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胜自治县简介及详细信息
龙胜旅游资源丰富,有国家一级景区龙脊梯田、位于国家森林公园和省级旅游度假村的温泉、距离旅游中心城市最近并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华坪原始森林保护区。
组织沿革龙胜古称桑江,秦始皇嬴政三十三年属桂林郡管辖。
龙胜自治县,在汉代和三国时期,属于荆州武陵县的昆城县。
龙胜图赏析晋至隋,属石安县(县辖桂林);
唐隆硕二年(662),设立灵川郡,隆盛属灵川郡。五代以后,金天府八年(943)设伊宁县,龙胜属伊宁县。宋元明时期,龙胜仍属伊宁县。明朝在伊宁县西北三十里的四平设置巡检司(桑江口),管理伊宁县(今龙胜境)西北的政事。明朝末年,桑江口的检查被“消灭”了。
清顺治末年(1657 ~ 1161年)恢复桑江寺,仍属伊宁县管辖。乾隆六年(1741),桑江寺所辖的伊宁县西北,设“龙胜李淼分署”(又名龙胜堂),直属桂林府,设“李淼通官(知府职),统管全府总务。政府统治在“桑江之地,中等繁华”(引自《龙胜堂年谱》)。还有威尔。桑江师移至龙胜,改称龙胜师,并派李妙传判、伊副释、杜师、龙胜师巡察至龙胜师。又增设“广南司”,右营驻广南(今萍乡广南城),广南司巡防驻漂里(今漂里乡漂里街),“龙胜”之名开始载入史册。民国元年(1912),“龙胜堂”改为“龙胜郡”,隶属桂林府。
建国后仍称“龙胜县”,属桂林地区。1951 19年8月,龙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更名为“龙胜联合自治区(县级)”,9月1955更名为“龙胜联合自治县”,2月1956更名为”。
行政区划1953 65438+2月26日“官邸”名称改为“和平”,“郑伟”改为“瓢”。
6月7日起,1959,兴安的中路、大新、小寨、烟满天、刘江五个旅划归龙胜县。
从6月20日起,1959,兴安金良公社爱玲大队划归龙胜县。
5月30日起,1961,兴安金良公社江口、银矿、朱波、皮峁四个大队划归龙胜县。
从5月4日起,1962,三门公社梳子大队划归三江县。
临桂县庙坪乡从1951的7月份调回龙胜县,庙坪公社从1962的8月份以后调回临桂县。
9月5日1987,从马迪人乡16个村中,设立甘家、杨湾、布弄、中东、新寨、莉姆、林聪、大湾等8个村,组成姜维乡。17年9月,漂里乡23个村中,金平、乐江、江口、石井、时嘉、梁平、光明、杜菁、地岭、大雄、宝增、乐瞳、姚希等13个村成立乐江乡。全县有10个乡,1个镇。
2014 1,和平乡更名为龙集镇,平等乡改为平等镇。
龙胜自治县辖5镇5乡:龙胜镇、漂里镇、三门镇、龙集镇、泗水乡、帝江乡、马体乡、姜维乡、邓萍镇、乐江乡。县人民* * *在龙胜镇。
地理环境地理位置各族龙胜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桂林市西北部,岳城岭山脉西南麓,湘桂交界。以东经109 43 ' 28 "-110 21 ' 14 ",北纬25° 29 '-26° 12 '为界,东与兴安、资源县接壤。全县南北最大纵向距离78公里,东西最大横向距离60公里,总面积2538平方公里。县城龙胜镇到自治区首府南宁距离371 km,公路里程531 km。距桂林直线距离63公里,高速公路里程87公里。
地貌是“山溪环绕,五溪分流”,东、南、北高,西低。岳城岭来自东北,向西南延伸。有千山万崖,深谷激流,壮丽景观。全县海拔1米以上山峰21座,平均海拔700-800米的山区占全县国土面积的47.26%。县城最高点为海拔1.940米的大南山,最低点为海拔1.63米的桑江出口石门塘,从最低海拔到最高海拔的垂直高差为1.777米,1.6度以上的陡坡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87.2%,65438+以下为缓坡山地植被发达,森林覆盖面广。如今,还剩下花坪和西江坪两处原始森林。
龙胜梯田龙胜县城平均海拔700米,最高峰富平堡海拔1916米。最低处石门塘,海拔163米。该县为山区,高差大,峰峦连绵,山谷幽深。海拔1500米以上有21峰。
水文县水系发达,溪流480余条,全长1.535公里,年径流量262438+0亿立方米,雨水收集面积3867.65平方公里。桑江干流自东向西,干流分为南流系和北流系,呈树枝状。河流沙滩多,差距大。理论水力储量48.83万千瓦,可开发21.02万千瓦,已开发7837千瓦,1.987年发电量654388+0.622万千瓦时。
龙胜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8.1℃,平均无霜期314天,年降雨量1500-2400毫米。
县内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8℃,最高年份(1979),最低年份(1984)17.3℃。极端最高气温39.5℃(1962年7月30日),极端最低气温4.8℃(1977 65438+10月30日)。65438+2月至次年2月为全年最低气温。3月气温逐渐升高,但3、4月仍出现3~7天< 12℃。7月和8月是全年气温较高的月份,月平均气温在26℃以上。温度呈现水平分布和垂直变化。境内气温水平分布自北向南逐渐升高,但由于北部大南山、平等乡的阻隔。
龙胜江心洲园区2000年人口,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60796人,其中龙胜镇各乡镇(人)人口32598人,炮李镇14559人,三门镇15531人,和平乡158人。有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佤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等。
龙胜自治县居住着10个民族。2001年全县总人口1675438+00000人,少数民族人口占75%以上。其中苗族2.2万人,瑶族2.7万人,侗族4.5万人,壮族3.3万人,汉族4万人。
2004年全县总人口654.38+06.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654.38+02.88万人,占总人口的77.2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58‰,计划生育率为99.18%。
龙胜境内山川众多,素有“九山半水半田”之称。梯田层层叠叠,森林广阔,宜农宜林。在森林和田野之间,有丰富的牧草和经济作物,可用于放牧和多种经营。但山区交通不便,工商业发展缓慢。
各历史时期工农业总产值按不变价格1980增长情况如下:
清朝道光年间(1821至1850),工农业总产值约800万元。其中农业760万元,占95%,工业40万元,占5%。
民国37年至38年(1948年至1949年),工农业总产值为1715.7万元。其中:农业1611.8万元,占93.9%;工业为654.38+0.039万元,占比665.438+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工农业总产值为195731335000元。其中:农业2734.7万元,占87.27%;工业为398.8万元,占比12.73%。
1980,工农业总产值3753万元。其中农业2930万元,占78%,工业823万元,占22%。
1987工农业总产值6513.3万元。其中农业4362万元,占66.97%,工业265.438+0.51.30万元,占33.03%。
65438至0999年,全县生产总值6.44亿元,比上年增长6.6%,其中第一产业2.96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6543.8+0.6亿元,增长9.654.38+0%;第三产业6543.8+870亿元,增长9.3%;固定资产投资6543.8亿元,增长3.58%。本级财政收入4420万元,82%的行政村通车,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数字程控电话覆盖全县。
2008年,龙胜南门于风大桥全县总产值24861.2亿元(现价,下同),增长16.8%;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56350万元、131097万元和61165万元,分别增长12.7%、21.3%和12。组织财政收入20040万元,增长21.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1168亿元,增长34.4%。
2009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7.49亿元,增长14.9%;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5.82亿元、654.38+0.468亿元和6.99亿元,分别增长3.9%、654.38+09.3%和654.38+06.4%。组织财政收入2.28亿元,增长13.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5438+7300万元。
2012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40.6亿元,同比增长1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7.79亿元,增长44.9%;规模以上工业完成32.96亿元,同比增长36.9%;财政收入41.3亿元,同比增长25.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368元,同比增长13.73%;农民人均纯收入4602元,同比增长17.6%;金融业储蓄存款和贷款余额分别为36.03亿元、2654.38+0.57亿元,分别增长20.63%和65.438+0.2%。
工业2008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为24633.6亿元,增长32.5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14654.38+007.7亿元,增长40.5%。工业增加值11.6841亿元,同比增长21.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2387万元,同比增长34.6%;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提高,由上年的44.5%提高到47%。
工业总产值35.44亿元,同比增长65.438+08%,其中规模以上企业产值23.22亿元,同比增长23.84%;工业增加值达到6543.8+0.539亿元,同比增长33.48%,占第二产业增加值的85.34%,占全县生产总值的43.57%。工业企业入库税收654.38+6040万元,占全县税收总额2.84亿元的56.48%,占全县组织财政收入32995万元的48.67%。
2012年完成工业投资1329亿元,同比增长68.52%。全年工业总产值39.5亿元,增加值1715亿元,分别增长3015%和24.6%,位居桂林市前列。
农业1999,全县耕地面积19.8万亩,其中水田10.2万亩,旱地9.6万亩,荒山荒坡12万亩。全县农业人口654.38+0.45万人,人均耕地面积654.38+0.36亩,其中人均水田面积0.7亩。1999年粮食产量达到60600吨,水果总面积53760亩。主要水果有柑橘、梨、板栗、柿子和银杏。大牲畜30多万头,年出栏家禽57万只,肉类总产量达8233吨。全县农业机械总功率49519千瓦;水电装机容量21.80万千瓦;滑石粉年出口654.38+50万吨,创汇2000万美元。
2011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16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5.6万吨,比上年增长3.7%。特色优势产业将进一步提高效率。罗汉果种植面积达654.38+0.5万亩,产值7500万元。种植番茄、高山萝卜、茄子、辣椒等高山商品蔬菜5万亩,总产量654.38+0.621.00万吨,产值654.38+0.86亿元。
2012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1610000亩,粮食总产量616000吨,肉类总产量增长18.4%,水产品产量增长13.08%。农民专业合作社增长35.48%,全县成立专业合作社83家,2家企业成为市级龙头企业。新增农机具3739台,全县水稻机械化耕作水平达到59.69%。
社会事业2012年,农村劳动力新增就业65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4%以内。重点优抚对象补助标准稳步提高,建成13个五保村。城乡贫困人口医疗救助和农村居民政策性保险制度不断完善,全年社会救助资金投入达4962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实现全覆盖,基金使用率从83.6%提高到94.5%。保障性住房开工719套,竣工342套。
教育1999,全县有小学105所,教学点198个,在校生18899人;有14所初中,8577名初中生;普通高中1所,在校生734人;1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人才培训中心1,教师培训学校1,在职人员2310,正式人员1869。
龙胜自治县2065年投入11.36万元,风景438+0,确保学前教育顺利实施,在和平、帝江、三门、马体、姜维、乐江6个镇建设中心幼儿园,秋季学期201,学龄前儿童三岁。按照“小学集中乡办,初中集中县办”的布局调整思路,经过几年的努力,* * *投资2亿多元,布局调整重点工程基本完成。
卫生1999,全县有民族医疗卫生机构16个,其中县直属6个,住院床位247张,干部职工473人,技术人员387人,本科学历29人,大专学历65人,中专学历268人。高级职称4个,中级职称171个。1999年,全县自然科技人员4394人,其中高级职称107人,中级职称1397人,初级职称2890人。目前,全国共有21个示范基地、33个示范村、2416个示范户,实施了1199个科技普及示范项目,举办了300多期培训班,举办了165438次科普讲座。
龙胜风景名胜区是一个多山的少数民族自治县,自然景观独特,民族风情浓郁。它不仅是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也是广西的旅游大县。2006年,该县接待了近百万游客。2012年接待游客224.37万人次,增长32%,旅游总收入6543.8+0.904亿元,增长47%。
龙脊台龙脊台,因山势如龙背而得名,是广西著名景点,始建于元代,至今已有近700年的历史。龙脊梯田景区主要分为平安庄寨梯田和金坑姚宏梯田。平安庄寨台有“七星伴月”和“九龙五虎”两大著名景观。金坑姚宏台有“大世界千层梯”、“西山少乐”、“金佛顶”三大景观。这里的壮族、瑶族世代居住在青瓦木楼里,淳朴善良。金竹庄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北庄典范。黄落姚宏村是上海世界吉尼斯集体常发村中最好的一个。龙脊古庄村至今保存了许多文物古迹。
魅力龙脊龙胜温泉龙胜温泉位于龙胜县城东北32公里的爱灵溪附近的龙胜温泉,从县城坐车40分钟就可以到了。温泉从地下1200米深处的岩层中涌出,水温在45℃-58℃之间。水中含有锂、锶、铁、锌、铜等十几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龙胜温泉水是优良的天然饮用矿泉水和医用矿泉水,其辐射和生化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水中还含有锂、锶、锌、铜等十余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龙胜温泉* * *拥有16个温泉,由两个泉群组成,总流量6.12m3/s,恒温60。c龙胜温泉有20多个水池。
龙胜温泉花坪花坪自然保护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临桂两县交界处,总面积15133.3公顷。其前身是桂林光复林区,1960批准为广西保护区,1978批准为国务院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是一种珍稀濒危树种,落羽杉。华坪自然保护区是珠江源头,是国家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1957年5月6日,在华坪首次发现“植物熊猫”——银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将华坪自然保护区选为世界上银杉数量最多的地区。
民族风情龙胜自治县居住着苗族、瑶族、侗族、壮族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76%。“无山无瑶无林无苗无侗无水无壮”形象地概括了龙胜少数民族的基本分布。
1.“红色节日”
“红衣节”是龙胜姚宏同胞最隆重、最盛大的节日。在这一天,姚宏同胞和其他民族的人们聚集在一起进行文化和贸易交流。
“红衣节”定于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举行。“红装节”的内容包括女子焰火、瑶族、苗族、侗族、壮族等少数民族歌舞表演、瑶族女子长发比赛等。其中女子花枪由原来的花枪活动发展而来,是全县首创的活动。龙胜“红装节”被自治区定为全区民族旅游节之一。
2.白脸瑶寨
白面瑶寨位于距龙胜温泉六公里的路边,这里住着35名姚宏村民。村边枫树参天,村口立有清代石碑。矗立在村前的“红瑶柱”是瑶族人民的图腾崇拜。村里人都懂山歌,都很好客。歌舞项目有:扒衣、背新娘、长鼓舞、长发打扮等。
3.三门瑶寨
该村位于龙胜温泉10 km处,依山傍水,民风淳朴。它集瑶族的自然生态、文化生态、经济生态于一体,在这里可以见证和体验栽桑、养蚕、人工编织、瑶绣。
4.西门瑶寨
西门瑶寨位于龙胜到温泉的路上,距离龙胜温泉8公里。这是一个古老的瑶族村庄,村前的梯田像龙一样。瑶族古老的民间歌舞和浓郁的珍珠油茶是招待客人的最佳产品。歌舞节目有:五彩集体舞、糍粑、龙鼓励、送别新娘等。
龙胜西门瑶寨5。黄罗瑶寨
黄落瑶村位于龙脊风景区,是龙脊十三村中唯一的一个瑶村,居住着所有的红瑶人。自古以来,姚宏妇女就有蓄长发的传统习惯。村里60户人家,有60户的头发超过一米,最长的有1.9米,获得了“吉尼斯最长头发”的称号。
歌舞节目有:长发表演、红棒舞、伞舞等。
6.金朱庄寨
金朱庄村位于龙胜县和平乡龙脊风景区,距县城约17公里。它因金竹林而得名。朱槿壮村是一个典型的壮村,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2誉为壮村典范。金朱庄村是旅游团队接待的定点村,歌舞项目有:竹竿舞、舞狮、板鞋舞等。
作为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名优特产品植被良好,无污染,绿化率高达76.4%。整个地区就像一个大森林公园。龙胜的茶油、椪柑、南山梨、茶叶、猕猴桃、香菇、木耳、罗汉果、花椒、薏米等土特产久负盛名,都是无污染的天然绿色产品。
1.龙胜椪柑是柑橘中的优良品种。多次荣获广西优质水果奖、中国农产品博览会银奖。以外形美观,保存期长著称。其年产量超过20000吨,鲜果收获期为11,保鲜供应期为1。
2.南山苹果梨是龙胜选育推广的优良水果,产于海拔800 ~ 1500m的高山地区。由于早晚温差大,果实鲜嫩无渣,特别脆甜,是梨中之宝。南山梨8月成熟,年供应量150吨。
3.茶油是我国主要食用植物油之一,油而不腻。龙胜现已建成22万亩油茶基地,是广西茶油主产区之一,年供应茶油1.5万吨以上。生产周期:1-3月。由于耐储存,可以全年供应。
4.龙脊茶主要产于龙胜龙脊旅游区的吴韵。是中国28大名茶之一,清代贡茶。此茶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以醇香著称,年产量5吨,一年四季均可供应。
5.香菇香菇有“植物性食物之峰”、“素食中之肉”的美誉,除食用外还可入药。香菇营养价值很高。鲜菇年产量450吨,干菇30多吨。以春夏为高峰期。
6.龙脊胡椒种植在海拔500-800米,主要产于著名的龙脊梯田风景区的吴韵。辣椒皮厚籽多,辣味纯正,是一种独特的食品调料。年货产量150-200吨,干货25吨。生鲜商品的生产周期为165438+10月。
7.竹笋,又名“龙角菜”,是“山野大酥”之一。新鲜的竹笋甜、脆、嫩,在山野有一种独特的天然风味。它们是食品科学家极力推荐的一种健康食用山野菜。龙胜盛产各种竹子,其中毛竹、冬笋、竹笋产量最大。建成笋用两用林基地110000亩,年产鲜笋1000吨。
8.蕨菜又名凤爪、吉祥菜,是“山野大酥”之一。是一种美味的纯天然山菜。科学公认,蕨菜含有蛋白质、糖、有机酸、粗纤维、铁、钙及多种维生素,含量是普通蔬菜的几到十倍。
9.薏米又名六谷米,是制作清凉饮料的佳品。含有蛋白质、维生素和糖,具有祛湿、健脾、健胃、利尿、清热的功效。是龙胜传统出口商品之一,出口东南亚国家,年供应量60吨。
10.八珍杨梅地瓜脯(蜜饯系列)是以品质优良的野生杨梅和当地红薯为原料,采用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精制而成。它们不含任何添加剂,产品色泽鲜艳,年产鲜杨梅干10吨,杨梅干5吨,红薯脯20吨。
11.脱水蕨菜、脱水竹笋、脱水南山萝卜年产量100-150吨。