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释食物的“四性五味”?
在西医的营养学中,经常分析一种食物含有多少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元素。中医理论中,会着重分析食物的性味。食物的四大特性:寒、热、凉。古代医学家认为药食同源,食物和中医一样,有寒、热、温、凉四种属性。这四种属性也叫四气,主要是根据人体进食后的反应总结出来的。食物的属性与温度不同。比如一杯热绿茶,刚开始会觉得热,但很快就会觉得凉。这说明绿茶性寒,夏天可以喝绿茶清热解暑。如果吃了一种食物后,身体没有明显的发热或发冷的感觉,就是平。比如我们每天吃的米饭都是平的。需要注意的是,食物的属性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吃法会影响某些食物的属性。比如莲藕生吃是凉的,熟了就变得微温。其他寒性食物煮熟吃了,寒性也会减弱。不同性质的食物,食用后对人体的影响会有所不同。魏晋名士会服用乌石散养生。乌石散的主要成分是钟乳石、紫应时、硫磺、赤石脂和白石英。晋代史学家皇甫谧曾说,饭后,隆冬裸吃冰,盛夏百无聊赖。冬天要脱衣服吃冰,夏天会无聊。可见武士三的属性是非常火热的。吃完乌石散,要坚持走,把火气放出来,这叫走。这就是行走这个词的由来。现在当然不会再有人吃乌食三了,但是在我们的日常饮食中,也可以找到食物四大特性的具体应用。比如我们吃凉拌螃蟹的时候,要加温姜,用凉拌香菇炖温补鸡。食物的五味:酸、甜、苦、咸食物的味道是指人们通过鼻子闻到的气味和吃到嘴里感受到的味道。古代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尝出来的是百草的味道。因此,神农被视为医学的始祖。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的五味是酸、甜、苦、辣、咸。中医理论中所说的五味,除了把甜和辣换成了同义的甜和辣之外,其他的都差不多。食物的味道是人体的主观感受,自然与人的心情和意识密切相关。根据中医理论,五味会对心灵产生不同的影响,进而影响人体的健康。中医食疗是根据不同的身体状况,结合其寒热凉的属性,通过食用不同口味的食物来顺应或克制心神,从而调整脏腑功能和气血运行,达到五脏平衡和谐的目的。俗话说:葱辣鼻辣心,芥末辣得鬼抽筋。这说明同样的辛辣食物对人体器官的影响是不同的。比如辣洋葱就是鼻子。冬天感冒了,有人会拿葱煮汤,加红糖或者生姜,趁热盛在碗里,凑在一起使劲吸气。这就是令人信服的起源。(指导老师:邓桂林市中医院二科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