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夏九伏是什么意思?
三夏九伏是什么意思?三夏九伏是指夏季的第一、中、末三伏,也称长夏。
第一阶段是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子夜是指夏季至日后的第三个庚日,即7月下旬至8月下旬。夏季至日后的最后几天,具体时间每年都不一样。
三夏三伏期间,阳气旺盛,人体为了适应天气,会大量出汗,导致夏季体质特点为阳气不足。此时气温最高,潮湿闷热,需防暑防潮。
资料片:三伏天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大暑之间,是一年中温度最高、湿度最大、闷热最严重的时期。三伏可分为初、中、终三伏,其日期由二十四节气和干、支日期配合确定。“入伏”后,全国多地将进入持续高温模式。
传统历书规定“从夏季的第三个庚日算起”,也就是说“从夏季日开始倒数,一直数到第三个庚日”就要开始蛰伏了。这里的“庚日”指的是古代《干支吉日法》中以“庚”为前缀的日子。“伏”是指被逼得躲在地下;这也意味着天气太热,不能移动。
三伏天的长短主要在于中、下两天的区别。因为每年夏季至日节气后的第三个庚日(第一个秋天)发生在不同的时间,导致中间秋天的天数也不同。中蛰伏时间有长有短,可能是10天,也可能是20天。所以有两种情况:有的年份三伏天30天,有的年份40天。
“三伏”和“三夏”(二十四节气中的小夏、大夏、盛夏)都代表高温和极端天气,时间轴和温度轴上的曲线基本一致:夏天来了,夏天来了;天塌下来,夏天就结束了。古人之所以把一年中极热的一天称为“暑”,并找了一个“伏”与之相伴,除了文化上的含义外,另一个重要的目的是为了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