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武术的特点

武当武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拳种和门派。但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有些教派有明确的传承关系,有些则非常明确。同时,也有一些投机者。他们一听到少林的名气,就会去武当。他们伪造出身,假装正宗,有时还会出柜。所以,今天要鉴定某一拳种是不是武当拳,不仅要从起源历史上进行检验,更要主要判断某一拳种是否具有武当拳的普遍特征,即其特点。中国武术起源于原始时代。为了获得食物,人类在狩猎时不得不与野生动物搏斗;为了拥有和巩固领土,一个部落必须与那个部落作战。在漫长的格斗历史中,人们积累了一些经验,并应用到格斗的实践中,这就是所谓的武术或战术。而这里的武功“武”与贤愚不同,愚俗之风失去了“武”字创造者的本义,变成了杀戮的表现。这里的武术和战术的“术”毕竟只是一个经验性的东西。比如强过弱,快过慢,刚过软,强过弱,多过少,大过小等等。这种“术”只是在“量”和“速”的运用上做文章。时至今日,仍有很多其他的武术做法仍然是两者兼顾。这种武功,一旦对立双方势均力敌,由于“量”和“速”的直接抵抗,不仅难以消灭敌人,也难以自救。武当武术不是经验主义的产物,而是理性的产物。它代表了古代圣贤创造“停止战斗”为“武术”的一种趋势,起源于伏羲、、尧、舜、老子等人。这里必须区分的是,第一,武当武术是中国武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次,武当武术是中国武术的一大创新和发展,不是自然武术的改良;第三,拳击之前有理论。武当武术的理论基础是道家哲学。

道家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的一部分。为了完美地解决人类的生存问题,通过观察和分析“天”(宇宙自然)、“地”(陆地自然)和“人”(以人类为代表的陆地生物)之间的关系,获得了宇宙、世界、社会、生命作为一个整体的统一性和辩证法的哲学观念。道家哲学当然不是专门为道家拳术创造的理论。但武当武术发明于道教,是因为道教哲学可以广泛应用于道教存在的每一个领域(道教也认为道教哲学可以广泛应用于人类的任何领域)。道教比普通人更注重保存自己,所以也必须有防御技能。于是,通过分析社会上流行的防身术的利弊,道教防身术(起源很早,最后由张三丰在武当山总结出来)——武当拳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道家哲学的本体是“道”。认为“天、地、人”之间有一个永恒的“道”。它孕育进化成万物,制约万物。它的存在是看不见的,没有形象,没有开始,没有结束;它的行为是软磨硬泡,不争不做;其表现为柔、静、虚、空、圆、中、正、和。这些可以概括为太极,阴阳,五行,八卦。用这些基本的哲学原理来指导武当拳,相比其他武术可以事半功倍。中国的道教虽然充满玄机,但却表现出一种非常明确的愿望,就是今生要修,而不是像佛教那样强调因果报应的来世。所以道家修炼最基本的原则就是获取养生的收益。

秦汉时期道教崇信外来炼丹。外丹术是指以铅、汞、硫、朱砂为原料的炼丹术。据说最初炼制的仙丹可以点石成金,进一步炼制的仙丹可以吃下去,飞升长生。但由于外炼丹的火候难以掌握,且秘笈众多,能烧成功的并不多见。但是,烧不成功后误杀的人不计其数。所以隋唐以来,提倡修炼人体真袁琪的内丹术开始流行。道家内丹术本来有一个打坐的方法,但是这个方法可以修炼人体的真元。但是,如果人长时间坐不起,就人的活动而言,就会形成自残。换句话说,它能让人长寿,但长寿的人不能走路。而丹家认为内丹之术也必须动静结合。如果只是坐以待毙,精气会变得干涩孤独,缺乏活力。所以内丹术真的要走动静结合的道路。这种动态法的出现,成为了拳击和武术的雏形。比如华佗五禽戏,八段锦,彭,他们最早知道我的《熊路过鸟》。很有可能是道家鼻祖老子在当时或很早就继承或创造了动态养生法,后来发展为唐代徐宣平、李道子、宋仲舒、张三丰的太极拳之功,或内功拳、先天拳。元至明武当道士张三丰集其大成,创立武当太极一派,后形成武当内家拳体系,包括形、意、八卦、各种器械。使其从养生之体延伸出神奇的技能和攻击功能。但这种攻防功能是在首先保证养生功能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比如武当内家拳,无论剑术还是拳术,都是最合理的调节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方式。具有舒筋活络、补血理气、滋补五脏、陶冶身心的奇妙功效。即使在武学中,也不能违背养生原则。使用的方法有“用四两拨千斤”和“助人为乐”。所以所有武当武术都要有养生功能,不具备养生健身功能的不是武当。

具体来说,武当武术在修行上非常重视人的精、气、神的修炼,强调精气、气、神,精气至虚。宠物以三调(调心、调息、调身)贯穿始终,处处不违背医疗卫生原则。无论用哪种功法,对外强调手、眼、身、法、步的训练,对内强调精、神、气、力、功。内外两方面都坚持“中、直、平、圆、松、静、柔、柔”的原则,注重阴阳转化,把线扭成弧形,动静结合,柔中含刚,建立了一个”。其实践到一定程度,一方面增强了人们的生活,达到了祛病延年的效果;另一方面发挥了合理利用人的生理特点进行自卫和对敌作战的意想不到的效果,显示了张三丰“欲使天下豪杰长命,而不学战端”的真实效果。张三丰的《天下英雄》不仅仅是对武林中人的一种称呼,实际上是对天下人的赞美,其中蕴含着助人为乐、拯救世界的心。”“以习武为最终目的”是武当拳派道德观的核心。其根本原理根植于道家哲学家的“道”。比如道的本源是一个混沌体,混沌体中没有矛盾和对立。那么,以道家的社会观念来说,人也应该是“乱”的,不应该是矛盾的。每个人都想平等,所以战争是不文明的,不道德的。所以道教一直倡导和平之道,就是停止战争,不提倡野蛮战争。以理服人,不要用实力。所以,武术自然被视为“不急之末学”。而且在任何战争中,无论双方如何运用技巧,最终都是为了保存自己,削弱或者消灭对方,所以是高度对立的。即使爱好和平的一方先尽力克制避开,但如果对方一味进攻,最终也只能是携手作战,与“量”和“速”进行殊死的较量。结果就是两败俱伤,或者一死一活。这样的斗争对人是有害的。道教要养生,不要伤害学生,所以尽量避免与人打架,自然把武术视为“不急之末学。"

那么,这样看来,道教既然只是养生,为什么还要创造发明武术拳呢?

这就要谈到另一方面了,那就是道家看待事物从来都是辩证的。比如道的本源是一个没有矛盾对立的混沌体,可以称之为先天无限。但是事物从无到有,从自然到后来,从无限到极端,有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进化过程。演变到后天极点,就会出现阴阳对立。以卦爻辞为代表,从二仪到四象,从四象到八卦,这样的矛盾对立被层层分割。按照这个原则看社会,就是说人在社会群体中应该是善向的,但是由于矛盾关系,有些社会群体并不是善向的。你不攻击他,他就攻击你;你想保护好人,但他想伤害好人...我该怎么办?你必须降服他,才能“保道降魔”。不然你有什么资格做一个修炼、保护、解释道教的人?所以武术拳术一定要学,一定要练。也是为了发展最高的技能。虽是“百年不用”,却是“一日不忘”。

但道家武术拳一直是被动用的。所以产生了重德重礼的出发点和“重现代化不抵抗”的斗争原则。又因其念念不忘养生的精髓,在战术上更注重“卑而实腹”、“对女温柔”、“尊下而退”、“静而制动”。《太极传解》说:“虽身动,心静,气须聚,神须舒。”《论太极传》也说:“太极传不自己做主,处处随人,行动必有方向,我就跟着他的方向走,没有一点阻力,所以他失败了或者闹翻了,两个人用力都太大了。”在斗争中,我们都是在我们的帮助下打人的,也就是敌人用了多少“量”和“速”,把他们打回了对方。所以也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因此,以武术为最终研究对象,是由武当武术的养生宗旨和道德理念所决定的。由此可以认为,判断一个人的武当拳功夫是否正宗,应该加上道德标准。一个不道德的人,功夫再高,也只能算是武当拳派的邪派,而不是正宗。这里所说的门风,指的是武当武术门派的传人世世代代都要遵循的创始人的训诫。张三丰当年制定了哪些训诫,现在还不得而知。但从道教的戒律和武当内家拳派传下来的戒律来看,虽然条款和内容不同,但基本原则是统一的,即作为武当武术的传人,必须“克己”,遵守公德。可见,在张三丰之后的武当武术发展中,各路掌门人根据不同的历史时代、环境等客观条件,给予了不同的训诫。

比如道教的教义就有很多种。

比如“三戒”:皈依戒律(一心向道);皈依神戒(信三十六尊经);皈依生命的戒律(服从形而上的驱魔人,即生命的生存行为由导师引导)。

如“五戒”;第一,不杀生;第二,不吃肉,不喝酒(包括辛辣暴烈的蔬菜);第三是不口是心非;第四,不偷;第五,不淫荡。。

如《八环》;不杀生;第二,不淫荡;3.不要偷窃;第四,不骄不躁,宁死不屈;五绝不能醉;第六,不睡觉(睡在舒适豪华的床上);7.不要抹粉;不要迷恋唱歌跳舞。

比如“十诫”:一、不服从父母师长,叛逆不孝;2.戒杀、杀生、断物;三诫:叛王谋反国家;在诱惑下滥交亲戚和其他女人;五戒轻沥经文;第六,戒赤膊暴露,弃旧疾;九诫:狂饮、骂人;十诫,枭雄,让自己成为威利。还有十二诫、二十七诫、一百八十诫等其他戒律,其中有一千二百多条戒律。断戒的弟子,当然不能传。不仅如此,违反戒律者受到训斥和惩罚,严重者被殴打或驱逐出山。也有在道观监狱服刑的。从明朝开始,武当山就没有道教监狱了,设在元和寺,今天还能看到。

当武当武术进入民间时,一些戒律明显地被添加到传统伦理中。如北派太极传,自云游道士传至王宗岳后,流传着“四不传”、“五不传”、“六不传”、“十不传”等学说。“四不传”就是:凶险好斗的不传,人品低下的不传,贪酒好色的不传,借钗显摆的不传。“五不放过”就是在“四不放过”的基础上加上“软钝者不放过”。“六不传”之后,在“五不传”之上,又增加了“不忠不孝者不传”、“不仁不义者不传”等字样。总之,不管有多少个“不通过”,你都可以根据时代需要和社会道德,随时增删不同的内容。

武当家师传有八个字,叫做“功夫、拳术、医术、械术、法术、财术、夫妇、地术”。第一个“功德”主要讲功德。人们认为,如果一个人没有功德,学习武术和拳击只会有害。因为,如果他不学,他得不到技能,但是学技能会害了很多人。据说道教中的紫阳真人曾经误传丹法给非人,三度大祸。于是乎,道教就有了“误传贪官者,贻误七祖”的说法。试想一个不道德的人,学了功夫,或者忘了老师,或者仗着武功欺负老师,或者背着祖上成家立业,或者住在山里抢别人的家,或者经常向别人取经,他怎么能把自己的本事传给他们呢?所以,吴唐门在选择弟子方面一直是非常严格和隐秘的。

以前,吴唐门后裔与人交往,要先出三招,事先声明:第一,与世媾和,弥足珍贵,不必争斗;第二,武比死比伤,最好不要真打;第三,万一是真的,就完了。

武当武术的这些道德家风,其实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虽然这些美德应该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被赋予新的内容,但它们热爱和平、讲求文明的本性是无法改变的。所以,这也是我们观察一个吴唐门后代是否正宗的一个标尺。纵观社会上流行的各种武术,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各家都有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或魅力。有的病如闪电,有的病如惊雷;简而言之,病、快、猛、猛、冷、脆、硬、坚等。能总结出各种流派的风格。吴唐宗拳法以刚柔并济见长,处处体现着圆、圈、旋有机交叉、输送的趋势。如八卦掌绕圈转动,纵横交织,随走随变,左右旋转,形成织锦;形意拳的“似曲水,无孔不入”和“其形如闪”,有内环,似锁链;太极拳以腰部为轴心,带动全身所有肢体到处转圈运动。大弧有小弧,大圆套小圆,形成平圆、竖圆、斜圆、八字圆、云圆等等。这些圆圈的运动显示了一种微妙而灵活的力量之美,也显示了一种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武当武术源于道教,所以其拳法的美学原理来源于道教。老子的《道德经》有“人随地,地随天,天随道,道随自然”之说。这意味着道家从自己的认识出发,然后由近及远地联系生物、非生物和整个自然,从中寻求普遍规律。道可以反映宇宙的宏观和微观自然世界,然而,道是从宇宙的宏观和微观自然世界中获得的。从“其大无外乎其小无外乎”的道来看,“圆”的运动贯穿万物:“圆”是事物最本质的运动轨迹;“圆”是大自然永恒的主题。所以武当既然是以“道”为指导思想的拳法,自然会顺着“道”的圈子去锻炼。遵循道的武当武术,不经意间展现出一种淳朴自然的神韵。

最有意思的是,武当内家拳派中,以动物命名的拳种最多。如鹰拳、蛇拳、猴拳、虎拳、熊拳等。如八卦掌中的龙形八卦掌,太极拳中以野马、黑虎、白猿、大鹏、白蛇、青龙命名的招式。看似这是拳术的仿生知识,但其实最根本的还是探道——也就是自然“圆”的同变所谓对生命的思考,无非是自然界的生物为了适应生存,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逐渐创造出不同的圆形生命行为,拳手发现后加以改造和借鉴,形成了搏击术。据说张三丰在武当山看蛇与喜鹊打架时,创造了七十二式长拳,主旨也是在发现自然之美。武当武术的自然魅力是拳师将拳法融入自然的结果。要达到表现自然魅力的境界,身体上的愉悦和精神上的享受必须有重合。既滋养精气,又滋养心神。既能养心强身,又能得到非常高雅文明的审美享受。

武当武术作为一门武术,毕竟在战争中有着真正意义上的攻防。如果一味地说“武当武术是养生武术”“武术是最后要学的东西”。那么,它可能很早就属于道家的健身气功类,几百年来也不会被武林如此推崇。所以武术,说到底,最终还是要能在战场上,在赛场上比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