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哪个省份重视粮食健康?

祖国的传统养生文化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诸多因素,融合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养生文化,以独特的理论体系为基础,以丰富的临床经验为特色。在世界传统养生文化中无与伦比,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养生做出了巨大贡献。

人和其他生物一样,都离不开生、长、强、老、死的自然规律。但是,人的力量可以促进生长发育,增强体质,延缓衰老,甚至可以避免过早死亡。关键在于积极预防,及时治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中就有提及:“圣人不治病,而不治病;换句话说,当你没有生病的时候,你应该预防疾病的发生。如果生病了,要尽早治疗,阻断病情发展。善于养生的人,往往会在你没生病的时候处理好隐患,赶走潜伏在身体内外的各种危险因素。

中医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强调全身各系统组织的协调统一,以“天人相应”理论为主导思想。认为人体“正气藏于内,邪不可为”、“邪合则气虚”,强调“治未病”、“未病先防,病不改”的原则,因人、因时、因地而异

祖国传统养生之道——“清补”

健康是长寿的基础,健康就是没有对身体有害的物质和毒素。目前人们把人群分为三类,一类是健康人群占5%,另一类是患者占15%,大约80%的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这个亚健康人群,发病前身体没有隐患,但也没有什么大问题的危险状态。这个时期的人需要的是清调补脾、胃、肠。调理气血阴阳;补充营养不足;从而达到预防保健的目的。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阴阳失调会影响脏腑功能失调。如果一个器官受损,其他器官也会受到影响,导致人体平衡失调。所以要提前清理体内的不利因素,调整平衡,补充营养。俗话说“正气存在于体内,邪气是指人体正常的功能活动和抗病能力,邪气是指各种致病因素。引起邪正之争,破坏人体阴阳平衡,或引起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紊乱,产生一系列病变。如果正气强大,邪气消退,疾病往往会改善和恢复。如果正气虚弱,邪气强大,疾病就会越来越严重,甚至加重和衰退。

健康文化'天人相应'

由此可见平时人们的保健是多么重要。往往当致病因素潜伏在体内而没有发病的时候,很容易忽视,认为自己处于健康状态。谁知身如堤坝“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只有去除潜伏病灶,身体才不会受到损伤,人们往往在得到疾病的信息后才开始补救。然而,“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如果你想像冰一样坚实,你将能够建立一个健康的身体。首先要明白,生活在自然界的人,是依靠阴阳五行的功能来调节人与自然的平衡。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在不同的季节、地域、时间调整平衡,才能达到“天人合一”。

阴阳五行与自然的对立统一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任何事物都离不开阴阳。有“孤阴不长,孤阳不生”之说。世界是一个物质整体,世界本身就是阴阳对立统一的结果。阴和阳代表相反和相关的物质属性。人和自然都离不开五行——金木、火、水和土。木说曲线直接上升,线条流畅,水润,水为阴,火为炎,等等。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比如水润,水面为阴,水面为阳,底部为阴。这说明了阴阳五行、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整体观念。就像人体的五脏——肝、心、脾、肺、肾,在阴阳平衡的状态下,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任何一个器官受到影响都会涉及到其他器官,就像五脏六腑——胆、大肠、胃、小肠、膀胱、三焦。

阴阳五行与“清调部”

中医五行中所谓的“木、火、土、金、水”,是世界上最基本的物质,对应自然界的“春夏秋冬”,人体的“肝、心、脾、肺、肾”。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清、调、补”,以维持人体、生态、自然的平衡。现在社会环境污染严重,吃五谷杂粮的人难免会吸收一些有害物质,危害身体健康。因此,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持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先天元气(肾气)是否充足,取决于脾胃功能是否受损。人体所需的能量由脾胃吸收、运化、输送到全身,然后调整心肺的气血,补充肾的元气,防止疾病的侵袭。

通过五脏与身体各窍的关系,与精神活动的关系,沟通内外环境的关系,维持其相对平衡与协调。五行通过生克来调节五脏六腑达到平衡。就五行而言,可以解释人与自然的关系,木、火、土、水与人体器官、心、脾、肺、肾的关系。六腑,胆胃、大肠、膀胱(三焦);五官,眼、舌、鼻、口、耳;五季,春夏、长夏(中)、秋冬;五气、风、暑、湿、燥、寒;酸、苦、甜、咸五味;东南、中、西北五个;五志是怒、喜、悲、惧;五眼泪,汗水,口水,口水等等。

这些人与自然之间的现象为我们的医疗保健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了解了五行与自然的关系后,就可以分析可能的疾病,从而推导出方位、季节、邪气、脏腑、味觉的变化,五官九窍的感应,神经的反射,处处提醒着你身体变化的预兆,让你防不胜防,防患于未然,保健养生,强身健体,延年益寿。这是祖国传统养生文化的独特之处。

总之,‘清补’是养生之道。排除体内毒素,调节体内机能,补充均衡营养,达到预防保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是祖国传统养生之道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