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有什么特点?

涪陵随处可见一种叶子呈绿色或紫红色的奇怪蔬菜植物。当地人称之为“包包菜”、“疙瘩”或“青菜头”。因为它的茎上有肿胀凸出的乳白色组织,所以看起来很奇怪。有的像球,有的像角,有的更像胖乎乎的孩子的脸。它们光滑明亮,特别可爱。1936年,我国著名园艺学家毛宗良和1942年的农艺师曾勉、李树轩教授按照国际惯例给“青菜头”起了一个拉丁名。毛的名字是:Brassicajuece Coss var TSA仔毛,意为“芸苔品种——白菜头”。曾和李分别命名为:巴西芥菜。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农业科学家的科学研究和分析,在对芥菜进行系统科学分类的基础上,才正式确定“青菜头”的植物学名称为“Var。tnmida Tsen etlee”,拉丁命名沿用了曾教授和李教授早年的命名形式(简称)。在植物分类中,茎瘤芥分为:双子叶、十字花科、芸苔属、芥菜亚种、大叶芥变种。它最初是由野生芥菜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而来的。目前没有科学依据证明这种植物始于何时何地,是否为涪陵所特有,给涪陵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编辑此段]涪陵榨菜产地

相传,青菜头的种植始于涪陵清溪场,流传已久。涪陵沿江种了很多青菜头。因为它的叶和茎都可以利用,而且容易加工和储存,所以很受农民欢迎,长江沿岸的农民都种植它。清末,青菜头经人们加工利用形成商品后,发展到丰都、江北、八县、江津、忠县、万县等地。1935年,它们被引入浙江,到70年代末在中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种植。

早些年有荸荠菜、笔架菜、猪头菜、独立菜、不加奶的简单菜、涪陵沿江种植的大菜等品种。当时瘤茎的角长最好,短的次之,无瘤大菜最差。涪陵民间种植习惯先播种,后移栽,一般不直播。多种植在有通河(长江)风的油沙地区。

白菜头植株喜肥,耐寒,生长期短,每株重500-1000克。每年“白露”前后播种,“寒露”后移栽,次年“立春”后收获,“吓”后开花结果。而正宗的涪陵榨菜原料是在特殊的土壤、水质环境和气候中孕育出来的,产地不是很大,主要在重庆丰都县高家镇和重庆巴南区木洞镇附近沿江200公里,其中涪陵是中部主产区。长势特别好,收获的青菜头肉质细嫩酥脆,面筋少,口感好。在这个范围之外种植的青菜头质地较差。这真的有点像“生在淮南的是橘子,生在淮北的是橘子”。俗话说“一方水土一方特产”,“水土不同”。

1939年(民国28年),金陵大学农学院园艺学教授李嘉文等人亲自到府城考察,并形成了《芥菜泡菜考察报告》,其中说:“考察历时两个多月...并采访了榨菜的发明者。”1963年秋,在涪陵经过两个月的面谈和讨论,确认榨菜创建于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榨菜的起源总结如下:榨菜起源于涪陵城西邱寿安家。邱寿安,清光绪年间生于福州城西陌溪夏秋大院。早年在湖北宜昌开了一家“荣盛昌”酱园,兼营多种泡菜生意。资产阶级的邓炳成被家里雇来负责干咸菜的采购、整理和运输。光绪二十四年(1898),夏秋家园头菜大丰收。因为邓炳成知道家乡“大头菜”的加工工艺,和邱家的女人们商量,他就模仿大头菜的整形腌制法,尝试制作泡菜,非常好吃。“客人到了,主妇们被安排在餐桌上,主人和客人都对她们赞不绝口”。第二年制作,数量达到80坛。这足以说明邓秉诚是涪陵榨菜的创始人。由于他善于总结民间泡菜制作经验,引用国外技术,创造了绿色菜头全成型加工新技术。他迈出了开创涪陵榨菜事业的第一步,为人民创造了宝贵的财富。

当时邓炳成带了两坛到宜昌,让邱守安在腌菜做好之后品尝鲜菜。邱也用它来招待客人,亲戚朋友和同事都一致认为这道菜独特美味,是其他咸菜所不能及的。邱敦生想到了盈利,马上投放市场,卖得很好。邱是一位有着丰富商业经验的商人。他认为这种新产品将来会有广阔的销售市场,经营起来会有利可图。那一年我赶回涪陵老家,精心策划,投资建厂,安排家里大量生产。接着,掌脉大师邓炳成对加工工艺进行了研究和改革。经过风干、脱水和初步腌制后,用压豆腐的木盒将盐水挤出,用这种方法制作的腌制品命名为“榨菜”。次年,运到宜昌八十辆坦克试销,以“涪陵榨菜”的怪名在城里打广告,不到半个月就销售一空。每罐榨菜重25公斤,售价32元。为此,“榨菜”这一名称应运而生,并一直沿用至今。邱家榨菜的试销成功,使该家扩大生产,产量增加,每年榨菜达到800坛。为了长期获利,让他家对加工方法保密,不允许传给外人。如果准备香料,要去几家药店买原料,偷偷准备,防止秘方泄露。再比如风干脱水,于是在自家院子里种桩拉电缆,生产过程封闭,不允许外人参观,持续了16年。

到1899,榨菜在宜昌小批量试销。当时由于产品新颖,每罐榨菜能赚25元以上,销量与日俱增,始终供不应求。经过多年的经营,榨菜销售在宜昌形成了一定的市场,是全国第一个涪陵榨菜销售市场。

邱寿安的弟弟邱,在上海开了一家店铺,位于街。1912回国后,他们看到榨菜有利可图,想扩大市场,立即将80罐榨菜运到上海试销。当时上海市民不知道这是什么奇怪的东西,味道怎么样,也没人买。邱极力宣传,到处张贴广告,在报纸上登广告;与此同时,榨菜被切成丝,装入附有使用说明的小袋,送到剧院、浴室、码头等公共场所出售。好奇的人想把它买回来,味道很好。扩大宣传后,陆续有人来买,没一个月就卖完了。那时候上海人用一点榨菜炒菜或者炖汤,都很好吃,所以很受欢迎。有的居然把榨菜当茶会招待客人,或者当礼物送给朋友。

1913邱又运了600坛榨菜到上海卖,至今还卖得不错。到1914,邱在上海创办了“道生亨”榨菜村,这是中国第一个专业榨菜村。当时榨菜的销量达到1000坛左右,因此上海成为全国第二大榨菜销售市场。秋的商业化经营为榨菜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了榨菜生产的大发展。

1930后,榨菜已行销港澳,并出口南洋、日本、菲律宾、旧金山等地。年销量达到3万坛。榨菜的分销市场第一是上海,第二是汉口,第三是宜昌。上海有信合、盈丰、协茂、李宝森等大公司。该公司从事榨菜出口。新河商行以其涪陵榨菜的“地球牌”而闻名。盈丰、协茂和李宝森也经营榨菜出口。这些事务所都集中在靠近香港的上海长湘路,方便他们经营。

[编辑此段]涪陵榨菜生产

一、原材料和设备:

(1)原料榨菜的主要原料是青菜头、盐、辣椒和辅助香料。

蔬菜生来就有俗名。总的来说,国内的生产一直是自给有余,也可以在丰都、长寿、罗绮等地加工,也可以运到重庆销售生鲜。民国时期厂商第一年交保证金买期货,或者在加工旺季直接买。在20世纪20年代,有专门从事原材料交易的商人。买卖双方由信利(经纪人)撮合,每一万斤双方各给佣金1元(银元)。1952后被供销社收购。上世纪30年代,青菜头的规格被定义为上品,肥嫩脆,而空花、细长、老皮、筋多为劣质品。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供销社的收购规定是:“冒顶”(抽薹前),切菜、剪老根、白菜打顶、去叶无“鹦哥口”、无勺,重量在1.25g以上的优良品种为合格蔬菜;淘汰劣质种和65到125克改良菜,通过修剪的,作为配菜(二级品)购买。

植物盐一直以来主要是来自四川自流井的粗粒井盐。抗日战争时期,四川食盐实行控制和配给。榨菜协会根据省政府的规定,向涪陵盐务局申请批准供应。但由于手续复杂,盐务局可以任意减少或不按时供应,加工者到了也要用,只好在黑市上购买。每年春天,涪陵经常缺盐。涪陵解放后,运盐部门提前做好安排,先从制盐部门订购专门加工的粗白卫生盐,保证及时供应。1953年全县供应蔬菜盐1270吨,1966 3200吨,1983达到14000吨。

花椒、花椒、辣椒等辅助香料的配方、采购、加工,民国时期由加工户自行决定。辣椒是传统榨菜加工必不可少的原料,可以改善口感,防腐保色。民国24年以前,普遍使用万县、石柱辣椒(俗称夏河辣椒),成本低,但色泽不太鲜艳。以后买了成都辣椒(商河辣椒),颜色鲜红,长久不变。1953成立涪陵县辣椒厂,收购优质辣椒,加工辣椒粉和辅助香辛料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