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中医养生知识
三伏天中医养生知识。三伏天是一个重要的时间,俗话说:“寒在三九,热在三伏天”,现在该进入三伏天了。天气酷热,温度极高,热得像热锅里的蚂蚁...下面我们来看看三伏天的中医养生知识和相关资料。
三伏天中医养生知识1 1补气
夏天容易受凉,会导致体力和活力不足,身体机能下降。因此,夏季保健要特别注意“补气”,以防冬季阳气不足。
养生策略
1,西洋参茶
夏天最好的补品是西洋参,西洋参是唯一不上火不伤阴的人参。
2、鳗鱼
民间有句话叫“黄鳝争光夏参”。黄鳝在浅夏前后一个月最滋补。中医认为黄鳝性温味甘,有补中益气、滋补肝脾、祛风湿、强筋骨的作用。
2.滋养心脏
夏天出汗多,伤心阴,耗心耗阳。所以夏天是心脏最累的季节,五脏中的心脏对应的就是夏天,所以人在夏天要以养心为主。
养生策略
经常吃红色食物。
国家高级营养师李永华说,夏天应该吃红色食物。如红枣、樱桃、柚子、藏红花等。
3、脾
夏天食欲不振是很多人的通病。脾胃是后天之本,吃不好会出很多问题。
三伏天中医养生知识2什么是三伏天?
我国三伏天的由来和定义可以简单理解为:“三伏天”的意思是天气太热,宜躺着不动。三伏天是中原地区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按农历计算,在阳历的七月中旬到八月上旬之间。
今年三伏天***40天,比去年多了10天。438+03年7月65日为“头卧”,7月23日为“中卧”,438+02年8月65日为“末位”,8月22日。
根据中国农历(阴历)气候规律,前人早有规定:“立夏后的第三个庚日至日始为头(初一),第四个庚日为中(初二),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初三),分别为头、末十天,中间十天、二十天,“初三”三、四十天。
三伏天的具体日期由节气日期和干支日期决定。按照我国传统的计算方法,每年倒伏的时间并不固定,倒伏的长短也不尽相同,需要查历书来计算,倒伏的日期可以简单地用“夏至日三庚”的公式来表示。
夏季至日后的第三和第四个庚日分别是第一(头)和第二(中)倒伏的开始日期,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最后一(三)个倒伏的第一天。所谓庚日,是指农历天干为庚的日子。* *共有六种“庚子庚寅陈赓耿武庚申庚寿”,每十天轮流一次(即六十甲子中的六个庚日)。
因为第三和第四个庚日是初倒伏和中间倒伏的第一天,每个庚日的间隔为10天,所以初倒伏时间为10天,终倒伏规律为10天。中蛰伏时间有长有短,可能是10天,也可能是20天。每年,夏季至日节气后的第三个庚日早晚出现,因此中间的天数不同,因此有些年份有30天的差异,有些年份有40天的差异。
三福健康饮食
把饺子顶在头上吃是传统习俗,因为下雨的时候人的胃口不好,吃不下东西,而饺子是中国人传统习俗中刺激食欲,满足食欲的食物。下雨天还是吃面条好。北方有句俗语,叫“饺子躺在头上,煎饼站在蛋上在脚上”。
俗话说“热度在三伏。”室外阳光火辣辣,室内空调冷冷的吹着。即使是健康的人,也不可避免地会头晕、烦躁、食欲不振、胃肠功能紊乱。那么,在三伏天,我们在饮食上要特别注意什么呢?
1,补水健康
中医理论讲究“阴阳五行”、“天人合一”,冬为阴,夏为阳,夏季为阳盛之季,意思是夏季阳气趋于上升、旺盛,体内寒气处于易解状态。在三伏天,人们在工作或稍微运动时就会大量出汗,然后就会有强烈的口渴感。所以,补水养生成了三伏天的重中之重。
2.越酸越甜
古代学者认为“暑湿宜清补”。夏季炎热,人们喜欢冷饮,多喝水,使湿气侵入人体,而外湿进入体内,使水湿健脾,使脾胃升降,引起消化功能障碍,积水,食欲不振。
按照中医养生的观点,夏季燥湿对脾的伤害很大,而苦味食物有泻燥的作用,不宜多吃,所以日常饮食中多吃甘寒或甘寒为宜。而且夏天你归心,但是你的心喜欢凉,要吃酸的,所以夏天要多吃酸的。如菠萝、西瓜等。
3、真气去火
炎炎夏日不仅给我们带来身体上的不适,还容易导致越来越多的人火气上升,表现为情绪烦躁、焦虑、易激动、失眠等。这些症状在医学上被称为“夏季情绪障碍”。
所以“去火”也是夏季食补的必修课。夏季祛火食物的最佳选择是苦瓜、西红柿等清凉解暑的蔬果。同时,牛奶性微寒,能补水养阴退热,也是“祛火”佳品。鸭肉在夏天是很好的补品。
三伏天中医养生知识3三伏天这些东西要注意。
首先,夏天要注意少吃瓜,尤其是西瓜。虽然它们可以解暑,但我们不应该多吃。由于其性寒,每日可加入一些红糖和姜茶,以平衡其性寒。对于冰饮,夏季不宜多吃,尤其是老年人,不宜喝冷饮、冰淇淋等食物。
其次,要注意日常生活的细节。夏天,人们经常洗澡。有些人头发湿漉漉地坐在空调房里,甚至不吹干头发就睡觉,导致“湿邪”不知不觉地侵入体内。所以,夏天睡觉前要擦干头发。不要把颈椎和腰对着空调。在外面出汗或运动后回来。
对着空调吹凉风,湿气会趁机沿着敞开的汗毛孔进入人体,损伤阳气。在有空调的房间里,你应该把衣服穿在胳膊肘和肩膀上。女人不应该露腰,男人不应该露颈椎。熬夜纳凉也是大忌。睡眠不足是脾虚的症状,说明身体过于潮湿,三伏天要午睡30到60分钟。
另外,夏天虽然热,但也要适当运动,不宜久坐不动。久坐会使人供血不足,加重疲劳和肌肉酸痛,影响湿气的排除。夏天练三伏天,但别傻了。
夏季气温超过35℃,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人体就会出汗。而且情绪调节中枢会明显受到影响,人容易烦躁。这时候练习的方法就很简单了:坐起来,闭上眼睛,咽下津液就是一个好方法。
三伏天怎么健身?
三伏天要把握两个原则:一是冬病夏治;二是夏天补。至于三伏天,有很多方法可以强身健体:三伏天艾灸、中医疗法、三伏天进补和适当的体育锻炼。
1,冬病夏治
因为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温度最高、阳气最旺盛的时候,在这个阶段,人的皮肤松弛,选择穴位贴敷,药物很容易从皮肤渗透到穴位和经络,可以通过经络和血液直达患处,所以夏天治疗冬病往往能达到最佳效果。
2、三伏天艾灸
三伏灸是中医最具特色的三伏天保健疗法,类似于现代预防医学。早在几千年前,中医就提倡“治未病”的疗法,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预防医学,“冬病夏治”的“三伏灸”是最具代表性的方法。
这种疗法就是利用年中阳气最盛的三伏天,人的身体阳气比较充沛,涂上中药做成药饼。由经验丰富的针灸师辨证分析后,选择相应穴位进行贴灸治疗。
3.三伏天进补
民间有“头上有鸡,二上有狗,三上有龟配红枣”,徐州人常说“彭城一只羊一碗汤,不需要医生开药方”。在三伏天,一定要把握好三伏天的特点:温度高、湿度大、白天长、睡眠时间相对少。进补要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分清虚实,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对症进补。
4、夏天练三伏
俗话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这是古代长期养生的经验总结。夏季要辩证避开高温,防止中暑。运动时间最好选择清晨或傍晚,运动时注意补水。此外,老年人在运动时要特别注意适量运动,避免身体难以负荷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