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

豆腐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

豆腐文化是中华民族祖先留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也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为人类文明和世界饮食文化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豆腐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极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勤劳、诚实、包容、创新、智慧、纯真、质朴等。对于中国豆腐来说,可以说是既高端又大众化;它既传统又现代;它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它既独立又包容。非常值得我们中国人去传播,去继承,去传播,去传播。

创新精神

众所周知,任何一种文化的传承都有其宝贵的精神内涵。章丘龙山水豆腐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生产工艺不断传承发展。4000多年来,龙山水豆腐文化之所以能够不断传承,蕴含着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精神:

首先,豆腐的发明是古人智慧和创新的结果。豆腐的发明是我们的祖先对世界食品的一大贡献,被称为“20世纪全世界的伟大工艺”。

古人可以通过用水研磨大豆种子来提取蛋白质,然后加入天然石膏或卤水将其变成豆腐。而龙山水豆腐,不需要糊,也不需要卤,而是用龙山当地的天然开水做糊——煨水做糊,所以也叫煨豆腐。这个过程既涉及物理过程,也涉及化学变化,即使放到现在的食品加工业中,也可谓是一个创举。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豆腐之法,始于汉代淮南王刘安。”自这部法律发明以来,豆腐的生产工艺、设备和产品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改进。

仅在生产工艺和产品上,中国豆腐在一定时期内就形成了八大系列:一是水豆腐,包括粗硬的北豆腐和嫩嫩的南豆腐;二是半脱水产品,主要是百叶窗、千张等。三是油炸品,主要是油炸豆腐泡和油炸金丝;四是卤制品,主要包括五香豆腐干和五香豆腐丝;五是熏制品,如熏肠、熏肚等;第六,冻品,也就是冻豆腐;第七,干制品,如豆腐皮、油皮;八种是发酵制品,包括大家熟悉的豆腐和臭豆腐。可以说:“豆腐的方法一代一代创新。”

包容精神

其次,是渗透融合的包容精神。

豆腐既可以当主菜,也可以当配菜。可搭配任何菜肴,不改变其他菜肴的风味。搭配任何食材都不会破坏其主要风味,保留其原有风味。

川东有“口袋豆腐”,特点是汤色乳白,橄榄形,质地柔软,味道鲜美。成都著名的“麻婆豆腐”有麻、辣、鲜、嫩、辣五大特点。其他体现豆腐包容性特点的名菜还有湖北的“水煮豆腐”,杭州的“炖冻豆腐”,无锡的“镜面豆腐”,扬州的“鸡丝汁干”,屯溪的“发霉豆腐”,以及以豆腐衣为原料的“腐乳烂大肠”。吉林流行的“素鸡豆腐”,色泽艳丽,五味浓郁;还有“蛤蜊杏仁豆腐”,杏仁止咳润肠,中国林蛙清脑明目,豆腐软嫩,色泽清纯乳白,食之香甜爽口。此外,韩国人用牛肉、粉条、鸡蛋、豆腐做“梅云汤”,广西壮族有名菜“蒸豆腐球”,云南大理白族有“腊螺豆腐”。

中国制作豆腐的技术从唐代开始向国外传播,先是传到日本,后来传到世界各地。在日本,将天然海鲜与当地特色相结合,做出各种豆腐料理;根据当地的资源,韩国人做了不同风味的豆腐汤;印尼人普遍喜欢吃“炸豆腐”;缅甸越南人创造了东南亚风格的“鸡蛋花豆腐”和“什锦菜肴”。在新马两国都很流行的Bak Ku茶实际上是豆腐菜肴之一。

印尼人对豆腐情有独钟,这显然是受中国侨民的影响。西爪哇的小镇苏木当,是大多数印尼人靠卖炸豆腐为生的地方。苏木当炸豆腐已经成为印尼的名牌食品。他们把炸好的豆腐浇上椰子汁,沿街叫卖,让人吃得津津有味。在美国,商人将豆腐加工成美味的快餐,如豆腐沙拉、豆腐汉堡、豆腐冰淇淋、豆腐烤鸭、豆腐结婚蛋糕等,在市场上很受欢迎。

豆腐遍地都是,可以和其他食物搭配,总是相得益彰。可以说是“甜而不喃喃,酸而不难闻,咸而不减,辣而不烈,淡而不瘦,肥而不腻”。比如用鱼,很好吃;搭配蔬果,沁人心脾。豆腐中蕴含的渗透融合精神,体现了为人处事的人生哲学。

天真的灵魂

第三,是纯真的精神。“葱拌豆腐清清白白”,豆腐寓意天真、淳朴、大度,可谓清正廉洁。

豆腐意为清廉,早有先贤。明代儒学大师刘,“每日赐不超过四分,每日买菜十文二十文。”虽然他是兵部的官员,但他每天都吃着如此简陋的饭菜。刘清正廉明,为人非常严谨。他只用豆腐白菜裹肚子,还得了“刘豆腐”的称号。清初文学家尤侗认为,只有平日能过上青菜豆腐般禁欲无欲的生活的人,才能有崇高的道德品行,所以他用豆腐来鼓励儒生持戒修身。他在《豆腐戒》中为儒生定下三大戒和五小戒,取名“豆腐戒”。清代诗人胡济仓的一首广为流传的诗《豆腐》,道出了以豆腐修身的道理:“信仰和知识磨砺精神,我夜以继日地努力宣泄真情。最诚者为创始人,终身知己者为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