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20)韬光养晦,循序渐进。

如何征服国家,是古代闹事者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筑高墙,广积粮,慢慢为王”是朱元璋向专家朱升请教的方案。凭借这一策略,朱高僧最终问鼎中原,奠定了明朝200多年的基业,实现了自己的皇帝梦。

这短短的九个字,对根据地有着深刻的思考。

其实历史上类似的行为并不少见,比如刘邦入关后的“约法三章”,三国时期曹操的屯垦制度,刘备留在荆州,水浒英雄占领水泊梁山等等而黄巢和李闯的失败,则与没有坚实的机动作战基础是分不开的。由此可见,建立一定的基地,然后在徐图发展,是一种* * *性行为。

至于这一思想对毛泽东在井冈山建立中央苏区产生了多大的影响,我们很难作出明确的推断。但是,熟悉历史,特别是熟悉王朝起义的毛泽东当然知道这些典故,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一种借鉴。

也许是因为大师的心是相通的,时代变了。几百年后,中国革命也采取了类似的建立根据地的策略来发展自己推进革命并最终夺取全国政权的策略,最终取得了辉煌的成功。

毛泽东是这一战略的主要创始人,但产生这一思想并最终成为全党的知识却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很长的路和很大的代价。

我们来看看这个策略的意义,怎么提出来的,有什么意义。

1.立足生存。

年轻的* * *产党,在国与国合作时期,对枪几乎没有了解,热衷于城市工人运动,热衷于合作,寄希望于北伐。真的是太天真太幼稚了。

四个?12·12反革命开了一枪,很多* * *制作人被屠杀,随后7?15日政变,革命力量再次遭到毁灭性打击。到了这个时候,* * *制作人的梦想就破灭了。他们醒了,长大了,但他们并不害怕。

用鲁迅的话来说,革命从来都不是靠脑袋挂着的。

正如毛泽东所说,他们埋葬了同志的尸体,擦掉了身上的血,继续斗争。

这一次,他们拿起了机枪和迫击炮,学会了以牙还牙,以血还血。

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白色起义等。都是一些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功勋。

毛泽东随后领导了秋收起义。

从最初的目标来看,秋收起义失败了,因为未能打下大城市,实现战略目标。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它是成功的,因为它开辟了一条新的革命道路,即以根据地的形式实现生存和发展,夺取全国政权,取得革命胜利。

伟人就是伟人。他善于在关键时刻冷静,善于创造,力挽狂澜,另辟蹊径。最终,毛泽东审时度势,率部上了井冈山,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始了他的另一种人生&军旅生涯,同时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爬井冈山,应该说最初的动力是求生但立足,因为起义遭遇挫折,队伍损失惨重,求生是第一要务。

而城市不能去,繁华的地方不能去,因为这些地方都被精锐的敌人占领了,去那里是死路一条,所以你只能去敌人统治力量薄弱,不容易被敌人围追堵截,容易躲藏的地方,所以井冈山就成了最好的选择。

此时,毛泽东的选择之快,反应之敏锐,不能不让人佩服他的果断和他的领导才能。

其实应该说,井冈山选择井冈山作为落脚点、避难地、养生地,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

众所周知,毛泽东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所以首先他熟悉中国的历史和中国文化,掌握马克思主义至少是在他十几岁之后。

也就是说,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毛泽东非常清楚历史上的起义军和亡命之徒是如何闹事,如何挣扎,如何生存,如何壮大,如何对抗官兵政府的。因此,既然他们都开始了起义,就一定有相似之处,所以过去起义者的生存经验很可能被毛泽东所借鉴。

历史上,侠士们经常在山中聚集,来去无踪,善于躲猫猫,善于求生,令官兵们头疼不已,此时此刻上山可谓恰逢其时。

不要以为这是一种借鉴。其实借鉴也是一种创作活动。

因为同样的原理,怎么用,什么时候用,在什么地方用,在什么条件下用,差别很大,需要智慧。

毛泽东率部上井冈山时,并没有机械地执行上级的命令和最初的战略规划。而是能打就打,不能打就撤,不蛮干,体现了他实事求是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思维。

在这里,他给官兵们举了一个例子,说人的屁股不能总挂着,累了,需要一个地方休息,养精蓄锐,所以选择一个地方落脚,成为* * *知识。

其实从军事上来说,很容易因为没有大后方可打,厌倦了机动性而被消灭在半路上。石达开就是一个例子。

2发展。

在井冈山上,活着只是第一步,不是最高目标,活着成长才是目标。

因为为了将来打敌人的围剿,我们要做大量的工作,我们不能满足于现状。况且现状也很差。小夜曲武器差,经济困难,人心不稳。

起义反对大城市的目标只能先放一放,因为太远,也因为太弱,只能先顾眼前。

因此,毛泽东进行了一系列创造性的工作,即建立根据地。

整顿军队,在连队建立支部,建立铁的纪律,使军队保持人民性,听党的话,即党指挥枪,创造了一系列战略战术;

发展经济,建立各种企业和合作社;

进行土地革命,反对封建主义,解放农民,争取群众,宣传群众;

...等等,一系列的工作使根据地发展了,强大了,所以现实发生了变化,会促使人们进行理论思考。

毫无疑问,在当时的人们心目中,革命的方式和俄国一样,主要是城市包围农村,暴动夺权,是速胜论。然而,中国的国情与俄罗斯略有不同。一是党掌握了一些正规军,比如叶挺的部队,贺龙的部队。二是城市起义以军队为主,工人为辅,如南昌起义,农村也有起义。

但是,不用说,城市中心论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敌人太强大了。

于是我们退到了敌人的薄弱地区,也就是农村山区,进入了一个过渡状态,也就是需要发展一些部队来帮助推动城市暴动,需要夺取一些农村来影响城市,但是根本点还是以城市暴动为中心。

这是当时很多高层党员的认识。

但在井冈山特区,随着根据地的发展,理论也发展了,对根据地的看法也会发生变化。

也就是说,随着实践的发展,根据地的发展,军队的发展,对中国国情认识的深入,把革命中心放在农村的思想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适合实际,所以毛泽东的根据地思想就成熟了。

根据地的思想是一个体系。

根据地是什么?

它是革命力量的立足点和根据地,是革命力量休息的地方,是革命力量发展的地方,是大本营。

为什么需要根据地?

因为敌人太强大了,我们要想继续革命,就必须活下来。为了生存,只能去乡下找个地方躲起来,偷偷发展自己。

为什么要建根据地?

因为敌人要来包围和破坏根据地,他们只能建设根据地。

根据地强大了,就能战胜敌人。

所以,根据地在他弱小的时候是一个* * *生产者。

一个可以一步一步隐藏实力发展自己的地方,慢慢积累有量变,最后强大了才有质变的革命根据地。

有了这个基础,前者可以进,后者可以退,所以是夺取政权的途径。

因此,毛泽东的根据地思想确实是一个核心思想,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