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是如何创造世界的?找些资料看看。。。
道德经
-全文和翻译
序
老子的《道德经》一书只有五千多字,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涵盖天地,历来被称为“哲理诗”。她不仅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也影响了全世界的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道德经》这本书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关注。从韩非的《解老》、《余老》开始,据说仅中国就有《道德经》的一千多种译本。但时至今日,可以说没有一本笔记真正解释过老子说的话。还有很多世界各地的注释书,发行量很大。但是,中国人的经典,中国人都看不懂,更别说外国人了。
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还普遍存在一种观点,认为老子的思想是反对仁义智,反对革命,主张被动、无为、坚忍、听天由命、保守倒退。这些观点也是历代哲学家的普遍观点。历史教科书是这么说的,哲学教科书也是这么说的。老师教的时候也说“有所为不如无所为,有用不如无用,生不如死。”所以在一个强调“有为”的社会,很少有人读《道德经》,我也是,近些年来,气功可以强身健体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生病了,自然找了一些气功方面的书来读,让我零星接触到了老子的理论。系统地看完《道德经》,真的感慨万千。老子被动反动在哪里?显然,人们误解了老子!于是有了重新解读《道德经》,还原老子本来面目的冲动,于是有了《道德经》摆在我面前,全盘否定前人对老子哲学思想的歪曲。
我的书绝不是鹦鹉学舌,而是感悟。多年的打坐实践经验告诉我,老子的《道德经》才是真理。但是,没有博大精深的道的境界和丰富的哲学思想,要真正理解《道德经》这部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著作,真的太难了。所以,我从来不敢说自己懂老子。但我坚信自己对老子的理解是正确的,对老子哲学思想的充分肯定也是正确的,并深刻认识到整个人类价值体系的转变将从人们真正理解老子的《道德经》开始。当然,不管是对是错,只要是面向读者的,都会有道德大师来纠正,这也是我真心希望的。我知道我对《道德经》的解读还是很肤浅的,它的很多章节甚至都不令我满意,因为我的知识太有限,境界太浅。如果再过十年二十年,呈现在读者面前的《道德论》绝对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可以说文字功夫和哲学悟性都会有所提高,但我不想这样做。学习靠大家,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只要我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老子的道德思想早日传遍天下,我的愿望就能实现。
第一部道经
道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名字可以点名,很有名。
圣人之道可以走,但不是一般人走的路;名气可以获得,但不是一般人追求的名字。这种解释以前从来没有过。前贤解旧,一开始就陷入了无法言说的道论,为打开老子的道之门设置了障碍。
前十二个字是整篇文章的总纲。老子写了一篇道德文章,旨在向世人指出能够避免对身体和社会造成伤害的圣人之道。“可学”之道,“可学”之名,是圣人所为而求之名,是非凡之人所为而求之名。生活方式无非是追求自由、快乐、健康、长寿。走同一条人生路,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方式。一种是走圣人之道,即顺其自然,回归自然。一种是走普通人的路,也就是追求外在的名利。不同的道路必然导致不同的生活和社会。
“道”是老子首创的一个具有深刻哲学意义的概念。道的本义是“道”的意思,引申为事物运动变化所遵循的顺序、方法和规则。此外,老子“道”的哲学内涵是宇宙起源。宇宙包含两个方面:一是道体(存在),即“道即物”,是宇宙万物化生的最基本物质。第二,道(虚无)是宇宙万物赖以存在的最普遍的规律。道体与道性密不可分,既对立又统一,构成了宇宙的本源。
“道可道,非常道。”前一个“道”,后一个“道”都是指名词“道”,但前一个“道”特指圣人之道。中间的“道”是名词做动词,表示“走”。“常道”指的是普通人没有物理道的行走方式,也就是追求外在名利的方式。
“名字能起名字,很有名。”前者的“名”是指沿着圣人之路行走而获得的名“朴”(第25章);中间的“名”是指名词作动词,即“求”和“占有”的意思;后者的“名”指的是效用的名称。“恒名”是指一般人所追求的名,即功利之名。
第一句话就揭示了人的价值观。不同的价值观导致不同的人生追求和道路。不同的追求,不同的道路,必然导致不同的人生,不同的社会。圣人之名,虽虚实;凡夫外求,得之名实虚。
无,世界之始;
是的,万物之母。
无:道学。宇宙最根本、最普遍的规律是宇宙万物化生的动力,所以是“天地之始”;有:道体。万物最原始、最基本的物质,所以是“万物之母”。
“有”属于物质范畴,“无”是物质概念的对立面。如果把“有”定义为具体物质,那么“无”就是具体物质的结构模式、时空关系、运动和变化形式,也可以用“自然规律”来概括。有与无是不可分的。有则无,无则有。纯粹的存在和纯粹的虚无都不存在。它们是对立又相互依存的,也就是老子说的“有无”。(第二章)“有”是真,“无”是假,道身是真,道性是假。阴阳对立,虚实相生,* * *同构为宇宙之母——道。
有与无的对立统一是现实世界中最普遍的存在方式。把世界的本体看成是精神的(无)或物质的(有),是主观片面的。老子的存在是辩证本体论,即从世界的本体论出发建立对立统一规律。
所以往往没有想看其奇景的欲望;
总有看下去的欲望。
所以:所以。常:经常。道是永恒的,真诚的,无私的,无欲的。欲“观其奇”,必“无欲”。这意味着自性必须符合道。无欲:没有自我的外在欲望。自我外在的欲望是眼睛的欲望,耳朵的欲望,嘴巴的欲望,鼻子的欲望,身体的欲望,名声的欲望。自我欲望在外,精彩风景在内。所以,只有无外欲,才能进入道的客观存在的境界,体验宇宙的奥秘。妙:微妙而奇妙,但就道而言,是人脑通过心灵对微观世界的直观感受。这奇妙的一幕,用庄子的话来说就是“作笑不如献笑。”(《庄子?师父)的意思是:这种境界最合适,来不及回答精彩的场面,来不及安排笑点。这个境界其实就是佛陀所说的“极乐世界”,基督所倡导的“世外桃源”,穆圣所说的“天启”。
欲望:了解道的欲望。因为追求智慧是人的天性。易:是边缘、边界的意思,这里指矛盾的对立层面。“观之”就是寻求矛盾双方的本质联系,揭示事物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 * *和个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都属于“观察它”的范畴。
“观其奇”是同一个理论,面向道的境界,前提是“无欲”;“看”是对立的理论,面向现实世界,前提是“欲”。要实现人生的“大欲”,必须从“无欲”开始。只有“无欲”才能进入道家境界,把握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才能更好地造福人生和社会。“无欲”是实现“欲”的方式和策略。在这里,“无欲”和“欲”是辩证的。“无欲”是消灭自我的欲望,不符合客观规律,对生命有害;“欲”是强化符合客观规律、有利于认识和改造人类命运的欲望。“欲”越多,“无欲”的意志越强;“无欲无求”的境界越高,人生的价值就越大。因为只有理解了道路,才能成就大智慧,大智慧,才能更好地改造自己,改造世界。
这两个名字不同。
同样叫玄,玄而又玄,万奇之门。
“这两个”指的是“苗”和“古”,即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矛盾的事物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的特点。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它们构成了矛盾的统一体。矛盾的斗争性存在于矛盾的同一性中,矛盾的同一性包含矛盾的斗争性,所以有“同名不同”之说。
“玄”,古称“道”,是一种象形文字,即对道的存在形式的形象描述。形而上学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必然是结构的、有序的、有规律的、运动的,所以也有“旋转”的意义。微观世界中,无论是人类基因组,还是电子、质子、夸克等粒子,都是以形而上运动的形式存在,这一点已经被现代科技所证实。
“玄机同名,玄机玄机,万奇之门”说明世界的本体即玄机是旋转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宇宙和生命的神秘和玄机就蕴含在玄机之中。把握不断旋转和运动的玄学,是探索和理解生命、社会和宇宙奥秘的门户。这就是老子的微观认识论。
第一章开篇明确含义,确立道的哲学概念。道的本意是路的意思,一个人的人生应该走什么样的路,是由他的价值观决定的。而正确的价值观来源于正确的宇宙观。为了获得正确的宇宙观,我们必须知道宇宙的起源。因此,老子赋予了宇宙的起源以道的哲学内涵。道是“有”与“有”的统一,即物质与规律,其形态是一个不断旋转运动的奥秘,其中蕴含着生命和宇宙的奥秘。但玄学并不为人的外在感官所知,外人所知的只是事物的表面现象,属于感性认识。要把握世界的内在本质和规律,必须回过头来反思,发展认识,而前提是“无欲”,这就涉及到认识论的问题。
老子的哲学是完全的自然主义。马克思说:“彻底的自然主义或人道主义不同于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也是把两者结合起来的真理。我们也看到,只有自然主义才能理解世界历史的行动。”。马克思对自然主义的定义恰如其分地阐释了老子的哲学思想。
我们知道,老子把客观存在的最基本的物质称为“有”,把物质发展变化所依赖的结构、关系、秩序、规则、信息统称为“无”。他认为有和不可分,两者相互作用,相互融合,形成天地万物之母,即宇宙的起源。后来的“有无互存”(第二章)、“有益无益”(第十章)、“世间万物生而有之,生而无之”(第三十六章),都说明了存在与虚无的对立统一。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起源是物质的(有),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起源是精神的(相当于无),而自然主义认为没有物质(有)就没有规律(无),与不规则物质同样不可想象。
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最根本的规律,应该首先体现在宇宙起源上,否则辩证法就无从谈起。作为辩证法的集大成者,老子根据这一辩证本体论阐述了他的道德哲学。
传统的认识方式是通过人的外在感官对现实世界做出反应。如果我们把这种认识方式叫做宏观的,那么老子认识世界的方式就是微观的(或者直观的)。微观认识是不借助人的外貌器官和科学仪器,而是借助头脑,对细胞和原子的直观认识。天地是大宇宙,细胞(包括原子)是小宇宙。宏观理解是肤浅的、表面的、机械的,微观理解是本质的、整体的、动态的。老子的认识论与传统认识论相反。虽然一些哲学家和科学家意识到微观思维的重要性,但他们未能指出具体而科学的理解方法。只有建立老子的微观认识论,才能全面立体地认识世界。宏观世界统一于微观世界,只有理解微观世界,才能真正理解宏观世界。宏观世界是无限的,但人类外部感官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现代人虽然依靠高科技成果,但仍然不能完全掌握世界的本质规律。微观世界虽然是无限的,但人类心智的认知能力是无限的,表现为三维的整体认识。心灵的认知能力取决于自身的修炼功夫,功夫越高,能力越强。因此,老子的微观认识论是科学的、辩证的。
老子的《道德经》虽然涵盖了天地万物,但一开始是以人体科学理论为基础,从养生理论扩展到治国理论。所以《道德经》既是治身之论,也是治国之论。治身与治国密切相关,相互印证。人体是细胞的集合体,每个人大约有60万亿个细胞,每个细胞就是一个灵魂,相当于国家的一员;大脑是灵魂的居所,相当于统治者的首都;灵魂是自我的主宰,相当于国家的统治者;骨头相当于国家的政府机构;精是身体的养分和能量,相当于物质财富;血液循环系统,相当于道路交通;免疫系统相当于司法系统;神经系统,相当于信息网络;消化系统相当于一个工厂。知道了这些,就能更好的理解老子的身态同构理论。
人是哲学永恒的主题。没有修养,片面强调哲学理论,哲学是空洞的,是所有人都难以接受的。哲学之路必须从自知开始。哲学要解放全人类,首先要解放人的思想,或者说人类社会的健康之道首先应该是自我健康之道。这是老子的圣人之道,也是老子哲学的最大特色。
第二章圣人之治
天下人都知道,美就是美,恶已经做了;
众所周知,善是善,但不是善。
美是指一切美好的事物。恶是指一切丑恶的东西。
当所有人都知道什么是美时,说明丑的东西已经遍布世界;当人们在为善行欢呼时,说明恶已经充斥了整个社会。
美与丑、善与恶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之所以知道美,是因为有丑。我们之所以知道善,是因为恶的存在。在道教的世界里,人们不知道有丑有善,一切随波逐流,只是因为道教。在一个不道德的世界里,那些以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为人生观的人,为了追求名利,往往用假美、假善来伪装自己。因为集美擅长一身,就会名利双收,而美则善有伪,丑则生。
所以,有无互为存在,难以互补,长短对比,高低倾斜,音声和谐,前后相随。
故:故意。通过对上一句中美丑与善恶两对具体矛盾的具体分析,揭示出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转化的规律,进而得出下文。
无论是有、难、长、竞、声、前、后,它们的关系都是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如果不能辩证地看待它们,矛盾就不能很好地解决。天下之人,无不追求有,易,长,高,声(誉),前,而恨其反。结果,追求的方法往往不科学,导致想要更多的痛苦。老子想向世人指出的是,求“有”必须从“无”中求;求“易”必须重视“难”;要想“长”,首先要从“短”开始;欲“高”,必先“下”;如果要对外广播声音,首先要在内部发音;想在人前,必先在后。总之,要从辩证的角度出发,从我们所追求的事物的反面入手,让它自然地从量变到质变再到正变。
是建立在圣人无为,言教的基础上的。
所以:连词,承上启下,总结以上得出结论。
谁不想在生活中有所作为?如果我们要社会安定团结,不纠正人们的思想,怎么能做到呢?因此,“有为”和“言传身教”成为社会的普遍观念。但根据对立转化规律,统治者强调自给自足,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的不作为;强调言传身教,必然导致人心不古,道德沦丧。所以社会上的丑恶现象,都是片面追求“有为”和“言传身教”的错误。“有为”的对立面是“无为”,“言传身教”的对立面是“言传身教”。圣人为了达到全能和社会简单的目的,“无为而教,言传身教”,正是矛盾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最根本的规律,是老子辩证法的灵魂。
圣人:就治身而言,指的是一个懂道、返朴归真的人;就治国而言,指的是理想的统治者,即神圣法律的代言人。
“无为而治,无为而教”是作为辩证法大师的老子向世人推出的两大救世救民法宝,是矛盾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运用,是圣人治身治国的最根本措施。
要知道,老子的《道德经》是治身论和治国论的统一,而治国论又源于治身论。只有从治身治国两方面解读《道德经》,才能理解老子伟大的哲学思想及其永恒的魅力。
先说“什么都不做”。就对身体的处理而言,无为就是要求自我拥有一种自空、自静、无私、无我的精神境界。“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小我没有任何主观偏见,始终遵循客观规律,让规律发挥作用。“无为”的目的就是要大有作为,无所不为。要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应该采取一种辩证的观点:我不直接对待我的身体而是先解放我的思想。解放思想的过程就是凝聚简单的过程,凝聚简单的过程就是强身健体的过程。朴成可以简单的过上健康长寿的生活。无为而治可以充分发挥体内各个细胞的内部协调功能,从而逐渐形成简单;如果小我“有为”,精神服从灵魂,精神服从灵魂,真的很简单。自我的力量是有限的,朴的力量是无限的。我“无所事事”无所作为,朴“无所不用其极”治病救人。用朴呵护健康,万恶不侵,百病不生,自由、幸福、健康、长寿的目标就达到了。就治国而言,无为就是要求统治者不要耍花招,不要搞独裁,而是要谦虚无私,大公无私,给人民恢复自由,充分利用全体人民的智慧,建立公平、公正、正义的国家法律。简而言之,就是抛弃人治,实行法治。统治者“无为”,法律就会健全而神圣,用神圣的法律治国,必然会有持久的繁荣稳定。统治者的智力是有限的,法治的力量是无限的。“什么都不做”是什么都做的结果。与之相对的是“有为之治”,有为之治是所有阶级社会的共同特征,强调统治者用一个人或少数人的心来奴役全世界人民的心。有为的背后是个人英雄主义和英雄史观。有为的治理是社会发展和历史悲剧的根源。
目前,人们对老子的“无为”思想了解不多。是因为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残余在作祟,人民还没有真正觉醒。统治者的有为思想必然导致官僚主义和个人崇拜,必然导致政治腐败和社会混乱。
“无为”即“治”,“无字之教”即“教”。与“无字教学”相对的是设字教学。设词教学是指统治者想用一个人或一些人的思想进行肤浅的说教。有人说,文字教学只是一种语言游戏和思想控制的笨拙形式。这种观点无疑是正确的,因为表面的说教无法触及每个人的内心,无法彻底改变和巩固所有受教育者的思想,无法创造一个真实的人和一个健康向上的社会。“无字之教”就是通过每个人自己的实践活动来体悟道路,实行自我教育,自觉自愿地抛弃与客观规律相违背的自我意识,使之逐步统一到客观规律上来。所以“教无字”所追求的教育成果,是创造全社会的* * *知识,形成* * *的道德观念,因为这个世界的根本规律是坚定不移的。这种知识的形成必然会成为改造现实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教而不言”,其实是把人的道德修养放到解放思想、求证道路的实践过程中,是一种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
“无字之教”关注的是人的灵魂,但又不同于宗教信仰。宗教信徒信仰上帝和神的传道,传道就是“言传身教”。值得争论的是,佛教和道教的根源都不属于宗教。宗教是指世界是由一个神创造的,比如基督教的“上帝”,伊斯兰教的“上帝”。佛教和道教不同。佛教说所有人都有佛性,每个人都可以修炼成佛。所谓佛是无所不知的人,不是统治世界的神。道教讲的是修仙,所谓神仙就是一个人通过自我修炼,创造了一个与自己相反的阳神。这个阳神简单,不是世界的主宰。在中国历史上,有太多的人物成了佛,成了仙,但他们要么是徒弟,要么是同学,都是自己修炼的结果。他们之间只有境界上的区别,没有身份上的区别。佛教和道教虽然也有太多“言传身教”的成分,即鬼神说教,但这只是后来的演变,根本没有偏离“言传身教”。以老子为始祖的道教,已经背离了旧派的宗旨,成为一个以出世为理念的组织,与佛教是相通的。然而,他们的出生观念有其历史原因。总之,世界上所有的宗教,还有佛教和道教,都是老子朴学的不完全形态。他们或深或浅地阐述了认识大道的成果,但尚未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消除宗教,让人类文化回归到老子的思想中来,普世界才能和谐有序,人类才能消除信仰危机,获得真正的幸福和自由。
“无字之教”的目的是要求万物之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严肃、科学的态度和方法,通过自身的实践,打开不属于上帝或他人的真正的精神家园,用潜在的智慧指导人生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实现“小国寡民”的人间天堂创造人生价值。“无字之教”是一种积极的、科学的、无与伦比的教学措施,即使灵魂有所寄托,也不会为了拯救灵魂而牺牲尘世的生命。
“无为而教无字”是实践与认识的高度统一,以微观认识论为基础,通过自我身心健康来检验真理。“无为”是法治,“教无字”是德治。只有把法治和德治结合起来,才能保证人类生活的安宁和幸福。“无为而教无字”是世界上最科学的方法论,只有真正懂道的老子才能揭示这一哲学方法论。
一切都是义无反顾的去做,生而无之,做而不靠,活而有成。
老公是不可能住房子的。
一切浮现,不回避矛盾,不推卸责任。不用占有它,生成它真的很简单。它追求有前途的东西不靠自我智慧,成功不居功。正是因为我们不为自己的骄傲邀功,所以我们的成就永远不会被抹去。“夫只住宅,不可去”,意思是圣人有功劳,不居功,百姓却把功劳记在圣人身上。正如泰戈尔所说,“你从不追求名誉和崇拜,但爱的上帝找到了你。”相反,如果你以自己为荣,你就会积极反应。
这一章揭示了矛盾对立转化的规律。中心论点是“无为而教,无字而教”,这也是全书的灵魂。下面几章的讨论,是围绕“无为”与“无字之教”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展开的。
处于“存在”层面的人,永远是以自我为中心,强调有为,追求功利,践行教与学。结果只能是强化自我意识,加剧自身矛盾和社会矛盾。人类只有彻底改变价值观,参与形而上的启蒙,追求简单,才能超越自我,创造真实的自我,达到“无为而无不为,言传不如身教”的结果。
我们知道,《道德经》是建立在修身功夫,也就是生命科学的基础上的。现在人们一般把中国古代的修炼功夫称为“气功”,但用“气功”这个词来解释道家功夫是不合适的。它只强调气的作用,目的只是强身健体。其认知境界不清,指导思想狭隘。道家功夫以微观认识论为基础,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根本目的,以返朴归真为最高原则,要求创造一个内在无限自由的精神乐园,一个外在“小国寡民”的人间天堂。而强身健体,延年益寿,自然是在实现修德开悟的过程中实现的,是无私的,也是自私的。所以,我们不妨把家庭功夫赞为“道德功德”道德功德是自我为了平衡阴阳,创造真我,开启智慧,把握世界本质规律,使自我意识完全符合客观规律,从而更好地追求人生幸福的努力。
道德价值的三个要素是:正念、正直和正直。正念(或正念)就是建立符合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生命的规律与宇宙的规律相统一;正,就是端正自己,让自己的姿势符合修道的要求;正统就是要正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包括指导、呼吸、思考、性交。道德功德是一门严肃的人学,忽视科学理论的指导是极其危险的。正统的背后是对尊师重教的强调。
培养道德品质的境界依次如下:1 .自我回忆与陶的直观生命历程。第二,自我视角意味着回顾自己的内部结构。著名医学家李时珍说“内隧者,观之者也”就是这个境界,中国的中医理论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第三,细胞和粒子的视角,直观人类基因组和微观粒子,破译遗传密码和宇宙密码,认识生命和自然规律,从而实现主客观相统一。第四,回归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