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药膳?

药膳的起源和演变

人类祖先为了生存,不得不在自然界到处觅食;久而久之,人们发现有些动植物不仅可以作为充饥的食物,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在人类社会的原始阶段,人们还不能把食物和药物分开。这种食药结合的现象,形成了药膳的源头和雏形。也许正是基于这样的情况,我国传统医学才说“药食同源”。现代考古学家在原始时代发现了许多药用食物。现代民族学还发现,原始时代的一些民族会制作具有药用功效的食物。这些都证明药膳真的可以说起源于人类的原始时代。当然,这种原始的药膳原型也不能说是真正的药膳。那时候人们还没有意识到利用食物的药性。真正的药膳只有在人类有了丰富的药物知识,积累了丰富的烹饪经验之后,才能在文明时代出现。那么真正的药膳起源于中国是什么时候,又是如何发展演变的呢?自从有了汉字,甲骨文和金文仲就已经有了医药和饮食的汉字。药膳一词最早见于汉末《列女传》。其中有“母亲对药膳的想法是贴心的”之类的话。《宋史·张观传》也记载“跳蚤开始作为药用食物”。这些记录证明,至少在1000年前,药膳这个名称就出现在中国了。在药膳一词出现之前,我国古籍典籍中就有关于药膳制作和应用的记载。《李周》记载了“食物医生”。食医主要管理周天子的六食六饮六餐百味百酱的味、凉、重。食品医生的工作类似于现代营养师,书中也涉及到其他与食疗相关的内容。《李周天官》也记载,病医主张用“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选医提倡“养骨以酸,养筋以嫩,养脉以盐,养气以苦,养肉以甜,养窍以顺”。这些想法已经是非常成熟的食疗原则。这些记载表明,我国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了丰富的药膳知识,出现了专职从事药膳制作和应用的人员。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载:“凡欲诊病,必问饮食起居在何处”,“治病必求其本”,“药可除之,食可随之”。又说:“人以五谷为根本”,“天以五味吃人,地以五味吃人”,“五味藏于胃中”,“毒攻邪,五谷滋养,五果助,五畜益,五菜补,气味合,以补精益之气”。接近《黄帝内经》成书时间的《山海经》也提到了一些食物的药用价值:“枥木固,食不老。”以上医案表明,我国的食疗理论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黄帝内经》共有13个方剂,其中药食同源的有8个,如吴?用茜草和黑鼠尾草制成的骨丸?、麻雀蛋和鲍鱼。其制作方法是将前三种食物研磨成丸,用鲍鱼汤送服。主要用于治疗血虚。说明此时药膳的制作和应用也已经成熟。

秦汉时期药膳得到进一步发展。东汉末年成书的《神农本草经》载有365种药物,包括大枣、人参、枸杞子、五味子、地黄、薏苡仁、茯苓、沙参、生姜、葱白、当归、贝母、杏仁、乌梅、鹿茸、核桃、莲子、蜂蜜、桂圆、百合、附子等,都是药用食物。汉代名医张仲景进一步发展了中医理论,在用药之外还运用了大量的饮食调理方法,如白虎汤、桃花汤、竹叶石膏汤、瓜迪散、十枣汤、百合鸡蛋汤、当归生姜羊肉汤、甘麦大枣汤等。在食疗方面,张仲景不仅发展了《黄帝内经》的理论,而且突出了饮食的调理和预防作用,开创了药食结合治疗重疾急症的先河,记载了食疗的禁忌和应注意的饮食卫生。汉代以前,虽然有丰富的药膳知识,但仍不系统,为我国药膳疗法理论奠定了基础。

晋唐时期是药膳疗法的形成阶段。这时药膳理论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一些专门的著作。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方》、北魏崔杰的《食经》和梁代刘秀的《食方》在中国药膳理论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备千金》一书中,专门写了一篇关于“食疗”的文章。至此,食疗开始成为一门专门学科,其中* * *包含164种药膳,分为水果、蔬菜、谷米、鸟兽四大类。孙思邈也指出:“食物能祛邪固脏,能悦人心,能振奋气血。”“如果要治疗,首先要进行食疗;不是通过食疗治愈,而是通过耳部用药”;他还认为“若能适当地吃病送疫,可谓良工,是多年来诱老的奇法,也是非常健康的手法。”孙思邈的弟子孟娥整理了《食疗本草》。这是我国第一部集食物与中医于一体的食疗专著。* * *收集了241种食物,详细记录了其味道、保健功效、暴食偏食后的副作用,以及其独特的加工烹饪方法。此时还有银燕博士主编的《食疗心鉴》,南唐陈仕良撰写的《食用本草》,都出现在晋唐时期,以食疗和药膳为专题,详细论述食疗的功效。

宋元时期是食疗和药膳全面发展的时期。《太平盛辉方》,宋代正式修订,设立专门的“食疗门”,记载药膳处方160张,可治疗28种疾病,药膳以粥、汤、饼、茶等形式出现。元朝统治者也重视医学理论,提倡蒙汉医学的进一步结合,吸收外来医学的成果。饮食博士胡思慧编撰的《饮酒饮食正》一书,是我国最早的营养学专著,收录了203种食物。除了谈到疾病的治疗,从营养学的角度,第一次强调了正常人要加强饮食营养的摄入,以预防疾病,并详细记录了饮食卫生和服药饮食。

明清时期,中医食疗进入了一个更加完善的阶段。几乎所有的本草学著作都注意到了本草与食疗的关系,药膳的烹饪和制作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而且大部分都符合营养学的要求。明代医学名著《本草纲目》为中国食疗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仅谷类、蔬菜、水果就有300多种,包括饮食禁忌、用药和饮食禁忌。朱迪的《救荒本草》记载了414种在荒年可以食用的植物,并详细描述了它们的起源、名称、味道和烹饪方法。此外,还有徐春福的《古今医学体系》、陆河的《食本草》、宁远的《食本草》。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家明的《饮食指导》和王孟英的《趣味饮食谱》,至今仍有很大的临床和生活实用价值。这一时期的食疗也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崇尚素食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如黄云谷的《粥谱》和曹廷栋的《劳劳恒言》都重视素食,有助于食疗养生的发展。中国药膳从古至今历史悠久;从朝廷到民间,流传甚广。据一些学者统计,从汉初到明末,有关药膳的书籍已经超过300种。现在关于食疗和药膳的著作五颜六色,应用广泛,甚至出现了一些专门的药膳餐厅。在人们的生活中,药膳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在国外也享有很高的声誉,备受青睐。药膳是我国传统饮食和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它已经成为一门独特的科学、艺术和文化,走进了千家万户,传播到世界各地。

药膳的作用

●治疗疾病。

1.以药膳为主治病?

有些疾病或某一阶段的疾病,可以用药膳或食物为主进行治疗。如桂枝汤为治疗方,是治疗外感风寒、营卫不和的主方;《金匮要略》甘麦大枣汤就是用食疗治疗妇女脏躁的一例。?

2.药食结合帮助治疗疾病?

《内经》提出“药可祛之,食可随之”,食疗是综合疗法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内容。古代医家主张在邪气盛期依赖药物。一旦致病因素下降,在服药的同时应及时保证饮食和营养,恢复正气,增强自身抗病能力。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从正,主张先攻邪,后补邪。这是典型的药食同源。?

3.辩证食疗治病?

辩证饮食是从辨证论治发展而来的。它是以饮食习惯理论为基础,以食物的四气、五味、归经、阴阳属性与人体生理密切相关的理论和经验为指导,针对患者的证候,按照“五味调和”的原则和“寒则热,热则寒,虚则补,实则泻”的原则,用相关的食物和药膳对调理后的患者进行治疗,从而达到目的。患者的饮食基本分为四类:温补、清补、平补、专病偏方。

●医疗保健

药膳在保健方面应用广泛。现代的保健食品和保健食品是指以增进健康为目的的滋补食品。现在,中国市场上有相当多的保健食品,一般包括以下几种:

1,滋补饮食?

可作为滋补品和食疗品的中药材多达500种,约占全部中药材的1/10,我国政府卫生主管部门颁布的中药有70多种。这些特制的食疗药膳,多来自古籍记载或民间经验流传,近代改良的产品。其中,最常用的药食同源的有:人参、冬虫夏草、黄芪、山药、白术、天麻、茯苓、甘草、当归、何首乌、黄精、核桃、芝麻、大枣、爪爪、燕窝、乌梢蛇、甲鱼、薏苡仁、莲子、蜂蜜、枸杞、银耳、龙眼肉、蜂王浆等。古代的枣参汤,如十药之书,有益气补血、壮阳润肠的作用。《石坚本草》中的猪肾酒可治肾虚腰痛,《尊生八记》中的黄精饼有补肺清肺的作用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特殊滋补食品和药膳是中国特有的食物。?

2.各种保健功能的药膳?

食物和药物相结合,制成了许多具有各种保健功能的美味佳肴。比如有食疗保健作用的药膳、小吃、点心、糖果、蜜饯等等,不胜枚举。如元代山甲清宫的蜜渍梅花和蜜饯梅花。药膳保健饮料包括汤、饮、酒、浆、奶、茶、露、汁等。茶叶多为茶叶单独或掺入一些药物制成,如枸杞茶、玉墨茶、参芪酒等。这些都是具有独特加工方法和多种保健功能的药膳。?

●丰富人们的饮食生活。

在日常饮食中加入保健防病的食物和美味,很受群众欢迎。药膳食品因其东方特色和艺术内涵,可以对丰富饮食保健内容、提高烹饪技术、美化人民生活、弘扬中国饮食文化等诸多方面产生良好而深远的影响。,在家中进行休息、宴请、娱乐、接待客人、旅游和疗养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