往往是清澈、凉爽和湿润的。清肺化痰的药物很多,有贝母、栝楼、桑白皮、黄芩、石膏等。
七、健脾化痰:
脾主水谷的运行,其气从脾运行到胃,胃是全身气运行的枢纽。如果脾失健运,或者气机升降失常,精微的水谷不能正常运化,就会凝结成痰饮。冯说:“脾虚不能散精于肺,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瘀血成痰。”其治疗应该是健脾和胃,理气。脾喜燥恶湿,所以健脾离不开燥湿。白术、白术、茯苓、薏苡仁为首选药物。胃湿燥,常选用炒莱菔子、山楂、谷物麦芽、蜂蜜等。这里特别讨论苍术和山楂的应用。
苍术:燥湿健脾,无论表里,均可用于痰湿的一切临床表现。即使阴血不足,但痰湿有证,也可配伍养阴药物。如苍术为主,何首乌、熟地、当归、桑枝、牛膝、蝉蜕等。用于治疗鹅掌风;与黄柏、苦参、白鲜皮、蝉蜕和土槿皮混合,用于治疗湿疹和神经性皮炎;与黄柏、苦参、香椿皮、炭荆芥、车前子等混合。治疗湿热带下;用陈皮、厚朴、藿香、佩兰等。治疗夏季慢性胃肠炎。
山楂,消食化积,活血化瘀,是消肉滞的重要药物,有化痰祛瘀的功效。《本草纲目》中提到“减少饮食,消除积肉,腹痛,吞酸,淤血,胀气”。临床上常与其他药物合用,治疗小儿消化不良、冠心病、高血脂、高血压、产后恶露、产后腹痛、肥胖等疾病。
八、温肾化痰:
肾主水,水开则闭。肾是先天的,是元阳和袁茵送的。所以肾阳不足,或开合不畅,水行不通,称为痰饮。王肯堂说:“痰湿则脾胃气虚,寿衰则衰。水无火则阴凝,壶底无火则饮食不消。二者皆可生湿,痰湿必生。”。刘世廉在《医养结合》中也说过。:“痰虽生于脾胃,实为肾阳虚损,不能熏蒸脾胃,使脾未能咽下唾液而成痰。”所以陈念祖总结说:“王说:‘痰浊之水原也,来自肾;痰行于湿,湿主要在脾,其余为:痰化气,藏于肺。这六个字可以看作是痰病的纲领。”治肾阳不足、水湿凝滞所致之痰浊,除化痰外,常选用温阳补肾之品,如附子、鹿角、仙茅、淫羊藿、冬虫夏草。其中,温肾润肺、化痰祛湿的冬虫夏草是最好的选择,但价格昂贵,使用方便。
痰病,痰病的治疗,虽然《内经》中有“苏文”。论怪病,兰,灵枢。恶客半夏汤。但毕竟不是系统完整的。去张仲景《金匮要略》训“痰饮”,明确指出痰饮病的治疗原则,应该是“温药而之”。但仲景的“温药调和”法,其实是针对水和饮的。直到隋方的《病源论》才把痰和饮分开论述,后来许多医家把痰和饮分开处理。以上提到的治痰八法,是在前人治痰的基础上,个人多年临床经验的总结。另外,治疗痰病、痰病,忌使用寒、热药物。气血津液,热则行,寒则凝。因此,即使热痰凝滞,也不必使用或尽量少用苦味大、寒凉的药物,避免气血津液更多凝结。凉爽湿润时,适宜。另一方面,热能损伤津液,消耗津液,痰的形成本来就是热耗津液,烧津液所致。所以,即使寒痰凝结,也最好不要使用或尽可能使用大辛热之品,以免津液再烧,温补总是可取的。这应该算是临床治痰的大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