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畜牧?
1.马最讨厌的动物是黄蜂。
马蜂的毒刺很长,连马皮都能刺穿,所以马最怕马蜂。
2.那匹马站着打瞌睡
马很少躺下,除非生病或死亡;有时它会双脚并拢跪着睡觉,但如果只是想睡午觉,它会把下巴搁在地上支撑身体;想在安全的时候睡得舒服,就躺下睡觉。
牛
牛是反刍动物,一般一昼夜反刍6-8次,多达10-16次,耗时约7-8小时,约占全天的1/3,多在夜间反刍,白天仅4-6次左右。牛的睡眠时间很短,每天总共***1~1.5小时。牛和其他家畜一样,不吃被自己粪便污染的草,却愿意吃长在羊粪堆旁边的草,而不吃羊躺着的草。放牧牛每日鲜草摄入量约为其体重的65,438+00 ~ 65,438+04%,奶牛以干物质计为8.2 ~ 65,438+02.3 kg。
猪
第一,喂食行为
猪的进食行为包括进食和饮水,并具有各种年龄特征。
猪天生具有拱土的遗传特征,拱土觅食是猪摄食行为的显著特征。猪的鼻子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器官,嗅觉对挖掘土壤寻找食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虽然在现代猪舍里,猪的饮食很均衡,但它们也表现出拱着觅食的特点。每次喂食时,它们都试图在食槽中占据有利位置,有时会用前肢踩着进食。如果食槽很容易靠近,有的猪甚至会钻到食槽里,站在食槽的一个角落里,就像野猪拱着身子觅食一样,一吻就沿着食槽移动,把食物搅出来,扔了一地。
猪对食物的摄取是有选择性的,特别喜欢甜食。研究发现,非母乳喂养的新生小猪喜欢甜食。相对于粉末,猪喜欢吃颗粒状的物质;与湿饲料相比,猪喜欢吃湿饲料,花费的时间更少。
猪的采食量具有竞争性,群喂的猪比单喂的猪吃得多,吃得快,增重多。猪白天吃6-8次,比晚上多1-3次。每次喂食持续时间为10-20分钟,限制喂食时小于10分钟。它们吃的很随意,不仅时间长,还能表现出每只猪的爱好和个性。仔猪的吸吮次数随日龄而异,从15次到25次不等,占昼夜总时间的10% ~ 20%。大猪的采食量和采食频率随着体重的增加而增加。
大多数情况下,喝水和喂食是同时进行的。猪的用水量是相当大的。仔猪出生后需要喝水,主要来自母乳中的水分。仔猪吃饲料时,用水量约为干饲料的两倍,即水料比为3: 1。除了饲料成分,成年猪的耗水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温度。吃混合饲料的猪,每昼夜饮水9 ~ 10次,平均吃湿饲料2 ~ 3次。吃干饲料的猪,每次喂食后需要立即喝水。自由进食的猪通常交替进食和饮水,直到满足为止,限制进食的猪在吃完饲料后喝水。小猪在六个月之前就可以学会用自动饮水机喝水了。
第二,排泄行为
猪不在吃饭睡觉的地方大小便,这是它们祖先遗留下来的天性,因为野猪不会在巢穴附近拉屎撒尿,以免被敌方动物发现。
在良好的管理条件下,猪是家畜中最干净的动物。猪可以保持自己的窝床干净,可以在猪圈里远离窝床的固定地方排泄粪便和尿液。猪排泄粪便和尿液有一定的时间和区域。一般在饮水或饭后躺卧时,它们会选择阴暗、潮湿或肮脏的角落排泄粪便和尿液,这是受邻近猪的影响。据观察,生长猪在饲养过程中不排便,饱食后5分钟左右开始排便1 ~ 2次。大部分是先大便后小便,也有一部分是先排泄后喂食,但大部分是先小便后大便。在喂食间隔期,猪一般在夜间排便2 ~ 3次,早晨排泄量最大,猪夜间排泄时间占昼夜总数。
第三,社会行为
猪的从众行为是指猪群中个体之间的各种相互作用。结对是一种突出的社会活动,猪群表现出更多的身体接触,并保持倾听一方的信息传递。
在没有猪圈的情况下,猪可以在自己固定的地方生活,表现出定居和漫游的习惯。猪是群居的,但是它们也有竞争的习性,比如欺负弱小,欺负弱小,欺负同学。牛群越大,这种现象越明显。
一个稳定的猪群按照优势序列原则形成等级化的群落结构,个体之间保持相互熟悉,和谐相处。当稳定的群落结构在重组时发生变化,就会爆发激烈的争斗,直到形成新的群落结构。
猪有明显的等级,是出生后不久形成的。在出生后的几个小时内,小猪会争抢母猪的前乳头,往往头胎或较重的小猪获得最佳乳头位置。同一窝的小猪是群居的。散的时候,彼此相距不远。如果它们不小心受到惊吓,就会立刻聚成一堆,或者成群结队地逃跑。当仔猪与母猪或同一窝仔猪分开不到几分钟,就会异常活跃,大声尖叫,频繁排泄粪便和尿液。年长的猪和它们的伴侣分开也有类似的表现。
猪的等级刚形成的时候,攻击性行为是最常见的,等级秩序的建立受到构成这个群体的品种的影响。体重、性别、年龄、气质等因素。一般以体重大、气质强的猪为主,年龄大的猪比年龄小的猪占优势,雄性比雌性和阉割猪占优势。原群新加入的小猪和小猪往往排在第二位。同窝仔猪之间群体优势序列的确定往往取决于断奶重的大小。不同窝的小猪平行喂食时,会开始激烈打斗,根据不同的来源,躺成小团体。大约在24 ~ 48小时内,可以形成明显的统治等级体系,一般是简单的线性格局。在年龄较大的猪身上,尤其是在限制喂食的情况下,这种等级关系更加明显。主导序列是垂直的,中间还夹着平行和三角关系。胜者居前列,进食往往占据有利的喂食位置或优先喂食。在整体结构相似的猪群中,体重大的猪往往在前排,不同品种组成的群体并不是体重大的个体,而是竞争品种或品系占优势。主导序列建立后,和平之地的正常生活就开始了。优势猪尖锐响亮的鼻息声和用口鼻部的佯攻形成的恐吓可以代替打斗,劣势猪会不战而退。
第四,打架行为
战斗行为包括进攻和防御、躲避和防御活动。
生产实践中能看到的打斗行为,一般都是因为争夺饲料和草皮而引起的。除了争夺饲料和地盘,新合并的猪群内部的对抗也起到了调整猪群社会结构的作用。当一只陌生的猪进入一个群体,它就成了整群猪的目标。这种攻击通常很严重,从皮外伤到死亡不等。如果把两只成熟陌生的公猪放在一起,它们之间会发生激烈的打斗。它们围着对方旋转,互相闻对方的气味。有时,它们的前肢趴在地上,发出低沉的吼声,突然用嘴撕咬。这种斗争可能会持续一个小时。投降的猪往往会掉头嚎叫,逃离打斗现场。虽然两头猪打架很少造成人员伤亡,但一方或双方都会造成巨大损失。在炎热的夏天,两头小公猪之间的争斗,往往会因极度热虚脱导致一方或双方死亡。猪的战斗行为大多受饲养密度的影响。当猪的密度过高,每头猪占据的空间减少时,群体内打斗的次数和强度增加,会导致猪的摄食攻击性增加。减少采食量和增重。这种打斗形式是在咬对方的头,在猪群中是在咬对方的尾巴。新合群的猪主要是争夺第二名,而不是争夺饲料。只有群居的成分形成了,才会有更多的争夺食物和地盘的争斗。
动词 (verb的缩写)性行为
性行为包括发情、求偶和交配行为。母猪在发情期可以看到特定的求偶表现,雄性和母猪在交配前都会表现出一些行为。
发情的母猪主要表现为卧不安,食欲忽高忽低,发出特有的柔和而有节奏的哼鸣声,爬过其他母猪,或等待其他母猪爬过,尿频,尤其是公猪在场时。发情中期,性欲旺盛期,公猪靠近时,调整臀部靠近公猪,嗅公猪的头部、肛门、阴茎包皮,紧贴公猪,甚至爬过公猪,最后站定。带着野猪爬过去。当管理人员按压母猪的背部时,它们立即产生站立反射,这是发情母猪的一个关键行为。
公猪一旦触碰到母猪,就会追逐它,嗅嗅它的侧肋和外阴,把嘴放在母猪的两腿之间,突然把母猪的屁股向上拱,口吐白沫,并经常发出连续、柔和、有节奏的喉哼声。有人把这种独特的叫声称为“求偶歌”,公猪性兴奋时会有有节奏的排尿。
有的母猪表现出明显的择偶心理和对个别公猪的强烈厌恶,有的母猪由于激素失调表现出过度的性行为,或者不发情,发情不明显。
因为营养和运动的关系,公猪往往性欲低下,或者它们通奸。群居饲养公猪往往会产生稳定的同性行为,群居地位低的公猪往往会被其他公猪攀附。
第六,母性行为
母性行为包括母猪分娩前后的一系列行为,如筑巢、哺乳和其他饲养小猪的活动。
当母猪临近分娩时,它通常以抱草和在猪床上筑巢的形式出现。如果篱笆里没有草,那就只好用蹄子扒地来表示了。分娩前24小时,母猪坐立不安,频繁小便,磨牙,摇尾巴,拱地,时不时上下卧,不断变换姿势。分娩时一般是侧卧,选择最安静的时间分娩,一般是下午4点以后,尤其是晚上。当第一只小猪出生时,有时母猪会尖叫。当小猪吮吸母猪时,母猪的四肢会伸直,张开乳头,让新生的小猪吃奶。在整个分娩过程中,母猪自始至终都处于放奶状态,不停地发出咕噜声,母乳的乳头也很饱满,甚至流出的奶也很容易让小猪吮吸。母猪分娩后,以充分暴露乳房的姿势躺下,形成热源,诱导小猪挨着母猪乳房躺下。哺乳时,母猪往往采取左卧或右卧的姿势,哺乳中途不转身。母亲和后代都能主动引起哺乳行为,母猪哼哼声节奏低。小猪哺乳时,有时小猪是靠它的叫声和不断触碰母猪乳房开始哺乳的。当母猪哺乳时,母猪崽的叫声常常会引起同屋的其他母亲哺乳。小猪的吃奶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开始时,小猪聚集在乳房处,各自占据一定的位置,用鼻子摩擦乳房室,吮吸,小猪身体向后,尾巴紧紧卷着,前肢直直向前。这时,母猪的呼噜声达到峰值,最后,在排完奶后,小猪再次按摩乳房,哺乳停止。
母亲和后代通过嗅觉、听觉和视觉相互识别和交流,猪的叫声就是一种联系信息。比如哺乳母猪和小猪的声音,根据发声部位(喉音或鼻音)和声音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分别是嗯嗯声(妈妈与宝宝亲昵时)、尖叫声(宝宝受到惊吓时)和鼻喉音混合声(妈妈在哺乳宝宝时)。根据这些不同的声音,母亲和婴儿可以相互传递信息。
母猪很注意保护自己的小猪,走路躺着都很小心翼翼,以免踩到或者压到小猪。母猪在躺卧时,选择在围栏边用嘴呈三角形的卧位不断排出仔猪,在围栏边慢慢躺下,防止仔猪被压死。小猪一旦被压,只要听到小猪的叫声,就立刻站起来,重复反压动作,直到不被压为止。
当一只带着幼仔的母猪侵入外界时,它会先发出警报的吼声。当小猪听到声音时,它会逃跑或呆在地上。母猪会张开血盆大口威胁甚至攻击入侵者。刚生完孩子的母猪,即使从饲养员那里抓到小猪,也会表现出强烈的攻击行为。这些母性行为在地方猪种中尤为明显。现代品种,尤其是高选瘦肉型猪品种的母性行为减弱了。
七。活动和睡眠
猪的行为有明显的昼夜节律,大部分活动在白天、暖季和夏季。晚上也有活动和进食,天冷活动时间缩短。猪的昼夜活动因年龄和生产特点而异。仔猪、种猪、母猪和肥猪的昼夜平均休息时间分别为60% ~ 70%、70% ~ 85%和70% ~ 85%。休息高峰在半夜,早上8点左右休息最少。
哺乳母猪的睡眠时间随着哺乳天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少,行走次数由少到多,时间由短到长,这是哺乳母猪特有的行为。
哺乳母猪的躺卧休息有两种,一种是躺着,一种是睡觉。平卧休息姿势多为侧卧,不太容易躺卧,呼吸轻而均匀。虽然眼睛是闭着的,但是很容易醒过来。睡觉是侧睡,呼吸又深又长,打呼噜,经常皮毛抖动,不容易醒。
出生后三天内,小猪除了吮吸和排泄,几乎都在睡觉。随着年龄和体力的增长,活动逐渐增多,睡眠相应减少。但40岁吃了很多补品后,睡眠时间又增加了,一般吃饱后就安静地睡了。小猪的活动和睡眠一般都效仿母猪。出现
一般来说,小羊也喜欢干燥,讨厌潮湿。还是要有一个相对干燥卫生的圈舍条件,这不仅对保证羊的健康起到一定的作用,而且对保证羊毛的质量也是必要的。
小尾寒羊和其他品种的羊(如湖羊)一样,也有喜干净,厌脏的特点。它们喜欢吃干净的草料,喝干净的水,但不像其他品种的羊那么挑剔。牛羊同栏饲养时,牛留下的草料仍可由羔羊摘取。大多数羊都有在不再经常躺下的地方大小便的习惯,所以圈里可以有一个干净的地方躺下休息。但是,当圈里的羊很多的时候,这种习惯就不明显了。
羊有厚厚的皮毛,可以抵御寒风的侵袭,但是气候变冷也会对羊造成一定的伤害,所以冬天的防寒保暖设施还是必不可少的。夏季炎热,皮毛较厚时,羊体内的热量不易消散,还会影响某些生理功能。但在一般遮光饲养条件下,小尾寒羊的繁殖功能和生长发育不受影响。
羊很合群,可以小群或者大群吃草。虽然它们在放牧时显得分散,但羊不会轻易迷路。产区是农业区,大群体放牧的机会很少。小群体只能在路边沟渠边吃草。只要第一只羊带路,其他的羊就会跟着走。对于离队偷庄稼的,只要随时喊一声,一般不会掉队。
社交性与羊的年龄和是否受过训练有关。没有放牧过的小绵羊是不合群的,成年绵羊和受过训练的绵羊是合群的。此外,牧民的责任感对羊群的放牧秩序有明显的影响。
常见疾病
羊
第一节布鲁氏菌病
这种疾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传染病。在家畜中,牛、羊、猪是最常见的,它们可以传播给人和其他家畜。它的牺牲是生殖器官和胎膜的炎症,引起流产、不孕和各种组织的局部病变。该病在世界各地广泛分布,造成不同程度的流行,给畜牧业和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首先,病原体
布鲁氏菌为球虫或短杆菌,0.6-1.5-1.7微米,无鞭毛,无孢子,革兰氏阴性菌染色,无双极染色。病料涂片是密集的菌群,成对或单个排列,很少有短链。各菌株与生物型菌株在形态和染色特性上无明显差异。
第二,流行病学
布鲁氏菌病的传染源是患病动物和染病动物(包括野生动物)。最危险的是受感染的怀孕雌性,在流产和分娩过程中随胎儿、胎水和胎盘排出大量布鲁氏菌。流产后阴道分泌物和乳汁中含有布鲁氏菌。布鲁氏菌也可能存在于感染布鲁氏菌的男性睾丸炎的精囊中。
布鲁氏菌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消化道,即通过摄入被病原体污染的饲料和饮用水而感染。但皮肤感染也很重要,其他如结膜、性交等也会感染。吸血昆虫会传播布鲁氏菌病。
第三,症状
绵羊和山羊:他们通常不会表现出症状,他们注意到的第一个症状是流产。流产前,食欲不振,口渴,萎蔫,阴道流出黄色粘液等。流产发生在怀孕后的第三个月或第四个月。有些山羊流产过2-3次,有些不流产,但也有报道说40-90%的山羊流产过。其他症状可能包括乳腺炎、支气管炎、关节炎和滑膜炎引起的跛行。雄性动物的睾丸炎和奶山羊的乳腺炎往往发病较早,乳汁结块,乳量可能减少,乳房组织呈结节状变硬。
第四,病变
胎盘呈黄色胶冻样浸润,部分覆盖纤维状蛋白薄片和脓液,部分增厚混有出血点。绒毛叶贫血呈黄色,或覆盖有灰色或黄绿色或白色粘液,胃肠道和膀胱浆膜下可见点状或线状出血。浆膜腔内有淡红色液体,腔壁可能覆盖有纤维蛋白凝块。皮下有出血性浆液浸润。淋巴结、脾脏、肝脏不同程度肿大,部分散在炎性坏死。脐带常呈浆液性浸润和肥大。胎儿和新生小牛可能有肺炎病变。公牛生殖器官精囊可有出血点和坏死灶,睾丸和附睾可有炎性坏死灶和化脓性病灶。
动词 (verb的缩写)诊断
布鲁氏菌病的明显症状是流产,应与有相同症状的疾病相鉴别。弯曲杆菌、胎儿滴虫病、钩端螺旋体病、日本脑炎、弓形体病和衣原体都可以导致流产。其鉴定的关键是病原体的检测和特异性抗体的证明。
不及物动词预防和控制
应强调“预防为主”的原则。在未受感染的畜群中,控制布鲁氏菌病传入的最好方法是自我繁殖。需要引进种用动物或者补充畜群时,应当严格检疫。也就是说,牲畜要隔离饲养2个月,同时还要查布鲁氏菌病。只有全组两次免疫生物学检查阴性的人才能接触原种牲畜。干净的畜群也应该定期检疫(至少一年一次),以发现生病的动物。
如果牛群发现流产,除了隔离流产牲畜、消毒环境、妥善处理胎衣外,还应尽快做出诊断。确诊为布鲁氏菌病或在单次检疫中发现的畜群,切断传播途径,培育健康畜群并接种疫苗。
第二节口蹄疫
首先,病原体
口蹄疫病毒(FMDV)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组中的鼻病毒属,在患病动物的疱皮和淋巴液中含有最多的毒素。在水泡的发展过程中,病毒进入血液,并分布到全身的各种组织和体液中。血液中的病毒含量在发热期最高,奶、尿、唾液、眼泪、粪便等都有一定量的病毒。发烧后。这种病毒毒性很强。
第二,流行病学
口蹄疫可危害多种动物,其中偶蹄类动物最易感染。根据口蹄疫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牛和牦牛最易感染口蹄疫。牛和水牛紧随其后。骆驼、绵羊、山羊和猪又是第二种。犊牛比成年牛更易感染,死亡率也更高。人也会被感染。马对口蹄疫有很强的抵抗力。这种疾病与一般传染病的区别在于,它很容易从一种动物传播到另一种动物。但在某些流行病中,它会强烈感染牛和羊。新疫区发病率可达100%,老疫区发病率在50%以上。
口蹄疫没有严格的季节性,一年中的任何一个月都有可能发生。
口蹄疫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一旦发生,往往是流行性的,其传播既有扩散性又有跳跃性。
第三,症状
潜伏期约为一周。症状与牛几乎相同,但感染率低于牛。山羊多见于口腔,表现为弥漫性口腔炎,硬腭和舌面出现水疱。羔羊有时会发生出血性肠胃炎,常死于心肌炎。
第四,病变
除口腔和蹄部有水疱和烂斑外,喉、气管、支气管和前部胃黏膜有时可出现圆形烂斑和溃疡,表面覆盖深棕色痂。皱胃和大小肠粘膜可见出血性炎症。此外,重要的诊断意义是心肌疾病。心包内有弥漫性、点状出血;心肌切面上有灰白色或淡黄色的斑点或条纹,似老虎身上的条纹,故一般称为“虎斑心”。心软,像煮肉。由于心肌纤维变性、坏死、溶解,释放有毒分解产物,导致患病动物死亡。
动词 (verb的缩写)预防和控制
多年来,在口蹄疫防控实践中积累了一套成熟的经验,其中最重要的是开展群众性防疫运动,组织有关地区和部门联防协作,按照“早、快、严、小”的原则,采取综合防疫措施。
第三节羊疫病
首先,病原体
该病是由腐败梭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特点是发病突然,死亡迅速,皱胃出血坏死。
第二,流行病学
1,该病主要感染绵羊,山羊发病较少,尤其是2岁以下及中等营养以上的绵羊。
2.一般是地方病。
3.它发生在秋天和早春。
4、多在低洼潮湿地区。
5、一般通过消化道感染。如果受外伤感染,会出现恶性水肿。
第三,症状
经常猝死。病程长的病羊,隔离躺着,不愿意走。当被迫行走时,他们表现出虚弱和运动障碍。腹胀、疼痛、排便困难、肠内尿急,有的排出黑色稀薄的粪便。一般体温不高,有的能升到41。5℃,几小时内痉挛或昏迷。
第四,病变
死后尸体迅速腐烂膨胀,需要及时解剖。①皱胃和十二指肠粘膜常出现出血点或弥漫性出血,粘膜下组织水肿,甚至坏死、溃疡;(2)肝肿大煮脆;③胆囊增大;④胸腔、腹腔和心包积液;⑤心内、心外膜和肠浆膜下出血,肠内容物充满气泡,粘膜出血等。
动词 (verb的缩写)预防和控制
①在该病多发地区,可在疫情发生前定期注射羊快疫、肠毒血症、骤减、黑死病、羔羊痢疾五联疫苗或羊快疫、骤减、肠毒血症三联疫苗,其中5毫升可皮下或肌肉注射,不分绵羊。前三种疫苗是6个月,后一种是1年。②该病发生后,消除诱因,转移草场(地)有效。同时,要及时隔离病羊,禁止宰杀剥皮,尸体和排泄物要深埋。被污染的圈舍、场地、用具应用3%烧碱溶液或20%漂白粉溶液消毒。③紧急接种后,口服2%硫酸铜,每支100 ml。④病程较长的羊,可以用磺胺类和抗生素治疗,最好联合强心液。
第四节羊肠毒血症
首先,病原体
该病又称软肾病或流行病样疾病,是由绵羊D型魏氏梭菌引起的急性毒血症。这种细菌在羊的肠道内繁殖,其产生的毒素被人体吸收后引发疾病。临床表现类似快速流行,死后肾脏变软。
二、诊断要点
1,流行点①该病多发生于2-12月龄的肥胖绵羊,山羊少见。②多为散发。③本病的发生往往有明显的季节性和条件性。春末夏初、深秋和雨季,羊吃大量多汁的嫩草和嫩叶,收割庄稼时过量食用大量精饲料。
2、最急性的症状往往在2-4小时内死亡,患病肌肉颤抖,咬牙呻吟,流涎,倒地,四肢抽搐,头后仰。病程长的老年人表现为抑郁或嗜睡,步态不稳,感觉过敏,有时兴奋,可见粘膜苍白,腹泻,一般在1-3天后昏迷死亡。
3、主要病变小肠黏膜充血、出血,严重时整个肠壁呈红色,俗称“血肠”。人死后,肾软如脑髓,肿囊肿大,胸腺出血,心包积液,肺出血和水肿。
防治①在该病经常发生的地区,应定期用羊三联疫苗或羊五联疫苗进行预防接种(方法和剂量见羊快速流行性疾病)。(2)加强饲养管理,避免羊过量进食多肉嫩草,放牧时少喂菜根、菜叶等多肉饲料,夏季最好远离草出芽区放牧。③发现病羊时,应立即隔离,并妥善处理其尸体和排泄物。其他羊转移到牧场后,要紧急接种疫苗。对于病程较长的羊,可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治疗,强心安神有效。
第五节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
该病又称“烂肺病”,是山羊由支原体引起的接触性传染病。
1,流行特点:①仅发生于山羊,3岁以下最易感染。②往往是地方性的。(3)第四委员会全年都可发生,主要发生在冬季和早春干草季节。④感染主要通过飞沫和呼吸道。发病后,20天左右可扩散至全组。
2.主要症状:潜伏期为5-20天。多为急性,发病初期体温升高,有晕厥,不进食,咳嗽,呼吸困难,鼻涕鼻涕,触诊胸痛;最后我无力的躺在地上,呼吸的时候头和脖子都直了,窒息而死。病程7-10天。慢性病人,长期咳嗽,流鼻涕,消瘦。
3.主要病理改变:胸腔积液,多为单肺肝变性,切面呈大理石样,间质增宽,部分肺胸膜粘连。
4.鉴别诊断:应与山羊巴氏杆菌病相鉴别,必要时取肺和胸腔积液进行病原分离鉴定。
防控:1,防止从疫区引进山羊,引进的山羊要隔离观察1个月,才能配种健康山羊。在疫区,山羊传染性胸膜炎氢氧化铝疫苗可用于紧急接种,6月龄以下皮下注射3毫升,6月龄以上皮下注射5毫升。免疫期为14天,1年。
2.处理① 914:羔羊0.1-0.2g,山羊0.2-0.3g,用生理盐水或10ml 5%葡萄糖盐水稀释,缓慢静脉注射,必要时每3-5天注射1次。②使用洛美沙星、恩诺沙星和磺胺嘧啶钠。在治疗的同时,要加强护理,注意对症治疗。
第六节羊螨病
一、病原体:
此病又称疥疮,俗称疖,是由寄生在羊皮肤表面或皮肤上的疥疮和痒螨引起的一种接触性、慢性、寄生性皮肤病。
二、流行病学:
1,分布广泛,风靡全国,贵州省各地无处不在。
2.温暖湿润地区发病率高于寒冷干燥地区。
3、不分年龄均可感染。
4.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在深秋、季节和早春。
三、症状:
高氧,易怒,皮肤增厚,脱毛,有的形成水疱或脓疱,破裂后结痂皮。食欲不振和消瘦在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死亡,尤其是绵羊。
第四,预防:
1,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有计划地进行药浴、喷雾或涂抹驱虫。
2.保持猪舍干燥通风。
3、加强检疫,及时处理患病动物。
4.保持圈舍卫生,用20%石灰水粉刷消毒。
五、治疗:
(1)敌百虫,用0.5%敌百虫溶液涂患处2-3次。②应用肺毒灵,冲洗,喷雾,0.05%浓度溶解。③速杀拟除虫菊酯,用0.1%溶液药浴。(4)消除损伤,牛、羊皮下注射200 μ g/kg体重。⑤其他,如贝特、米净、灭多威、林丹乳油、硫磺石灰合剂等。,有满意的结果。
马
马传染性子宫炎
杜林(由马锥虫引起)
流行性淋巴管炎
马脑脊髓炎(东部和西部)
马传染性贫血(马传染性贫血)
马流感(马流感)
梨马梨形虫病
马鼻肺炎(马鼻肺炎)
马坏疽(鼻疽)
马痘
马病毒性动脉炎(马病毒性动脉炎)
日本脑炎(日本脑炎)
马疥癣
伊氏锥虫
委内瑞拉马脑脊髓炎
牛
2.一旦发生疫情,一般对疫区其他健康奶牛进行紧急预防注射,可以有效控制疫情。
3、病牛可使用抗菌药物及对症治疗,可收到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